回覆列表
  • 1 # 亭子不聚賢

    在現今電影技術發展的今天,我們看電影反而覺得沒有小時候有意思了。其實這不是電影的問題,而是我們這些觀眾自身的問題。

    主要原因我認為是現今通訊網路技術發達,人們接觸到的娛樂活動多了,看到的電影、電視劇也多了,就不會有小時候鄰村放電影,我們步行幾里路去看的熱鬧景象了。其實那時候看的只是好奇和熱鬧,不是電影本身。

    想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能有多少人家裡有電視機,人們日常接觸到的文化娛樂活動又有哪些,電影對於普通人來說更是稀奇。80後的人對錄影廳可能還有很深印象吧,那時候一臺彩色電視機,一臺VCD機和幾部香港片就可以吸引大批人在錄影廳裡待一天。

    歸根到底還是那時候人們的文化娛樂專案匱乏,接觸到的影視作品少,所以覺得稀罕。

  • 2 # 美學神君

    題目中說到“電影特效越來越發達,卻沒了小時候那種感覺”,是的,小時候看的電影特效確實不那麼真實,但處於年幼階段的我們想象力豐富啊!特效在真實沒有想象力都是白扯的。小時候看《家有仙妻》、《封神榜》、《西遊記》、《新白娘子傳奇》等等這些充滿這現在看來5毛特效的電視劇,在我們那個時候的眼裡卻是非常的真實且渴望。

    我想,那個時候我們不會把注意力放在特效的真假上,而是完全沉浸在了劇情當中,節目結束後還久久不能回到現實生活中,甚至還有找一群小夥伴扮演劇中的角色。

    觀影的感覺的因素我簡單說三點:

    膠片電影到數字電影的轉變;

    膠片電影時代拍攝電影都是一項非常嚴肅的工程,可以說每一張膠片、每一個鏡頭都是成本,演員對自身的要求和實力也是非常苛刻的。基努·裡維斯曾在北京導演拍攝《太極俠》,在放映完畢的座談會上曾被問及為什麼用數字高畫質攝影機拍攝這部電影時,他出人意料的賣了個萌:“膠片太貴了!我拍不起!哈哈!”。

    那個時代在拍攝膠片影視作品時,會比現在顯得更加油莊嚴感,action後就成本就開始計算了,所以要求演員儘量一次透過,同時錄音和其他環節的工作也必須非常嚴謹且到位。當然最直接影響觀者感受的還是膠片影視在畫質上的真實感。

    實景和特效的使用程度;

    3d特效在《阿凡達》上映後就成了全國討論的話題,隨著之後的更多以特效為主的影視作品出現,人們追求和體驗著高新科技大飽眼福的同時不免還會回顧以前的影視,並常常把以前看過的片奉為經典。而這個“經典”不一定是指電影本身有多好,可能更多的是以感性的角度去看待,比如片中富含著曾經的回憶、一代人的芳華、演員的成長等等的感情色彩。

    但有時我們也能看到一些中國產影視劇中,裡面使用了太多的電腦特效,有時讓人不僅不感到震撼反而更加不適。比如張建亞版本的《西遊記》,吳越演的孫悟空,即使在人物塑造上儘可能的還原了所謂“原著”的特點,但風景上大量的使用特效,使其明顯感受不到師徒四人是在萬水千山中歷練,甚至出現了人動景不動的鏡頭,實在讓人無法與當時楊潔導演86版的《西遊記》相提並論,更無法超越小時候的觀影感受。

    觀影年齡決定的想象力。

    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其實是心態的變化,小時候我們觀影不會去盯著一個特效做任何評價,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劇情當中。而如今沒看一部片子,我們都會以評論和發現其特效而沾沾自喜,或者有時就是奔著特效而去看的。比如《變形金剛》,我想很多人同我一樣,看完這部電影后最大的感受並不是像小時候那樣,買些小畫片貼在日記本中,鉛筆盒中,並幻想著有一天能親眼看到這些可愛的機械戰士。而是轉變為:“特效真棒!”、“好震撼”。

    是的,我們的理性告訴我們,曾經的變形金剛已經今非昔比了,他們再也不是我們心中那個可愛的機械戰士了。我們也不可能有一天能遇到威震天了,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變形金剛。由此,就再也沒有小時候的那種感覺了。

  • 3 # 一嗨影視

    小時候,很多朋友都看過四大名著,每一部都是經典,人物形象深刻我們內心。後面翻拍的,總感覺不如第一部,因為我們內心已經被第一部所佔據,後面無論用什麼特效翻拍,總感覺不精彩了。

    電影也是如此,特效很發達,場面很宏大,影片的視覺衝擊力是強了很多,但是我們總感覺到影片不能直擊內心,引起內心震撼的作品少了,為何呢?

    首先,現在影片以利益為導向,商業化運作,運用了大量的特效,增強視覺感,但是卻犧牲了劇情和人物的刻畫。例如,現在影片方很喜歡高片酬請人氣旺的小鮮肉,然後大家也知道,小鮮肉用替身,對口型等等,這樣影片對於人物的刻畫上註定大打折扣,何以成為讓我們記住的經典?

    其次,現在文化產業高速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滿足。電影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自然也在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大量需求得到滿足後,人們對影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有影片中,沒有得到滿足後,也就不自覺的認為沒有以前的好。總之,一句話,那就是,沒有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在文化產業落後的年代,我們沒有選擇,現有的就是最好的。

  • 4 # 一隻獨秀三十載

    首先,這個問題就跟“隨著年齡的越來越大,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了小時候的那種年味兒”差不多原因。主要的原因就是那時候大家的娛樂活動相當匱乏。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村裡組織的露天電影,全村男女老幼一起出動,聚集在一起看電影,現在想起來確實是令人懷念。

    其次,現在的網際網路今非昔比,各種資訊,影片你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都可以觀看,都說物以稀為貴,當你能選擇的多了的時候,自然不會有珍視,珍惜的感覺。

    最後,我們小時候看電影可能會被電影級簡單的特效所吸引,覺得太不可思異了。雖然現在的電影特效技術越來越發達,但是現在的我們看電影絕不是僅僅追求感官上的刺激,真正能打動我們的還是精彩的故事和表演以及影片帶給我們的思考!這或許就是成長吧!

  • 5 # 光影豆瓣醬

    電影特效越來越發達,沒有小時候看電影的感覺?

    這其實是個偽命題,更多是人共有的懷舊情節作祟,如果說起來,恐怕不止電影,小時候的家鄉、小時候的美食、小時候的朋友、小時候的遊戲……任何一個都可以拿來比較,問題是真的是小時候的比現在的好嘛?

    恐怕不見得,就拿電影來說,對於拍攝手法與技術日新月異的電影來說,電影所呈現和表達的鏡頭語言更加多元與豐富,特效已經做到難辨真假的地步,和過去那種粗糙簡單的電影特效相比,早已甩出十萬八千里了!

    尤其是好萊塢電影,之前看到施瓦辛格演的《終結者》就覺得電影能拍成這樣也太牛X了?!這是怎麼做到的?

    再到《侏羅紀公園》

    後來的《指環王》《阿凡達》等都成為電影特效不斷重新整理的新標杆。當電影特效普及與普遍化之後,對電影特效就會產生一定的視覺疲勞,畢竟任何事物都講究“物以稀為貴”。馬雲錢多到沒啥意思,就是同樣的道理。

    沒小時候的感覺是因為;小時候的你傻又單純,又沒有多少閱歷與見識,娛樂資源匱乏的年代,對初次接觸的新鮮事物印象會更深刻,記的也更久。覺得小時候的電影更有感覺,只是你兒時回憶裡其中的一個寄託,和電影本身關係不大。你換個九零、零零後的人看過去你認為好的事物,就完全不存在你認為的美好。

    記得小時候老家賣涼皮的那家店,那時候就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長大了離家幾千裡的地方生活工作,就總會回味這碗涼皮,急心迫切的回去在吃的時候,味道依然好,但那種美好就瞬間消失了,店還是原來的老闆,生意依然很好,更寬敞乾淨了,似乎沒什麼變化,原因就在於,社會變革的時候,自己不也有了許多的變化,更多的美好是自我內心的缺失與遺憾演繹,就像初戀的感情一樣。

    當然我們不是否認過去許多經典好的電影,不管那個時代都有好的經典值得回味的東西,電影也一樣,從電影的評分與播放量就足以說明,但沒有人會認為小時候的電影特效更好。

    今天的社會變革與發展速度非常的快!日新月異的高樓與基建,眼花繚亂的科技與生活方式的變化,人類的遷徙也從過去短距離移動變成了千里萬里的移民。這對於過去基本沒多大變化的社會實在是不敢想象。所以,今天的人更容易懷舊,在紛雜快速的節奏裡尋找緩慢舊時代的安慰罷了。

  • 6 # 沫子群

    2014電影節上看的第一部影片《喋血街頭》,當年的張學友梁朝偉好年輕,明白為什麼現在老覺得沒好電影看,因為過去的電影太好看了,不管導演還是演員真是難以突破。

    現在的許多導演愛拍一眼就讓人看出結局的電影,常聽人說中國沒好電影,但我覺得是中國沒好導演,重複就是最大的錯誤創新不夠是現在中國電影的通病。

    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可以說是慘不忍睹,但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學編導,要看的,其實國內也不是沒好電影,只是得不到關注,演員和宣傳逐漸變得比影片內容還重要,希望華人挺起自己的文化,我們泱泱大國千年文明,不應該只進口而不出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ord2003電子海報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