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山秀才
-
2 # 夢香寒冰
清軍並沒有很快佔領中國。漢人們有過激烈的反抗,歷史上叫做抗清高潮。
現在史書混淆一個概念:反清就是反滿。其實反清原因很多,比如壓迫人民,比如民不聊生,這時反抗就必須的。此時執行反動政策的人的就是歷史罪人。但是滿族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因為罪人早就淘汰於歷史長河。
說一下順序吧。
明末崇禎,小冰期,政策失利,但是崇禎勉強維持著一個龐大帝國的統一。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殉國,南明成立。多鐸破南京,天下大亂。
多爾袞執政,執行圈地政策,第一次抗清高潮出現。
這次抗清勢力最大,因為漢人北到大同姜瓖南到廣東李成棟都參加了,中間何騰蛟,金聲桓,魯監國張名振,鄭彩,大西大順軍都參加了,這次抗清勢力最大。因為吳三桂和三順王此時並不幫清軍。
人們只看到過程,但沒看到前因後果。其實原因在於多爾袞親政,漢人剃髮圈地激怒了漢人。多爾袞當然不會只有這一個敗政,就在姜瓖反正前一年,喀爾喀蒙古十五萬大軍和大清多鐸不到兩萬大軍血戰,大清還贏了。原因就是多爾袞宣佈,草原馬匹生意只有滿族和科爾沁蒙古人能夠開展。
所以多爾袞時期是反動落後時期,人民反對就對了。因為多爾袞時期,京城有人市,死人肉當街賣,造反是必然。
因為多爾袞忙於政務,順治維持農政。順治發明滿漢全席,安撫造反的喀爾喀蒙古。開通運河,運來南方糧食,解決北方糧食不夠問題。開始藏傳佛教為國教,厄魯特蒙古大軍不支援姜瓖。所以多爾袞才會勝利,大同姜瓖和五十萬軍民是被餓死的。姜瓖死後不到一年多爾袞也死了。多爾袞時期結束。但是此時鄭成功偷襲鄭彩,李成棟金聲桓沒有援軍失敗,孫可望李定國爭吵不息,最主要的,南明永曆皇帝不聞不問,失敗在所難免。
順治當政。此時吳三桂和三順王徹底歸降,摧枯拉朽。只有鄭成功北伐南京是唯一亮點,史稱第二次抗清高潮。雖然失敗,但是鄭成功收回臺灣,也是意料之外。
順治去世,康熙時期,鰲拜圈地,天下再次大亂。鰲拜雖死,但圈地還在。所以有吳三桂之亂,史稱第三次抗清高潮。雖然吳三桂失敗,但是圈地政策並未解除,天下還在亂,彷彿姜瓖死後多爾袞苟延殘喘時期。此時俄羅斯入侵,康熙決定廢棄圈地,全力北伐。這才使得天下大定,清朝走向強盛。
可以看到清朝平定天下很費一番功夫,而清朝此時的政治成果,比如滿漢全席,藏傳佛教為國教等政策,和皇太極的滿蒙一家一樣,維持整個清朝。從中也能看到,順治的功勞在整個清朝,都是獨樹一幟的。
-
3 # 北洋海軍炮手
清朝軍事力量的核心是八旗,而八旗的核心是滿洲八旗,根據《順康雍三朝八旗丁額淺析》一文,順治五年八旗丁額是這樣的。當然,這個數字是入關後漢人大量投充到旗下以及滿洲貴族採買家奴之後的資料。文中的臺尼堪屬於努爾哈齊起兵前居住在口外的遼東漢人,他們被大量編入滿洲包衣佐領;漢軍八旗當中的漢軍旗分,包衣佐領和漢軍一樣,都有獨立的戶籍,因此可以視臺尼堪為正身旗人,不過包衣阿哈尼堪則不屬於此例。包衣阿哈尼堪為清朝入關後投充到八旗的漢人,包衣阿哈即家奴,屬於八旗當中奴隸這一階級,這種人的數量最多,他們沒有獨立的戶籍,只能附屬在主家的戶籍下,其數量遠多於滿洲、蒙古、漢軍正身旗丁的總和。
根據《八旗通志》,清初八旗當中滿洲旗分佐領有310個,蒙古旗分有佐領120個,漢軍旗分有佐領164個,合計594個牛錄,這個資料並不全面,因為沒有區分佐領和丁額不足額的半分佐領,而且完全按照旗分統計,沒有區別滿洲旗分下佐領的民族構成。不過這不妨礙我們得出一個清初人口的大致資料,因為皇太極時期一個佐領的丁額是兩百丁,雖然未必是全面資料,但是也可以得到一個大致資料。透過計算清初八旗共有壯丁11萬8千人,如果在算上未滿兩百丁的佐領以及百丁左右的半分佐領,清初也約有十萬旗丁。
現在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結論,清初旗丁大約有十萬,根據丁口和人口一比五的此例來換算,清初八旗共有約五十萬人口。
至於清初為什麼能擊潰李自成和南明小朝廷,其實無外乎兩點,第一是軍事優勢,第二是因為內地地主階級傾向於清朝。
清朝得軍事優勢除了部隊戰鬥力之外,再就是清軍戰略正確。從歷史來看,清軍往往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集中兵力、火力發起快速突擊,爭取儘可能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並佔領重要節點。而南明以及農民軍殘部因為部隊戰鬥力問題很難能扛得住清軍的快速突擊,尤其懼怕滿洲八旗。因為清初有很多例子,都是綠營打著滿洲八旗的旗號,往往能把敵軍嚇破膽。金聲恆就打著八旗鐵騎已到江西的旗號佔領了江西,李成棟更是輕鬆拿下廣州城。而且在野戰當中,清軍滿洲重騎兵往往發動一次衝鋒就能快速擊潰反抗勢力。
正因為清朝的軍事優勢,讓地主階級和清朝合作。因為地主階級發現只有清朝足夠強制,能重建已經崩潰的社會秩序,清朝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再加上對農民軍的痛恨,所以他們迅速採取了和清朝合作的態度。因為要治國離不開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大多數出自家境殷實的地主階級;而清朝想要管理基層,又離不開地主階級所組成的鄉紳群體的支援。畢竟取天下靠武力,但是能否得天下必須取得知識分子、地主階級的支援。
士為秀民,所以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如此。
全文完
-
4 # 一葦渡江1373
清朝入關時的兵力,大概原滿清軍隊有十萬左右,加上吳三桂在山海關投降的軍隊,大概接近五萬左右,一共十五萬左右。
關於消滅李自成和南明,雖然可以說勝多敗少,但也不是完全一帆風順的。
關於消滅李自成,李自成在政權組織和戰略眼光上一向被人詬病。在攻克北京過程中李自成沒有進行賦稅體系設計,仍然靠追贓奪取富戶家產獲取軍餉,很快再北京地區失去民心,五月初撤入山西后也沒有親自鎮守山西,留下軍隊雖多但各自為政,沒有人統一負責山西防守,且山西留下了大量的明朝降將,很快明朝降將投降了清軍。一六四四年底,阿濟格率軍進攻陝西北部,李自成派李過高一功駐守延安,自己也率軍到延安準備堵截阿濟格,同時河南懷慶李自成部下擊敗當地清軍,多爾袞見李自成和李過準備夾擊阿濟格,命原來進攻南京的多鐸部從河南進攻西安,李自成又領兵防守潼關,潼關之戰持續十三天後李自成失敗,阿濟格也擊敗李過之後進攻西安,李自成放棄西安退入河南,再撤退到湖北,阿濟格窮追不捨,後李自成在湖北被村民誤殺。部下並沒有立即消亡,開始和南明一起抵抗清朝。
多鐸攻佔西安後進攻南京,武昌的左良玉也以清君側為名進攻南京,南京的江北四鎮黃得功被調往江南迎擊左良玉。高傑已在幾個月前被許定國謀殺。高傑部下和劉澤清劉良佐逗投降清朝,黃得功在準備作戰時被部下偷襲自殺,左良玉死後,左良玉部在左夢庚帶領下降清,弘光政權滅亡。
鄭芝龍在福州擁立隆武帝,魯王在紹興監國,一六四六年,清朝派博洛進攻浙東和福建,魯監國逃亡海上,鄭芝龍降清,隆武帝在汀州被追擊的清軍殺死,隆武政權滅亡。
一六四六年,兩廣官員擁立永曆帝,廣東部分官員在廣州擁立紹武帝,永曆紹武為爭正統大打出手。紹武帝得勝後疏於防範,被李成棟偷襲廣州,俘殺紹武帝,紹武政權滅亡。
一六四六年至一六五一年,永曆朝廷內部不斷內鬥,由於大順軍餘部的支援,和降清明將的反清,支援了幾年,最後得到大西軍支援,大西軍抗清初期,明軍戰場上取得部分優勢,後來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三王內訌,孫可望降清,隨後清軍攻入雲南,永曆帝逃亡緬甸,後被俘殺。永曆政權滅亡。
清朝滅掉李自成靠的是李自成和部下連續犯戰略錯誤。南明被清軍滅掉主要是因為南明內部武將軍閥化,不斷內訌,給了清軍多次可乘之機。
相關內容
- 滿清打敗的是李自成和南明小朝廷,為什麼一部分人偷換概念為大明亡於滿清而不是李自成?
- 如果南明小朝廷不發生內訌,一致全力抵抗滿清、歷史可能改寫嗎?
- 清軍入關後,李自成兵敗如山倒嗎?為什麼?
- 清軍入關的緊要時刻,清朝明朝李自成在幹啥,為啥勝利的是一群二三十萬人口的滿族人?
- 崇禎帝如果南遷,會形成“南明”、李自成和滿清三足鼎立的局面嗎?
- 假如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你認為李自成的起義軍能夠支援多久呢?
- 南明的小朝廷為何在生死存亡關頭還相互攻伐,而不是一致對外?
- 清軍入關之後,南明也成了一個一隅小國,為什麼它不能像南宋一樣屹立百年之久?
- 南明小朝廷換了幾個皇帝,為什麼都不思進取,非但不能收復失地,更不能維持偏安一隅的局面呢?
關於清軍入關時的兵力,主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說有二十萬,第二種是十五萬,而第三種就說是十三萬。其實還有一個更加靠譜點數字。那就是雍正皇帝主持編著的清史文獻《大義覺迷錄》中記載: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夫以十萬之眾,而服十五省之天下,豈人力所能強哉!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清軍當時總兵力大概在十萬左右。
既然我們知道清軍入關時帶的兵馬是十萬左右,那麼就是第二個問題了,為何能迅速擊潰李自成和南明小朝廷?
《大義覺迷錄》記載:“其時統領士卒者,即明之將弁;披堅執銳者,即明之甲兵也。”清軍入關後,原先明朝的文臣武將紛紛率部投降。起初投降的還是幾千、幾萬人,而到了後來,竟然發展到整支部隊數十萬人看到清軍過來就直接投降,比如南明“江北四鎮”中的劉澤清、劉良佐都是如此。
在滿清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滿八旗發揮的作用並不是最大的,最大的就是明朝的降軍,他們充當滿清的開路先鋒,殺起漢人同胞來毫不手軟。可以這樣說,南明政權之所以敗得如此之快,就是軟骨頭太多,被自己人給打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