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慈海覺林1j2T

    英雄也有遲暮之年,一是劉關張三人義結情深關羽之死給了劉備非常大的打擊以至讓仇恨迷失心智,無法冷靜思考只想一心快速攻打孫吳為二弟報仇雪恨,二是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劉備從一編席布衣經過多年奮鬥終於天下三分建立了蜀漢拜王稱帝,而陸遜只不過是東吳的大都督不在一個級別所以很容易輕敵再者劉備自東漢末年參加平叛黃巾起義到建立蜀漢大大小小經歷過無數次戰爭受過戰爭的洗禮,可以說有十分豐富的戰爭經歷而陸遜對於劉備這樣的梟雄來說是個乳臭未乾的臭小子之前一直沒怎麼聽說過這個人,東吳派陸遜掛帥在劉備看來這是如此不堪一擊,所以就有輕敵,蔑敵的思維。

  • 2 # 黃衝Bruce

    首先,七百里的聯營增寬了對外防禦的戰線,導致防守兵力不夠,也增大了對外防禦的難度。

    其次,當時正值酷暑,枯木易燃,七百里聯營就相當年赤壁的鐵鎖橫江,一旦一處起火,所有營地(戰船)都會著火。

  • 3 # 江南鏟史官

    文/喜歡歷史的冷姑娘

    火燒聯營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21年,是夷陵之戰中決定性的事件。此戰本是劉備為報關羽身死之仇,討伐孫權。孫權求和不成,無奈之下,派遣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陸遜率軍應戰。結果,陸遜最終在夷陵一帶大敗蜀軍,使得劉備政權元氣大傷。

    一、七百里聯營並無過錯

    當劉備率大軍推進至夷陵時受到陸遜的頑強抵抗,蜀軍受阻,無法前進。但這時候蜀軍已經深入到吳國境內六七百里了,沿途的一些險要關口肯定是需要派兵把守的。

    不可能不守!這也是符合軍事常規的。如果不防守這些關口,地形不熟的蜀軍很可能被吳軍包了餃子。

    而且七百里聯營,總計也就50營,僅前線夷陵就有40營,這說明劉備將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前線迎敵,並沒有犯兵力分散的錯誤。

    諸葛亮沒有說這不對,陸遜也沒有說這不對,吳軍將領更是明說蜀軍已經守牢關口,現在攻不破了。

    那麼到底是誰說的聯營之舉是錯誤的呢?

    曹丕說的!

    曹丕說劉備不懂兵法,不會打仗,此戰必敗!劉備再不會打仗也比曹丕強。

    劉備這一路打過來,每前進一步,都處在了“聯營”的狀態,陸遜為什麼不攻擊?可見根本就不是這個原因。

    二、夷陵之戰獲勝的真正原因

    那麼陸遜憑什麼戰勝了劉備呢?我們看陸遜當時向孫權彙報的三個可勝原因:

    一是劉備放棄水軍,只以陸軍在前;

    二是蜀軍營壘已經固定,估計不會有大的變化,而且一路長途跋涉,早已人困馬乏,放鬆了警惕,如果突然採用偷襲手段,就很容易得手;

    三是劉備一生武靠關、張,謀靠諸葛,打仗總是敗多勝少,應該是好對付的。

    這裡要注意,陸遜說的“臣初嫌之,水陸俱進”和“今反舍船就步”這兩點極為重要。孫權也是聽到這,當即拍了板,做出了決定:打!

    請注意:孫權反擊的決策是在看到劉備“舍船就步”之後做出的。不是其他。劉備一開始進攻吳國的時候是水路並進的,後來卻不用水軍了,僅用陸軍攻伐。於是,就又有人說劉備不懂用兵。

    當時的人都知道吳國水軍厲害,而與吳國爭雄卻又必須得用水軍,這點劉備不可能不知道。於是,這就只能說明一點:劉備本來就沒打算打水仗,既然不用打水仗,自然也就用不上水軍。

    說到這,就可以看出劉備此行是有其戰略意圖的,絕不是一時熱血的頭昏之舉,也不可能是滅國之戰。

    左荊州和右荊州隔江,右荊州和東吳也隔江,劉備無論是想佔領右荊州還是東吳,都得用船。他現在不用,就說明他根本沒有進攻右荊州和東吳的打算。

    所以,在陸遜為孫權陳述勝利的原因後,孫權也看出了劉備的戰略意圖——蜀國僅僅是想佔領與其接壤的左荊州之地。

    於是,陸遜乘蜀軍不備突襲,結果卻不利,沒成功。諸將還埋怨“空殺兵耳”。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火攻!結果成功了,蜀軍大敗!劉備望西逃竄,隊伍迅速崩潰,陸遜大勝。

    其實,吳蜀雙方都有戰勝對手的條件。劉備之所以失敗,主要還是錯在發動這場戰爭的“時機”上。

    三、總結

    劉備發動戰爭的目的不是拼命,只是想要得到左荊州。他把部隊都拉到前線去恐嚇孫權,這一局勢和前期孫權向他勒索右荊州時是一模一樣的。

    當時,劉備奪了益州,剛剛完成了跨兩個州的計劃,孫權就要他還荊州,他不還,孫權又要他只讓出一半,把右荊州給孫權,他也不幹。於是,孫權大怒,把部隊都拉到前線來恐嚇劉備,孫權親自坐鎮,和這一次戰爭的發動狀況是一樣的。

    孫權強行佔領了半個右荊州,關羽率眾抵抗,當時的關羽,就相當於現在的陸遜,當時的孫權也帶了約有4萬左右的人,雙方對峙,一觸即發,形勢非常嚴峻,和這一次戰爭的對峙局面也是一樣的。

    基本上,這一次的夷陵之戰,就是上一次的翻版,不同的是:上一次在右邊,這一次在左邊。上一次最終沒有打起來,這一次卻打起來了。上一次孫權成功的勒索到了右荊州,這一次劉備失敗了,沒有勒索到了左荊州。

    為什麼相同的局面,相同的起因,相同的過程,卻結果完全不同?

    究其根源,上一次孫權勒索右荊州時,曹操正在攻打漢中,劉備存在外部軍事壓力。劉備害怕失去漢中,不得不滿足孫權的勒索,被迫把右荊州給了孫權,所以孫權得逞了。

    而這一次,劉備勒索左荊州時,曹丕沒有攻打東吳,並不存在對孫權施加壓力的外部條件。所以劉備就不容易得逞。

    因此,劉備的錯誤,是錯在發動這場戰爭的“時機”上。

  • 4 # 風滿樓聽山雨

    劉備聯營700裡與吳軍交戰,憑此一點就評價劉備不懂兵法,有點牽強了。

    要知道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還沒有真正展露出軍事戰爭的才華。

    蜀漢起家的軍事行動劉備是無可爭議的主角。加上劉備半生潦倒的軍事生涯,怎麼可能不懂兵法。

    懂兵法,不見得不出昏招。聯營的弊端,首先是戰線太長首尾不能相顧。

    軍隊側翼沒有友軍掩護。夷陵山路又侷限聯營之間的相互支援。雖然700裡聯營,但是每個軍營只能各自為戰。就像兩個人打架你拿手指戳,人家拿拳頭砸。

    夷陵之戰東吳和蜀漢的兵馬都是五萬多。

    夷陵緊鄰長江,劉備聯營全線暴露在吳軍面前。東吳在水軍掩護下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挑肥揀瘦的去砸劉備分散的各個營地。陸遜更狠,展開全軍突襲,攻打劉備一半的營地。東吳既有主動突襲的優勢又有兵力上二打一的優勢。可見700裡聯營弊端之大,除此之外。

    700裡聯營對將領,數量和質量都有很高的要求。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比如一座大營幾萬人,有兩三個得力干將加上平庸的將領就可以穩住局面應付各種突發事件。

    700裡聯營這種情況下,兵馬過於分散每個營地都需要獨當一面的將領,光是將領的部署就非常頭疼。數量和質量上劉備都無法滿足,只能勉強湊數。劉備聯營單是稱職將領不足,造成的損失就是難以估量的。比如突襲開始,聯營幾乎沒有什麼有效的抵抗,那些沒有被進攻的蜀漢營地也沒有有效的救援。蜀漢一潰千里猶如烏合之眾。

    700裡聯營在防禦上太過分散此為最大的弊端,尤其在沒有水軍保障側翼安全的情況下。

  • 5 # 人者仁義也

    用正史說三國。

    某些批評者比如曹丕,或者後世的的人說劉備主要在於劉備不利用三峽一帶居高臨下的水流,採取水軍利用長江攻打孫吳,而是採用陸軍直接依靠修建連營來攻打孫吳,最終一敗塗地,是是必然的。

    但是這就是不瞭解當時的局勢,劉備不以水軍居高臨下的進攻,就在於當時劉備的水軍不強,當時的劉備的大將黃權就曾經講過:

    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

    蜀漢假如採用水軍,是打不過東吳,根本不會有勝算。所以劉備不得以採用陸軍從長江南岸一步一步修建軍營修過去。劉備的連營是從三峽修建到前線的一些兵站,這些兵站既可以運輸戰爭物資和保障軍隊的輸送,又可以相互聯絡,使之成為一個個小據點。同時這些連營也可以看成劉備修建的一條高速公路,加強益州和被佔領地區的聯絡。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前期如此迅速拿下荊州的部分地區,一直殺到夷陵。

    但是此後的失敗也和夷陵有關係,夷陵這個地方的地勢十分奇特,長江至夷陵而出三峽,有一個拐彎,從夷陵往下,長江向東南方向流到現在枝城的時候,又有一個拐彎,如此一來劉備的大軍完全被阻隔在長江邊上,東吳的水師橫行長江,這就使得雙方完全陷入了僵持的地步,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劉備完全沒有佔領大城市,這使得劉備的失敗在所難免,此外長江一直掌握在東吳的手上,使得東吳從水上的進攻更加方便,最終劉備大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肥三個月沒有效果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