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小糊塗蟲
-
2 # 蔣南強讀歷史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死後封鄭國公,諡號“文貞”。是隋唐政治家和史學家。輔佐唐太宗13年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他也是官方歷史《隋時》的主要編輯。
魏徵出生於現代河北的一個貧窮家庭,並在青年時期加入瓦崗寨李密對隋朝的叛亂,李密失敗後,唐高祖建立大唐帝國後,魏徵成為唐代官員,並輔助李建成太子,支援李建成,與李世民的鬥爭。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伏擊並殺害李建成。然後有效地迫使高祖皇帝屈服於他,繼承皇位。然而,他並沒有懲罰魏徵,而是對魏徵對李建成的忠誠印象深刻,他使魏徵成為一名重要的官員,最終成為了尚書左丞。魏徵對這個職位的晉升給了他更大的自由來批評別人,尤其針對皇帝唐太宗。他強調適當性並反對過度擴張國家。他的建議和批評並不總是被接受,但根據儒家的禮儀,皇帝會有規律地承認他的建議。
在魏徵在643年去世後,唐太宗為魏徵在皇家陵墓附近建造了一座精心製作的墳墓,並將他的一個女兒衡山公主訂婚給魏徵的兒子魏淑玉。
這句話表明了魏徵在唐太宗心目中的位置,既然二人的關係這麼好,唐太宗為什麼要在魏徵死後,推倒了親自為魏徵寫的墓碑?
魏徵去世不久之後,在處理侯君集和杜正倫謀反事件時,卻讓君臣的關係出現了一點裂縫。由於杜正倫是魏徵推薦的,並且其他人在法庭上作出虛假指控,唐太宗以此認為魏徵和杜正倫是一夥的,魏徵也有可能參與謀反,所以他非常生氣,但是魏徵已經死了,唐太宗只能推倒魏徵的墓碑以發洩自己內心的憤怒,唐太宗甚至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淑玉之間的計劃婚姻。
然而,公元646年,在遠征高麗的戰爭獲得慘勝後,唐太宗想起魏徵,不禁慨然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決定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恢復石碑。
魏徵敢言直諫,唐太宗善於納諫,二人和群臣一起開啟了貞觀之治。唐太宗和魏徵的君臣關係從一而終並傳為千古佳話。
-
3 # 在下古麒
自魏徵歸服李世民以來,兩人共同譜寫了一段明君良臣的千古佳話。
對於李世民與魏徵而言,他們之間的故事流芳千古,為後世所名揚,並且後世之君大多也以李世民與魏徵標榜著自己,皇帝廣納良言,臣子敢進諫言。
所謂忠言逆耳,李世民對於魏徵也是又愛又恨,多次揚言要殺了魏徵,卻還是不敢下手,只能罵他為鄉巴佬。久而久之,李世民也有些害怕這個敢於直諫的臣子。甚至在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它藏在懷中。而魏徵不知是不是故意的,奏事了很久。等到魏徵奏事完畢離開,唐太宗看了下藏在懷中的鷂鷹,都已經死了。
那麼,李世民與魏徵真的是從一而終嗎?其實不然,從魏徵的角度來看,他是能夠覺察出李世民的底線的,什麼事情該諫,什麼事情不該諫,在他心裡也有一個底。所以儘管在表面上魏徵總是把李世民惹毛了,並且看似李世民非常想要殺死自己,可是他知道,李世民並不會因為這種事情而真的痛下殺手的。
而對於李世民而言,他需要魏徵為代表的臣子廣開言路,治理天下,並且他同樣需要以此行為來體現出自己一代明君的形象。我們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踩著自己的兄弟的屍體而得到的,而且他又是一個特別要面子的人,他要讓後世明白,自己能夠得到皇位,是眾望所歸,是天意,所以他必然需要為天下人治理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以使得後人明白,自己成為天子是最好的選擇。
在魏徵死後,李世民說下一段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自此,兩人之間再無故事傳為美談。
不過,在此之後,李世民因為李承乾造反的事情聯絡到了魏徵,認為李承乾身邊的人是魏徵推薦的,於是將餘怒波及於他,將其墓碑給砸了。之後感念其功勞,又再次立碑。
個人認為,不管李世民與魏徵是出於政治作秀還是出於內心,但是兩人之間的故事確實能夠標榜後世。所以,從大的方向來看,兩個人的確是從一而終,但如果從細微的角度來看,則也有一定的瑕疵。
-
4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這對君臣,沒有從一而終,李世民同志後來砸了魏徵的墓碑。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這是魏徵去世後唐太宗給與的高度評價和讚譽。
唐太宗和魏徵也成為“明君賢相”典範。
可惜只有前半段!
唐太宗和魏徵,一直被看做是歷代賢君直臣的楷模。
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
然而魏徵屍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變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一怒之下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對於唐太宗這種異常舉動,有幾種原因:
魏徵生前大力舉薦的杜正倫、侯君集接連落馬,傷了唐太宗的心。
魏徵曾將自己記錄的與太宗一問一答的諫諍言辭,拿給負責編寫起居錄的褚遂良作參考,這是在踏著主子給自己貼金,魏徵做人也並非厚道!也難怪太宗會冒火。
還有魏徵整日嘮叨個不停,國家大事都算了,連皇帝的私生活,魏徵也苦口婆心,旁徵博引,聲淚俱下的教誨。
據史料記載,魏徵在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內,有史籍可考的諫奏前後達二百餘次,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多方面。
魏徵多象《大話西遊》裡的唐僧,不僅嘮叨還天天在面前打轉,唐太宗真是一代聖主,是我早把這嘮叨鬼砍了!
雖然唐太宗的克服了人性弱點的的包容,但更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完全信任到出現懷疑的後的惱羞成怒的表現更劇烈,是一種我忍耐了這麼久,付出了這麼多,卻得這麼一個下場的憤怒反應。
可以理解唐太宗產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過是唐太宗因為長期受到壓抑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歇斯底里的發洩!
但
貞觀十八年,不聽勸諫、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麗受挫後,不由得發出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長嘆,立即“命馳驛祀徵以少牢,復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詣行在,勞賜之”。
人,總是在受到挫折後,才明白“忠言逆耳利於行”的真諦,皇帝也不例外。
所以勸人還是要注意方式方法,難聽的誰都不愛聽,不能嘮嘮叨叨,那怕對方是神一般的存在。
-
5 # 棍哥觀史
魏徵本來就是李世民奪權的政敵,在玄武門之變以前,魏徵是太子李建成的核心謀士,但太宗卻重用了這位太子心腹,雖然有一段波折,但在李世民的補救下最終還是將關係善終。
在李世民奪權成功後,質問魏徵為何要離間他們兄弟關係時,魏徵卻神色自若的表明,如果太子能聽他的話,早就登基了,沒你李世明什麼事,李世民聽了沒有生氣,反而很賞識魏徵的坦率,畢竟各為其主,於是馬上重用魏徵,魏徵也吃驚於李世明的度量,於是對李世明知無不言,也是貞觀之治的總設計師。李世明暮年評價群臣時將奪天下第一功計給了房玄齡,而治天下第一功便是魏徵。
魏徵也為“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貢獻了傑出力量,他向李世明說“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使得貞觀年間形成兼聽納柬的風氣,光魏徵進諫太宗的策略都有二百多冊,數十萬言,並所言皆切中時弊,對於改進朝政,推行優良決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唐太宗也在魏徵的建議下大辦“自古理政得失”的辯論會,邀請百官一同參與,力圖尋求一條實現天下盛世的途徑,並最終採用魏徵的“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到了貞觀十七年,魏徵去世,唐太宗萬分悲痛,宣佈罷朝五日,令文武百官均要參加魏徵喪禮,出殯之日,太宗登上皇家禁苑西樓遙望魏徵送殯隊伍,悲痛不已道:“無復昔時人,芳春共誰遣”。可見太宗對這位倚仗的大臣是何等的感情,後對百官說起魏徵時講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沮逝,遂亡一鏡矣!”
但到了貞觀晚年,太宗慢慢的對昔日山東貧賤出身的重臣產生懷疑,對關隴貴族出生的官吏更加看重。這位君主如同神經了一樣下旨解除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並親自砸碎魏徵的墓碑。
但隨著廢立太子風波,東征高麗失敗,這位聖人君主又想到了魏徵,倘若魏徵還在,一定會進諫阻止其徵高麗,於是下令修好魏徵的墓碑,恢復原狀,並優待過去那些被冷落的魏徵後人。這也為這段君臣關係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回覆列表
魏徵早期是李建成的屬下,玄武門之變後歸屬於李世民。魏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士為知己者死,臣為君王者亡的歷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