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先秦史

    戰國時期,秦國透過商鞅變法逐漸走向富強之路。歷經幾代人的努力,到了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開始以天下為己任,發起了統一戰爭。

    不論何時,戰爭都是極度燒錢的,蘇德冷戰時期,蘇聯最終因為經濟實力的明顯差距而敗下陣來。在冷兵器時代,經濟因素尤其是糧餉供給有時可以決定整個戰役的結果。比如秦趙長平之戰,趙括就是在糧餉得不得有效供給的情況下孤注一擲,選擇決戰導致慘敗。

    秦趙的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中後期,而糧餉的供給的問題在這一場戰役中表現的又非常明顯,所以分析這場戰役某些環節可以讓我們對秦國的糧餉供給有一定的瞭解。

    趙孝成王在戰前曾就是否接收韓之上黨郡徵詢了趙豹的意見。趙豹認為韓獻上黨於趙,是嫁禍於趙國,秦國用牛耕田,以“水漕通糧”支援前線,還以田地獎賞軍功,而且“令嚴政行”,是不可戰勝的。在秦不可勝的幾點因素中,與糧餉相關的有秦國的耕作方式是“牛耕”,秦國的糧道有“漕運”,秦以田地獎賞軍工三條。

    “牛耕”和鐵器的使用大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西周時期,生產工具主要是耒耜,後來又出現了耦耕的耕作方式,到了戰國時期,牛耕和鐵器的推廣和使用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據有關資料顯示,秦國可能最早使用鐵器的國家,結合牛耕技術和水利灌溉技術,秦國的生產效率是遠遠高於關東六國的,這樣他們在更少的時間較少的人力能夠收穫的更多。

    “漕運”的運糧方式是當時最高效的運糧方式。先秦時期,運輸糧食無外乎透過陸路運輸和水路運輸兩種。並不是說陸路運輸一無是處,但是和水路運輸差距就立刻體現出來。水路運輸依託水力的作用,只要使用少量的人力就可以實現一定數量糧餉的供給,而且效率更高。秦國通國水路運輸,大大減少了人力的使用和時間的消耗。“靈渠”的大名大家都知曉,當年秦始皇征戰南越,無奈受制於糧餉的問題,僵持五年而不下。後來秦國開通了靈渠,採用水路運糧代替水-陸-水的運糧方式,使秦國的糧餉得到便捷的供給,當年便把南越征服。

    “軍功授之以田”的獎勵辦法極大的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商鞅變法的精髓在於“耕戰”,耕甚至排在戰的前面,可見秦國對“耕”的重視。具體的措施有,人民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去開荒,也就是承認土地私有制。減免一定的賦稅,這就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其實秦國當時還有一些比如免費提供種子和農作方式的指導,都是對農業生產的莫大支援和鼓勵。他們甚至制定了他華人民到秦國種田免賦稅的法令,於是一時之間大量的人民湧向他們曾經非常鄙夷的秦國,為秦國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把糧餉運往前線,首先你得有糧食,而土地是糧食產生的根本。在秦國征戰天下之前,秦國已經至少為自己開闢了兩塊適合種植的土地,即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關中素有沃野千里之說,巴蜀更是享受“天府之國”的美譽,秦國依託兩大平原雄厚的生產能力,為秦國提高了源源不斷的糧食。長平之戰,秦國關中的糧食不足,巴蜀的糧食就成為他們補給的保障。

    秦國透過豐富的土地資源、充實高效的勞動力、最為先進的生產方式已及最為便捷的運輸方式,為他們的後勤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為秦國的戰爭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 2 # 絕塵的時光

    春秋戰國幾百年,尤其到了戰國,幾乎戰役頻發,作為七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秦國,經過十幾代帝王的努力才終於在秦始皇嬴政手中一統天下,那麼大秦帝國幾十萬軍隊征戰四方,糧草輜重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呢?

    戰爭未動,糧草先行,自古打仗,誰的糧草後勤補給佔優勢,誰的勝算就更大,秦國征戰六國,戰線毫無疑問要拉的很長,秦國是透過什麼方法用來解決長線糧草運輸和糧草補給呢?

    在動盪不安的時代,能穩定糧草簡直是個奇蹟。歷史記載,一是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鼓勵農耕的措施,將不利於小麥產出的地方減少種植面積,大規模種植水稻等極速產出的糧食作物,還精心挑選了一些土地肥沃的平原進行耕種,大力支援農業人員迴歸家庭進行耕種。二是秦始皇以戰養戰,每攻下一個城池,向地方收取一定的稅收,但是以不影響老百姓生活為基礎。

    所以秦軍才能在征戰六國的戰線上及時進行糧草補給,讓秦國軍隊無後顧之憂的一統天下。

  • 3 # 金微大都護

    秦軍之所以能縱橫天下百年,就是因為用法家改革解決了耕戰的矛盾,古代要作戰就必須有足夠的糧草供應,可實際上戰爭還有很多非人為因素影響,具體就是地理氣候,首先秦國透過孝公與惠文王持續擴張,解決了耕種的問題,秦國獨得天府之國關中和蜀中,並且依託函谷關天險數次化解危局,放在齊國身上就不行了,齊國被五國聯軍踐踏差點亡國,再也沒有崛起機會,而這對於秦國來說就不是事,有了關中險固,秦國可以放心大膽的一心一意發展農耕,國力自然蒸蒸日上!其次,秦國是把耕種當做生死存亡的大事來做的,不僅細化法律要求,甚至刻意塑造了耕種光榮的觀念,即使不打仗,也可以透過耕種立功報國,獲取爵位,這在其他列國都是不敢想象的,可以說,秦國是在舉全民之力為戰爭動員做最充分的準備!

    最後,秦國新軍戰力卓著,對外勝率極高,可以從對外戰爭中獲取補給和物資,一定程度上也能減輕國家的負擔,趙魏韓楚四國在秦打擊下,不斷割土,也間接緩解了秦國的糧草困難!所以秦國可以越打越強!

  • 4 # 使用者6633513569255

    將帥,都懂,後勤保障重要。以戰養戰。從佔領區,取糧草,物質,兵員等。都是為帥,先想到的。明君,用智勇之將帥,豈不勝?昏君,只用奴才,豈不敗。

  • 5 # 漩渦鳴人yy

    戰國時期秦國擁兵數10萬,卻沒有因為糧草而擔心過這一點,著實讓人感覺十分的驚訝,為什麼其他的山東六國或多或少都會因為糧草而困擾,最終被逼無奈,然後選擇投降或者出昏招,講道理,秦國擁有更多的軍隊,更加大的糧草壓力,可是卻沒有,或者說他除了幾次特殊的情況下都沒有因為糧食發愁,那麼這種情況究竟是怎麼誕生的呢?

    首先第一點《孫子兵法》裡面曾經說過,如果說想要對外發動戰爭,糧草最好在敵人的土地內解決,否則從後方運輸糧食過來,那圖中的折損以及損耗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會使得所消耗的糧草翻倍。

    聽國的進攻特點要麼就是被動挨打,老子死活不出南韓官,你能揍我還是咋滴,要麼就是選擇進攻,而且還是一味的進攻,只要能夠攻下敵人的城池,只要能夠殺光敵人,那就能夠掠奪敵人的糧草物資,能夠快速的補幾秦國軍隊,這樣的話秦國的軍隊將會在敵人的土地內解決自己的糧食危機。

    所以秦國只要能夠打勝仗,那基本上不用備糧草所擔心。

    第二種情況那就是秦國擁有完善的軍屯制度,可能這一點大家就感覺十分奇怪,說軍屯這個東西不是曹操才搞出來的嘛,其實秦國的時候也有一點兒軍屯的影子了。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就在農業和軍事上面,兩手抓軍事上面軍工制度我們已經聊了很多了,我們講講農業農業上面,其實你在田裡種糧食也是能夠製造軍工的,每年生產多少糧食生產的多少糧食上交歸功那秦國的那些功勞關就會給你記載你有多少多少功勞,然後你可以獲得多少多少爵位,所以秦國的老百姓就像上了發條一樣不停的在提秦國生產糧食。

    第三,秦國一直處於擴張的狀態,擴張帶來了什麼好處,那就是秦國可以獲得大量的土地,獲得了大量土地之後,就可以把這些土地轉化成為自己的田地,然後生產出來糧食,而這些糧食將會供給他們下一次入侵行動,那秦國的軍隊是越打越強,所以秦國自早期的十數萬人馬一直髮展到後來的60萬,乃至於近百萬大軍秦國的軍隊。就是一號的這種發展模式,不停的滾雪球,支撐著一隻強大秦國軍隊的就是司馬錯提出的搶奪敵人的土地,用敵人的土地生產糧食,然後將這些糧食投入了下一次的軍事活動之中,這樣的話利滾利秦國將最終一統天下。

    我與秦國可以一直保障自己的土地能夠旱澇保收,能夠不停地為自己的軍隊生產糧食。

    第五點也是大家一直都沒有關注的,這點就是秦國能夠一直保障全縣將近的糧食供給,這個可能大家聽起來很矛盾,但是事實上仔細想想,廉頗真的是因為沒有糧食才被撤下來的嗎?

    我仔細想想啊,廉頗被撤下來之後,趙括上臺,然後趙國的軍隊本來是沒有糧食的,軍隊人數增加,而且均對一下子由防守轉向成為進攻,大家都知道原本一動不動的防守和進攻的時候所需要的糧食哪個更多傻子都能算的出來,而廉頗這個時候被撤下去就是因為糧草沒了,軍隊供給不了了,沒有後援了,結果他被撤了。趙括上來一切都改變了。

    我們看看秦國秦國打仗就是全力支援前線將軍的決策許可權,將軍說什麼,那就是什麼前線的將軍說怎麼打那就怎麼打,後面的你別瞎干預,唯一一次干預就是白起想要進攻中國邯鄲,結果秦王過去幹,最後結果呢邯鄲沒有攻下來,秦國反倒因此遭受重大損失。

    由此五條秦國能夠保障自己前線軍隊的供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挑選鯉魚到的好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