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露西

    讓自己忙起來。多一些興趣愛好,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要過分的依賴別人,慢慢的學會獨立堅強,慢慢的自己長大,自我救贖吧。

  • 2 # 可愛成長日記

    依賴型人格對親密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

    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

    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情、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

    由於處處委屈求全,依賴型人格的人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

    這種壓抑感阻止著自己乾點什麼或有什麼個人愛好,如此的依賴和喪失自我是對親密關係的破壞。

    表現特徵:

    1、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對日常事物不能作出決策。

    2、無助感,讓別人為自己作大多數的重要決定,如在何處生活,該選擇什麼職業等。

    3、被遺棄感。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因為害怕被別人遺棄。

    4、無獨立性,很難單獨展開計劃或做事。

    5、過度容忍,為討好他人甘願做低下的或自己不願做的事。

    6、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或竭盡全力以逃避孤獨。

    7、當親密的關係中止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8、經常被遭人遺棄的念頭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讚許或遭到批評而受到傷害。

    (只要滿足上述特徵中的五項,即可論斷為依賴型人格)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成因:

    依賴型人格源於個人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怕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孩子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做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承擔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

    對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治療,醫生首先會糾正患者的日常行為習慣。

    依賴型人格的依賴行為已成一種習慣,治療首先必須破除這種不良習慣。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中哪些是習慣性地依賴他人去做,哪些是自己做決定的。

    可以每天做記錄, 記滿一個星期,然後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週一小結。

    依賴行為並不是輕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習慣,你會發現要自己決定每件事畢竟很難,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回到老路上去。

    這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簡單的方法是找一個自己最依賴的人作為自己的監督者。

    但是簡單地破除了依賴的習慣,而不從根本上找原因,依賴行為也可能復發。治療依賴型人格障礙需要兩個步驟重建患者的自信心,從根本上對依賴型人格加以矯正。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跡。

    依賴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識十分低下,這與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跡有關。可以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不良影響的話,例如:你真笨,什麼也不會做。把這些話語仔細整理出來,然後一條一條加以認知重構,並將這些話轉告給你的朋友、親人,讓他們在你試著幹一些事情時,不要用這些話來指責你,而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氣。

    建議患者選擇做一些略帶冒險性的事,每週做一項。

    例如:獨自一人到附近的風景點做短途旅行,獨自一人去參加一項娛樂活動。

    透過做這些事情,可以增加勇氣,改變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

    在親密關係的發展中,適當的情感依賴是信任的表達,過度的依賴其實是對自我責任的放棄,有點類似親密關係的“託付心態”。

    依賴不是真愛,失去自我的依賴會導致關係病態。

  • 3 # 林晚星辰

    依戀型人格是指用焦慮掩飾對被拋棄的恐懼。焦慮型依戀的人因為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迴應方式不及時、不持續或者時好時壞,所以長期處於被忽略或被拋棄的恐懼當中。這種恐懼被稱為原生情緒。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原生情緒的困擾,便可能產生出所謂的次生情緒來進行自我保護。有人會憤怒地抗拒他人,有人則會產生焦慮情緒,向父母發出既依賴又抗拒的訊號,以此來獲得對方的持續關注。還有的人會展現冷漠無情的一面,讓對方感到“我不需要你”,以此來保護自己。

    主要情緒為憤怒和焦慮時,是焦慮-抗拒型,要求愛人迅速回覆電話簡訊,每天報告行蹤,禁止和其他異性來往等,依賴這種反應來獲取對方更多的關注和照顧,從而安撫自己的不安;疏離和冷漠時,焦慮-迴避型,疏離傾向,採取迴避、忽視、冷戰等方式,來掩飾自己對關係破裂的恐懼。二者表現不同,但內在情緒都是對拋棄的恐懼,只是反應不同。

    在親密關係中的影響是:次生情緒(憤怒\焦慮、疏離\冷漠)的本意是表達內心原生情緒---希望被照顧的訴求,但是站在伴侶的角度,他卻會被對方外露的次生情緒所幹擾,從而產生誤解。常讓伴侶感到困惑,他們非常敏感,小事被觸發強烈情緒或者冷漠。讓伴侶感到佔有慾強、愛管閒事、缺乏信任或者拒人於千里之外。由於不清楚這些行為的真正動機,也就無法安撫原生情緒,而只能迴應你表現出來的次生情緒。當伴侶雙方一方為抗拒型,另一方為逃避型的時候,就會產生夫妻關係中十分常見的逼近-迴避的場景:一方不斷抗議、逼近、索取更多的愛,另一方則不斷逃避、疏離、拒絕進一步溝通。

    應該如何改善?作者給出以下建議:

    1. 尋求專業幫助,重塑性格;

    2.自己調整:理解與反思、溝通與商討、嘗試與改進。

    理解與反思:人格、情感模式和行為的自我調整,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自我認知。

    瞭解自己的問題、知道它如何形成、會有哪些習慣性的反應才能有針對性做出改變。反思自己的憤怒、焦慮或疏離的表現,本質上是為了安撫自己讓自己避免面對被拋棄的恐懼。可是這些表現,是否真的可以達到安撫自己的目的?是否有更好的選擇?將紙一分為二,左邊寫容易觸發焦慮型依戀的場景,以及場景裡的情緒、想法和行為,右側寫理想狀況下你認為最好的,最能夠安撫你的恐懼,也最有利於雙方關係的結果。然後,問自己,如果按照左邊的想法行事是否能得到後邊的結果?憤怒和焦慮可以在短時間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注意力,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強迫性的索取並不利於雙方形成親密的迴應模式,而是會讓一切親密行為看上去都像完成任務一樣。

    溝通與商討:對自己的情況進行充分反思後,與伴侶進行深入交流,讓他了解你的成長經歷如何影響你的性格,哪些重要事件塑造了你的習慣和行為,以及當你做哪些事情的時候,你的次生情緒在作祟。同時,讓對方知道是因為不安,而不是嫌棄或者不信任對方。分享當前他的迴應方式會讓你有哪些感受和情緒。共同分析過去的互動中,哪些因素一直在阻止你們嘗試新的方法導致處於某種低效、不良的互動模式。商討在未來類似情況下,雙方可以做哪些事情來更好地迴應彼此,如約定一些特定的行為。

    嘗試與改進:先從簡單小事入手。

    萬變不離其宗的思路:

    1.儘量讓對方透過你的次生情緒和行為,看到你的原生情緒,給予對方機會,以準確迴應你對被拋棄的恐懼;

    2.兩人關係出現矛盾和裂痕後,要積極迅速地修復,不要讓次生情緒有不斷滋生和發酵的空間。

    既然有緣成為戀人或伴侶,請允許他在親密關係中繼續成長,如果你快了,就慢下來等等他;如果你慢了,也請溫柔地握著伴侶的手,赤誠地面對彼此。

  • 4 # 依鵬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如果在一段關係中過多的依賴對方,會逐漸的失去自我,對方也會感覺很大的壓力。我們只有努力讓自己變的優秀,可以在空閒的時候學習一些技能,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不在以對方為中心。這個社會沒有誰會誰一輩子的依靠

  • 5 # 劇情叨叨叨

    正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要改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

    依賴性的形成可能是從小父母嬌生慣養造成的,小時候父母沒有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或者根本就沒有給孩子一個走向獨立的機會,這就造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或者生活經驗和閱歷很少,遇到事情就會懵逼,根本不知道怎麼去處理或者根本就沒有思路。只能依靠別人幫忙開解決。

    要解決這種問題,首先要鍛鍊自己的獨立性,從生活中慢慢的自己獨立處理一些事情,不要怕失敗,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經歷了失敗才能吸取經驗和教訓,不斷的成長。

    另外還要增加自己的閱歷,可以多觀察生活,多讀書,慢慢的增加知識儲備,慢慢成長。

    人生就是一場未知的旅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鴨子飼料配方,魚粉放多少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