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山上的來客自媒體

    沒有創新意識的人,搞不了書法創作。書法作品與文學作品有個共同點:文似看山不喜平。因為,人們在欣賞書法作品時,亦是喜歡奇勢迭出,不喜歡平庸平坦平淡。字如其人,要想寫好字,首先修煉做人。做好人,寫好字。

    一、什麼是《伯遠帖》?

    《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伯遠帖》是作者給親友伯遠書寫的一通訊札,其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的典範之作。全篇隨其本字之形,順其自然之態,而又通篇和悅,自然一體,有如天成。《伯遠帖》是現今學術界公認唯一傳世的東晉名家法書真跡,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並稱為“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亦被列為“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行第四。

    二、《伯遠帖》裡兩個“遠”字哪個寫得更有創意呢?

    《伯遠帖》裡的兩個遠字,是不分伯仲的,如果一定要分,我感覺一個寫得自然沉著,一定寫得豪邁靈動。或者說一個濃妝,一個淡抹。濃妝淡抹總相宜。書家功夫達到爐火純青時,怎麼寫怎麼有,求變求新是心中思緒與手上功夫的完美融和,沒有刻意的造作,完全是自然唯美的流露。

    三、透過兩個遠字給我們學習書法的幾點啟示:

    1、學習書法必須自律:書法是有嚴格法度的藝術,我們在學習書法時,一定要自律。學楷還是學隸?學真還是學草?選好字帖,一筆一畫,一字一句老老實實的去學,刻刻苦苦的去練,藝術來不得半點虛假。切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高興了練幾天,不高興了十多天不動筆墨。亦不可這山望見那山,楷書還沒把橫寫平,豎寫直呢。又羨慕草書龍飛鳳舞,便去學草書。結果什麼體也沒學好,什麼字也學不像。書法是苦活,吃不得苦,下不得功夫,便學不好書法,寫不好字。

    2、創作書法必須自然。書法是個綜合藝術,沒有豐富的綜合學識,字寫得一定很乾癟很狹隘很沒有格局。書法是從古時傳承下來的,古人書寫工具是毛筆,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書寫工具也在不斷創新,時至今日,年輕人不但拿毛筆寫字的是鳳毛麟角,即使是使用鋼筆寫字的也越來越少。儘管現在國家提倡繼承傳統文化,社會上也不時興起學習書法的熱潮,但畢竟人們日常不再使用毛筆,現在的書法學習者,多是為了練習書法而練習,沒有了古時的必須與自然。如何是自己的學習與創作自然起來,需要學習者在實踐中認真感悟,養成習慣。什麼時候拿毛筆寫字成了自然,什麼時候不再為了練書法而使用毛筆,書法創作才能拿出手,才會有古意,才會有創新。

    本人學習黃庭堅的松風閣

    3、學習書法必須修煉自己的人品。中國自古就有字如其人的說法。這話一點不假,言為心聲,字是一個人的心路真實表白。一個人沒有好的修行,沒有豐富的人生歷練,是寫不好字的,是搞不了書法創作的。我的體會,在個人修行方面起碼要學好唐詩宋詞,唐詩宋詞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是昇華一個人思想境界的知識沃土。著名作家李準回答一個市級書協主席“怎麼才能寫好書法作品”?時說:你什麼時間把唐詩背會了,你的字就寫好了。腹有詩書氣自華,同樣道理,肚子裡有墨水了,做人不會差,寫字也不會差。

    4、學習書法必須創新。不論你是不是承認,所謂的時代變革,其實就是人們習慣的變革。文字的遞進與書寫風格的不斷變化,實實在在折射出人的原始本能的暴露與膨脹。人的慾望無止境,不僅僅是對書畫,在各個方面,人的慾望一直在洶湧澎湃著。社會環境如果允許,這種慾望猶如脫韁Mustang。書寫工具在變,墨汁在變,紙張在變,在一切都在變的時候,我們的書法創作怎能停滯?因此,書家在一篇作品裡,同一字忌諱雷同,注重字字不同,各有千秋。這既是書法作品的客觀要求,又是書家在書寫時的自然為之。

    書法當前受到華人的重視,學習書法的風氣漸漸濃厚起來,無疑對提高國民素質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奠定著基礎。學習書法也是有章可循的,儘管不容易,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關注分享,共創幸福!

  • 2 # 劉萬鈞書法

    伯遠帖的兩個遠的字法及筆法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會產生最後一筆的不同弦度,是由於筆同紙面的垂直度不一樣及書寫速度不同形成的!

  • 3 # 芥藏山房

    首先,題主關於"遠”字寫得有創意的提問顯得業餘了。

    回到《伯遠帖》,王珣書,因是魏晉傳世唯一真跡,彌補後人對二王筆法的想像,於是顯得格外珍貴。

    《伯遠帖》雖珍貴,但是並不完美,具體來說,筆力弱,偶有敗筆。

    筆法在魏晉時期,多為家傳私授,非常神秘,以至於有鍾繇盜韋誕的墓,偷筆法秘笈,可見一斑。

    深究來說,魏晉執筆與唐以後執筆方式不同,魏晉斜執筆,於是書法以氣韻見長,取橫勢,唐以後為五指執筆,以骨力見長,取縱勢,尤其至明清,縱向取勢的特點更加明顯。

    這一點,從兩個”遠”字也能看到橫勢的痕跡。

    魏晉風流,追求自然,氣韻生動。所謂自然,往往以犧牲細節為代價的。自然,是不求完美的。比如王羲之坦腹東床,這是名士風流,嚴苛追究,儀態是不雅的,而衣冠整齊,合乎規矩,就不是魏晉社會所公認的名士了。

    由人及書,由書論人。

    書法之妙,在書之外。

    這是我的理解。也是《伯遠帖》給我的啟示。

    貼圖,縱勢,可與伯遠對照體會。

  • 4 # 九葉兒1

    答:回答這個問題你得首先了解《伯遠帖》。東晉書法家王珣的《伯遠帖》是書者給親友伯遠用書法行書寫的信札。

    王珣的這篇信札,書寫的自然流暢,俊秀雅麗,是行書中的早期典範,是宮藏""三希堂"法帖之一,對後世影響極大。

    要說《伯遠帖》中的兩個"遠"字,我看都非常好,都是自然書寫,自由自在,沒有刻意造作之勢。

    如果非要進行單行分析,那就是一個自由奔放、灑脫浪漫一些,一個靈動豪爽、磅礴大氣一些,兩個"遠"都符合書法規則,又顯現各自特色。

    著名書法家王珣書法功夫深厚,爐火純青,怎麼寫都非常好。

    他把求變革新的心性與手上功夫完美的結合起來,信札寫的是完全的自然流露,真情自我,方寸之間,顯示了濃妝淡抹,神彩飛揚的唯美效果。

    《伯遠帖》的這種優秀特點,給我們的啟示是一篇作品中遇到多個(兩個及以上)相同的字,應根據書法規則進行變化求新,不能古板老調,應該多姿多彩,絢麗燦爛。

  • 5 # 俊東說畫

    《伯遠帖》及作者介紹

    先簡單介紹一下《伯遠帖》。《伯遠帖》是東晉王珣給親友伯遠書寫的一封信,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cm,橫17.2cm。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在中國十大行書中排名第四,是中國古代書法行書的代表作品之一。《伯遠帖》上只存錄王珣書信中的47字,隻言片語中似乎訴說著與友人天各一方的悵惘。

    王珣是東晉時期江南王氏家族成員。其父王恰,祖父王導都很擅長書法,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侄子。所稱“珣三世能書稱。家範世學,珣之草聖,亦有傳焉。”擅書法,秉承家學,與弟王珉並以擅書名垂後世。

    哪個“遠”字更有創意

    說起《伯遠帖》中的兩個“遠”字,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這幅作品中學習到很多,或許每個人感受是不一樣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遠”有一點是相同的,是我們對於這兩個“遠”字的共同感受,兩個字可以表達就是自然。個人感覺第一個更顯渾厚,不張揚,若論創意更贊同第二個,更加靈動,意見僅供參考,每個人看書法的角度不同。

    給我們學習書法的啟示

    一、學書法一定要佔有豐富的資料,可以互相比勘

    王珣書法的筆法和結構都是值得研究的,這篇書法作品也是每一個書法愛好者必須學習的,透過它去感受晉人的筆法。

    學書法要深入傳統,只有深入傳統,真正領會了傳統的精神,才會深切愛上書法。傳統對於當代來說,不是枯涸的,它的資源仍然新鮮、活潑。對於傳統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的不同,可以開出不同的書法走向。

    我們佔據的資料多於古人,這個是我們時代的優勢。但是,我們的資料更多的是印刷品,於是問題又來了。印刷品說到底還是二手資料,雖然比刻帖要好的多,但是對於理解古人書法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所以要看真跡,這個非常重要。多比勘資料,多觀摩真跡,我們就能發現原來被我們深刻誤解的東西。比如說《伯遠帖》,我們看印刷品覺得非常精彩。但是上次我去上博參觀的時候,發現《伯遠帖》的線條居然這麼柔軟,這個讓我有點吃驚。

    二、要學好書法需要全面的訓練

    最基本的就是技巧的訓練和積累。技巧說到底就是練筆性。這個需要手的靈活性和控制筆鋒的能力。所謂全面的技巧訓練,就是要拓寬手的敏感度。

    三、書法的意義

    書法即心法,研習書法,不僅風雅,蒙養正氣,也可以找尋內心,無論“體”如何變,其內在的筆法始終帶有一個時代的烙印以及個人人生境界的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蒙迪歐1.5t發動機質量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