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瀟公子麟

    在三國的歷史中,有著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武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劉備;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曹操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然而觸動我頗深的卻是發生在張昭身上的一個故事,也許它不為後人所熟知,但它的確彰顯了一個忠臣和嚴父對孩子的微妙感情。

    眾所周知,張昭於孫權而言,是有著多重身份的,不僅是師和臣,也算得上是‘仲父’。既有託孤之責,又有輔弼之功,所以在孫權即位初,吳華人人認為這個相位非張昭莫屬。然而孫權力排眾議,啟用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孫邵。直到死,張昭也未能登上相位,這似乎有些‘李廣難封’的悲哀。

    孫權是個大權獨攬的強勢君主,他需要的臣子是:該說話時你就說,不該說時你就閉嘴的“柔臣”,而反觀張昭“每朝見,辭氣壯麗,義形於色,直言通旨”,孫權在他面前總是‘不敢妄之’,得不到自由。很明顯,這與孫權的需要是背道而馳的。再加上孫權對張昭的忌憚和猜疑,使得他對自己的這個‘親人’很不友好。

    即使如此,張昭在勸諫孫權時,仍體現出了一種令人感動的親人般的關懷,他多次苦口婆心地孫權說:“你呀,就是你母親和兄長託付給我照顧的,我必須得管教你”,雖然這種‘長者管教語氣’的態度於孫權看來,就是倚老賣老甚至‘目無君上’的行為,但於張昭和我們讀史者來說確是深有感觸的。

    當孫權差點拔刀指著張昭的時候,他當時愕然地看著這個曾經由自己一手扶持、教誨、待之如子的少年。此情此景,張昭的內心會是多麼的痛苦和傷心,而我們也當為張公撒一把熱淚。

  • 2 # 司徒伯雷

    一則是曹操的一句話: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故事背景是這樣的,諸侯會盟,共同討伐董卓,結果十幾萬大軍到了酸棗(地名)就不走了,天天喝酒作樂,不思進取。曹操很生氣,但因為他的軍隊人數少,沒人搭理他,曹操和袁紹也發生分歧。

    曹操在給袁紹的回覆中說:董卓的罪行,天下人盡皆知,所以我們諸侯興義舉,號召大家一起討伐董卓,結果應者雲集,這正是因為義之所在。現在皇帝弱小,被奸臣控制,但還不至於亡國,然而一旦天下有變,誰能天下重新安定呢?你們不願意向前,那我就獨自向西進攻(攻打董卓)。

    曹操也確實如他所言,率軍攻打董卓,結果差點死於徐榮之手。

    另一則是太史慈的臨終遺言: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意思是大丈夫生在世間,就該帶七尺長劍,登壇拜將,但結果自己的志向未能達成就死了,太遺憾了。

    太史慈是東吳名將,原為劉瑤部下,後來被孫策收降,成為孫策手下的大將,幫助孫氏掃平江東,孫策死後,孫權委託太史慈管理南部事務,本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卻英年早死,40歲便死了,所以他留下了這句話。

    到了《三國演義》中,這句話變成了: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多了一個亂世,也更有味道了。

  • 3 # 南門太守

    三國有一些地位不高、名氣不大,但做的事卻讓人肅然起敬的人,臧洪就是一個。

    “十八路諸侯”的召集者

    臧洪字子原,廣陵郡本地人,父親臧旻當過太原郡太守、揚州刺史,為官有聲譽。臧洪上過太學,舉過孝廉,當過縣長,看到天下已亂,他辭官回家,被張超聘為功曹。

    張邈見臧洪雖然只是個功曹,但見識不俗,口才又好,就派他為代表,負責與各路人馬進行聯絡。

    很快,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等人都明確表態,願意同時起兵討伐董卓,這才有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由於這場討董大戰,很多人一夜成名,但肇始者其實是名氣並不大的臧洪。

    所以,到了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反對董卓的各路人馬在酸棗設立壇場,共同盟誓。帶頭大哥袁紹不在,誰都不敢上臺讀誓詞,最後一致推舉臧洪去讀。

    為朋友捨棄榮華富貴

    臧洪後來成為袁紹的手下,而張超則隨著哥哥張邈在兗州發起反叛,被袁紹、曹操圍困在雍丘城。

    奉袁紹之令駐紮在黃河北岸東武陽的東郡太守臧洪聽說雍丘被圍,大吃一驚,馬上向袁紹提出請求,要袁紹給曹操下令停止進攻。

    袁紹當然不予接受,讓他原地待命,不得擅自行動。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12月,曹軍在經歷了5個月的進攻後,終於將雍丘城拿下,此戰樂進立下頭功,第一個登上城牆。

    張超自殺,曹操下令夷滅張邈、張超的三族。夷三族有不同的說法,根據漢代的刑法,三族包括父母、妻室兒女、同胞兄弟姐妹。

    訊息傳來,臧洪無比悲痛,他光著腳在地上走來走去,“徒跣號泣”。

    一怒之下,臧洪在東武陽宣佈與袁紹正式脫離關係,“絕不與通”。袁紹聞訊也大怒,親自率兵來攻打。

    抗袁意志無比堅定

    奇蹟出現了,小小的東武陽也硬生生打不下來,居然讓袁軍在城下苦攻了一年之久。

    期間,袁紹讓自己的大筆桿子兼首席秘書陳琳給臧洪寫了封信,責備他忘恩負義,讓他明智一些,儘早投降。

    陳琳和臧洪是同鄉,就是東武陽這個地方的人。陳琳的文筆十分厲害,他寫的信一定慷慨激昂,有理有據。

    但是,陳琳的這封信沒有儲存下來,因為在史學家眼裡,對方的回信更精彩。臧洪的這封回信有1500字,在古人的書信裡算是超長的,它完整地保留在史書中,這封信寫得聲情並茂、義正辭嚴。

    袁紹看後,知道臧洪不可能投降了,於是增兵繼續攻城。臧洪看到城肯定要破了,於是對身邊的人說:“袁紹不行大義,我反對他,此事與大家無關,連累你們遭此大禍,你們現在逃命去吧。”

    可是沒有人逃,大家說:“將軍與袁紹無怨無仇,為的是申明大義,我們怎麼能離您而去呢?”

    為守城做出驚人之舉

    臧洪先後派了幾批人出城找救兵,其中有一個叫陳容的同鄉,是個書生,跟隨臧洪一塊從家鄉廣陵郡出來的,很仰慕臧洪。陳容一出城就被袁紹抓住了,扣了起來。

    東武陽被圍一年之久,城裡可吃的東西基本沒了,開始還能挖個老鼠什麼的,後來連弓上的牛筋都給煮了,最後全城只剩下3鬥米。

    手下人想拿它煮點粥給臧洪吃,臧洪流著淚說:“我怎麼能單獨享用呢?”臧洪讓大家一塊吃。

    放棄最後求生機會

    但是,和雍丘城一樣,東武陽最終還是被攻破了。袁軍進城後發現城裡餓死的就有七八千人,大家一個個互相枕著躺在那裡。

    臧洪被抓,押著來見袁紹。袁紹一直很欣賞臧洪,有意留他一條生路:“臧洪,你為什麼辜負我?到了這個地步,你現在服了嗎?”

    臧洪雖然餓得發暈,但還是抖擻精神。當著眾人的面,臧洪痛斥袁紹說:“你們袁氏事漢,四世五公,可謂受恩。今王室衰弱,你沒有扶翼之意,反而趁機有非法之想,殺忠良以立奸威。我親眼見過你把張邈稱為兄長,你們本應同共戮力為國除害,怎麼能擁有重兵卻坐觀兄長被人屠滅?可惜我力量有限,不能為天下報仇,哪來的服不服?”

    袁紹無奈,下令把臧洪殺了。當時陳容在座,衝袁紹叫道:“將軍舉大事,欲為天下除暴,而先誅忠義,難道合天意嗎?”

    袁紹不想再殺陳容了,讓人把他拖出去。陳容不幹,繼續喊道:“仁義是天常,遵守的人是君子,違背的人是小人,我寧意與臧洪一同死,也不願意跟你一同生!”

    袁紹無奈,下令把陳容也殺了。袁紹手下人有人目睹了這一場景,私下裡嘆道:“這是怎麼搞的,一天之內竟然殺了兩位義士!”

    影響歷史程序的人物

    臧洪被視為義士,他因重節義歷來受到推崇,當然也有人會認為他的行為有一定問題,過從對朋友忠義的角度看,臧洪是讓人肅然起敬的。

    只是這件事對袁紹的打擊是沉重的,長達一年的時間裡袁軍主力被拖在南線,在北線只好採取守勢。假如沒有臧洪事件,興平二年(195年)這段時間袁紹可以專心對付北面的公孫瓚,他解決幽州問題就會提前。

    一年後,當漢獻帝劉協迴歸中原時,袁紹就不會因為受制於公孫瓚而無法分身了,搶得歷史先機的或許應該是他。

    最終,袁紹雖然消滅了臧洪和公孫瓚,但一步沒跟上、步步跟不上,袁紹此後的行動在時間程序上都剛好落後了一步。

    袁紹打臧洪的時候,公孫瓚有了喘息之機;袁紹騰出手來打公孫瓚的時候,曹操迎接漢獻帝東歸就有了機會。

    從這個意義上說,臧洪是三國時代影響歷史程序的關鍵性人物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介幾部外國的愛情片(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