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卜天王半仙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又略有不同,行書動,楷書靜,行書散漫,楷書嚴謹。形散而神不散則謂之行書。

  • 2 # 三石齋

    中國書法藝術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表現藝術形式。固有“無言之詩,無形之舞,無圖之畫,無聲之樂”之美譽。

    我國漢字之演進,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書而成之。

    楷書者,顧名思義,乃楷模與標準也。其筆畫分明,結構端正,靜如人之正襟危坐也。

    行書者,自後漢始。務從簡易,相間流行,動如人之行走,故謂行書也。

    據資料記載,在東漢晚期便有了行書,為劉德升所造。從行書的產生、形成和歷代演變的發展過程來看,行書並未形成獨立的“行法"。這是與篆、隸、草、楷的最大區別。其最大之特點是用連筆和省筆,而不用或少用草化符號,較多地保留了楷體字的可識性結構,從而得到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之實用性,亦便於文字資訊的流通與交換。

    行書無法卻有體,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趨勢變適時,行書為要。”行書萌生於後漢,而成於魏晉,發展於當代。

    綜上愚見,在數十年的書法實踐中,吾雖無建樹,然亦有點滴體會,故謂行書非行走之楷書也。

  • 3 # 書法有云

    行書不能說成是行走的楷書。

    一:從字型上來說,

    我們一般將其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而行書字型包括了行楷與行草兩種。

    二:從筆法特點上來,

    楷書的特點為:

    一、點畫獨立。

    楷書的點畫各自獨立,每一點畫都有起止,上一筆尾與下一筆首之間沒有附鉤、牽絲,不相縈帶連屬。(不是說楷書點畫之間沒有聯絡,聯絡是有的,不過不是外露而是內含的。)

    如下圖:

    “車”旁末筆長豎向右回鋒收筆,是為了與“甫”首筆筆勢相連;

    “甫”第二筆向右回鋒收筆,是為了與第三筆“橫折鉤”筆勢相連;

    “橫折鉤”之所以挑鉤,是為了與第四筆橫相連;

    “甫”第六筆長豎向左回鋒收筆,是既與左邊偏旁呼應,又與末筆之點筆勢相連。

    二、用筆嚴謹。

    楷書不像行草書那樣欹側取勢、率意放縱,點畫的長短粗細變化不大。

    其結體均衡勻稱,用筆極為嚴謹。

    因此有時簡直苛刻到多一分嫌長,少一分嫌短,寬一毫嫌肥,窄一毫嫌瘦的程度。

    如下圖:

    三、行筆較慢。

    正是楷書用筆嚴謹,故其行筆較慢。若行筆快捷,就不可能完備周詳。

    四、方多於圓。

    楷書端莊整齊,不似行草書瀟灑流動,故其轉折處多用方筆,以表現其深刻凝重。

    如下圖:

    轉折處用方筆須提、頓、留、駐,因此行筆較慢。而行草書轉折處多易方為圓,圓轉用筆不提不頓不留不駐,因此行筆比方折要簡捷快速。

    五、起伏較小。

    楷書雖然每一筆本身從始至終的輕重有對比,筆畫之間的輕重也有對比,但是這種對比的反差遠不如行草書那樣強烈。這是由楷書點畫和結體的和諧與一致性所決定的。

    六、墨色統一。

    姜夔在《續書譜》中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

    也就是說,寫楷書,用墨不可太淡,否則字無神采;但又不能太濃,否則滯礙筆鋒,注墨不暢,字會顯得血脈不通,喪失神氣。用墨不可太溼,太溼字跡虛浮腫脹;又不可太乾,太乾字跡枯乾無肉。因此,寫楷書用墨宜潤而不溼,幹而不燥,墨色統一。

    行書的特點為:

    它比楷書放縱比草書收斂流暢率意生動活潑。

    行書用筆貴在中鋒,同時大量運用側鋒。

    只有中鋒,筆毫才能平鋪,下筆不浮,萬毫齊力,雖細如毫髮,亦能使人覺得渾厚圓勁。但是,僅用中鋒絕對寫不好行書。行書的點畫在外形上聯絡緊密,點畫形態也自然舒展。要折轉隨意,書寫便捷,還必須運用側鋒,使線條富於變化,雄勁峻峭,妍美生動,避免單調呆板,這正是給人們以美感的原因。

    行書用筆一般比楷書快,為表現字的動勢和適應快節奏,多采用露鋒起筆,順勢放鋒收筆的方法,點畫兩端減少了運筆的往復動作。露鋒起筆常採用凌空取勢,逆入折轉,簡潔連貫,加強了書寫速度。

    藏鋒與露鋒各有用處,各有所長,前者凝重含蓄,後者活潑生動。為豐富筆調變化,加強厚重感,行書也偶用藏鋒。在起筆、行筆、收筆的全過程,儘量避免雷同,要求多變化。以起筆為例,不僅要區別中側、藏露,在露鋒中,還要分出是順入還是逆入,是翻折逆入還是圓轉逆入,是直露還是側露。都是側鋒,角度、粗細也不相同。

    如《蘭亭序》中的‘此’、‘欣’、‘盡’等字,僅從起筆的不同,就可以看出“數畫並施,其形各異”行書筆法多變的特點。

    折以成方,轉以成圓。行書多將方折之筆變為圓筆盤轉,減少停頓,行筆自然輕快流暢。但是,只用圓筆盤轉纏繞,必然缺少峭拔精神,也就失去了行書的特徵。“行草無方筆,則無雄強之神”。所以,還必須採用折筆以出方、方圓並用,才能神采外耀。

    行書增加了鉤挑和牽絲,使點畫呼應關係顯露在外,字的動態如輕歌曼舞,這就要求行筆流暢。流暢並不是一味地求速,應有遲有速,節奏輕快。

    如果以為狂馳才舒展,線條均勻為流暢,必然用筆滑過,點畫缺少變化,含意淺薄。在一筆點畫之中,要迅速地完成中側、藏露、提按、轉折、頓挫等幾個動作。同時將鉤挑、牽絲附帶表現出來,就需要在行筆中不斷地調整筆鋒,才能既靈活又持重。“隨倒隨起,自無僵臥之病”。(周星蓮《臨池管見》)

    行書的用筆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追求虛實變化。

    虛實有機的結合,點畫才有節奏韻律感,具有美的吸引力。筆法虛實主要表現在輕重、連斷上。輕為虛,重為實,斷為虛,連為實。筆不虛則欠圓活,筆不實則欠沉著,只用虛筆則漂浮,只用實筆則板滯,所以,用筆應有虛有實,妙在虛實之間。虛與實相比較,虛筆比實筆更難於表現,有云“實寫易,虛寫難”,應多留意於虛筆。虛實用筆關鍵在提按,提按控制得好,行筆就能虛能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實而不板,虛而不浮。行書還常將斷筆連成一筆,將一筆分成兩筆,該連反斷,該斷反連,欲斷不斷,斷而意連,用筆別具趣味。

    在書法中我們提倡:行用楷寫,楷用行書。但是畢竟行書與楷書的筆法特點差異過大。

    因此,我們不能將行書說成是行走的楷書。

  • 4 # 師說藝譜

    一個趣味的提問。蠻有意思的。

    這個問題從兩方面回答更好一些。

    一是,楷書和行書其實不是一回事的。他們並不存在迭代更替的關係。因為我們問的是書法問題,那麼我們就可以這樣說,從落筆,結構,行筆以及組合關係都是不一樣的。行書可以有楷書的筆意而已,而楷書不行。所以,不存在行書是XX的楷書。

    二是,楷書和行書的統一性。透過強化筆意,保持結構,識別方式,都是從楷書上認同行書。閱讀行書。所以,你這樣的理解一點也不為過。還是一個蠻有意思的“結論”挺好。

    需要提醒的其實就是一條,行筆速度的問題。不過這兩種字型的行筆速度和節奏問題。楷書很勻速的前進。而行書具備了抑揚頓挫的感覺。

    個人淺見而已。

  • 5 # 真書門

    可以說是行書在楷書上行走,就像流水在山石、河床、土澗上流淌。

    行書書寫可以儲存楷書的形體形狀,有楷書的筆畫痕跡甚至是楷書的寫作標準,一定要有行書行雲流水的意境和表達,就像流水在自然界的存在一樣,不能完全獨立出來,脫離自然,當然現實中也可以。

    而像鍾繇的楷書,當然他那時代不一定有這麼叫楷書行書書法的嚴格稱謂區分。但他的字規範中有明顯的流暢靈動的筆意。這也是行書的意境在徜徉。

    規範一點的說,其實就是書法寫作的幾個方向,

    1是單純的一種字型的追求,磨練精粹極致,如楷書,其書意可以認為為土,土壤土地,廣闊厚重,低下承載,等等,這隻目標方向。若變,而則成丘成山成石,堅硬渾勁,包容包含,生金尖銳,流水長木育林,完成五行相生迴圈,善也。

    2是在書寫一種字型時,就摻雜者著別的書意,如楷書行意,篆書楷意,隸書篆意楷意等等,對每個人的要求、習慣、愛好、追求、緣法、理解、認為等等都是不同的,是一種多樣性和融合要求能力。不能足論全觀。

    殊路同歸,五行是我們能夠理解掌握的比較規律可據高檔的世界規則規範,生命生機理論參照。是對我們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研究和自身書法彼此補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父母抱著你吃抱著你睡,當你父母老了、生活不能自理了,你能抱她們在懷裡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