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烈士暮年

    隋朝崇文尚武,前期國泰民安,“開科”之舉使文人士子趨之若鶩,一片繁華。

    秦朝“焚書坑儒”,造成人人自危,苛捐雜稅、重典治國,民不聊生。

  • 2 # 關東俠客

    秦朝(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和隋朝(公元581年一公元618年)都是中國歷史上短命王朝,也是呈上起下開避未來的時代。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分裂割據局面,享國十五年。隋朝結束了南北朝以來三百年亂世,國祚38年。秦朝沒有實現盛世局面,是因為兩個朝代面臨的形勢和治國方略不同。

    秦始皇用十年時間統一六國,耗盡了國力。他面對的七個不同理念,不同民風的國家。秦始皇第一件要做的是重新設計一種政治體制整合六國,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確立皇帝稱號,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互相制約彼此平衡向皇帝負責,地方設郡縣制,由皇帝任免郡縣官吏。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增加凝聚力,把六華人心凝聚起來。只不過秦始皇的治國理念太先進,六國有些水土不服,還沒有完全消化,秦王朝便亡國啦!秦始皇強調法制,用高壓手段治理百姓,修陵墓,戌邊徵發大量民力,造成農業荒廢,當然不會出現盛世。

    隋朝是隋文帝楊堅從北周禪讓過來的,只是上層權力的和平交接,社會經濟並沒有遭到破壞。北周在權臣宇文護治理十五年,社會非常安定,北周又從西魏手中和平過渡,所以,楊堅接手的是一個有著半個世紀相對安定的國家。

    公元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幾乎一戰而勝,並沒有多麼損失。秦滅六國屍山血海,損失幾百萬人口,隋朝近似於和平統一,人口損失微乎其微,二者有著本質區別。

    隋文帝非常勤政,又有一個好內助獨孤伽羅皇后,對社會政治,經濟外交全面調整,勵精圖治,提倡節儉,減輕刑法"以輕代重,化死為生",設三省六部制,調整統制機構,實行均田制,增加農民積極性,緩合社會矛盾。

    在隋文帝治理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國力強盛,為大唐的興盛開個好頭,史稱開皇之治。隋朝人口有890萬戶,人口約4600萬人,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貞觀之治時人口,僅有隋朝的一半,這就是差距。

  • 3 # 軍都弩

    因為楊堅比贏政的政治才能要強一些,贏政基本依靠先輩遺留下的國力透過野蠻殘暴方式統一天下,之後大興土木,修長城,修阿房,北征匈奴,南平百越,國力消耗較重,為鎮壓人民不滿,極端殘暴血腥,民憤極大。

    楊堅是不可多得的明君,而贏政則是一個典型的暴君。隋朝的暴政基本是第二位皇帝楊廣幹下的,而秦朝的暴政絕大部分是贏政本人幹下的胡亥很大程度上替他爹背鍋,楊廣則是把楊堅打下的大好江山敗光。秦朝農民起義的隱患大都是嬴政本人親自種下的,楊堅則給楊廣留下的是一個富足,安定,強盛的王朝。

    楊堅的政治才幹則較為突出,以恢復中華文化自居,注意安撫敵國百姓,百姓對楊堅時期的隋朝不太反感,北滅北齊,南平陳朝,基本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楊堅注意積累糧食,發展經濟,國力大漲,也沒有實施類似秦始皇的大工程,積累的糧食甚至用到了貞觀年間。

    尤其是楊堅透過老奸巨猾的政治手段,挑動突厥內部爭鬥分裂,然後出兵一劍封喉,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突厥被楊堅制服,緩解了北方威脅,手段遠比贏政高明,甚至唐太宗能再次制服突厥也是有楊堅搞分裂的功勞所在,注意大運河,以及大規模征討高句麗是楊廣開始搞的,楊堅時期百姓負擔並不重。

    只是楊堅類似嬴政,選擇的接班人不行,敗送了辛苦打下的大好江山!

  • 4 # 南宮外史

    隋文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五胡亂華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統王朝,並勵精圖治,政治較為清明,人口顯著增加,府庫較為充實,外患較少,民眾生活穩定,社會呈現繁榮景象,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為後來唐宋漢文化大發展奠定了基礎。隋唐時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期 。

    而秦始皇兼併了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集權專制王朝,秦始皇也算是勵精圖治,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法律等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但卻沒有留下“秦皇之治”。

    兩朝帝王都勵精圖治,但卻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仔細分析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一、對待民眾的立場不同

    隋文帝楊堅瞭解民眾三百年來戰亂不斷的痛苦生活,明白一個道理:"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 ,故此,倡導官吏躬行簡樸,宮中妃妾不作美飾;他同情民眾,減輕民眾賦稅勞役,與民休息;設定義倉,救貧賑災;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 ,"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而秦始皇則稱民眾為“黔首”(大概即是“黑頭”的意思,與稱農民為“泥腿子”意思相同);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工程;不管民眾死活;嚴刑酷法,天下近半是刑徒。儼然把民眾當做他作威作福的奴僕。

    二、治理理念不同

    隋文帝治理依據的是儒家思想的治理理念,即“仁政”理念,對百姓實行寬仁的政策。

    而秦始皇推崇的是商鞅、李斯、韓非的法家理念,以“性惡論”為依據。始皇推終始五德,以為秦屬水德,就必須”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認為這樣才能合於水德之數。這就要嚴刑酷法,毫不留情地剪除一切違法之民,且把帝王看作是騎在民眾頭上的作威作福的權威者。按秦二世的說法就是:“凡所為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矣。“

    三、對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同

    隋文帝復興漢學,搜求天下圖書,首開儒學科舉取士,力求把中華文明傳統發揚光大。

    隋文帝登基後,曾下過一道詔書:“建國重道,莫先於學,尊主庇民,莫先於禮。……人稟五常,性靈不一,有禮則陰陽合德,無禮則禽獸其心。……治國立身,非禮不可。若敦以學業,勸以經禮,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豈止知禮節,識廉恥,父慈子孝,兄恭弟順者乎?”

    而秦始皇厭惡堯舜等先聖賢,力求抹殺中國文明歷史,實行“愚民政策”。把除秦國曆史書籍以外的史書典籍,全部燒掉;除了博士官所職之外,天下的詩、書、百家語等,全部燒掉;有敢講詩、書者,全部殺掉;以古非今者,誅滅家族;官吏見知而不舉報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者,判處城旦徒刑。這真是中華文明的一大浩劫。

    立場不同,觀點不同,治理結果就會不同,這大概就是古語說的:“差之毫釐,繆之千里”吧!

  • 5 # 夏雨風

    秦皇統一中國,創立統一制,是破舊立新的大改革丶大動盪,同時打擊匪盜收集武器花費巨大,又將各國犯者送押築長城。朝廷就為廢舊制丶立郡縣制,爭的不可開交。

    秦始皇天下定了,但身心疲倦了,花費精力尋長生不老之丹,巡遊八方。

    秦朝開天劈地,治好了戰爭創傷,但還沒來得及發展經濟,就轟然倒在"楚雖三戶能亡秦"的流言中。楚之三大義軍斷送了秦王朝。

  • 6 # 漩渦鳴人yy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這是毛主席的詩,當然這個裡面毛主席將漢武帝和秦始皇放在一起,其實呢也算得上是正常。

    古代的皇帝講究的是文治武功,如果說依靠著政策撫平老百姓,然後讓老百姓致力於勞動,致力於提高生產力,增加國家的GDP,增加國家的物資和財政收入,讓國家富足,這個是文治,如果拜將封侯,帥百萬之眾,征戰天下奪城池,搶資源,這個是武功。

    能否有一個皇帝同時做到文治武功呢?不可能應該說很少,因為一個國家一個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皇帝的執政風格也是單一的,不可能發生太大的改變,所以一個皇帝只有可能擁有文治,或者只有可能擁有武功。

    如果說把兩個不相干的皇帝放在一起比,比如說把唐玄宗跟唐太宗兩個放在一起比你是個傻子,為啥這倆人執政風格完全不一樣?比東西你怎麼比兩個根本就不是同一個點上的人,你怎麼拿他去比呢?這就好像你去比,你的父親對你重要呢?還是你的母親對你重要?回答是兩者對你都挺重要,缺少其中之一你就不可能活在這個世界上!

    所以說你提的這個問題呢?粗一看感覺很冷,道理為什麼沒有一個秦皇之治呢?很替秦始皇鳴冤,但事實上,你這完全是拿秦始皇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比,那你這不是引戰是什麼的。

    秦始皇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將秦國原先積累起來的資本,將它轉變成為秦國的功績,比如說統一六國或者是北逐匈奴,南征南越,秦國所做的事情無非是將前人所積累起來的資本轉化成為巨大的功勞,並且讓後人所銘記。

    就好像漢武帝之所以能夠北逐匈奴,其實更多的得要講到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文景之治,正是因為這兩位的治理讓當時的大漢王朝富得流油,以至於倉庫裡面糧食都快要開始爛了,而倉庫裡面儲存錢的錢串子上面的繩子都發爛了,這樣大漢王朝的富裕之下,大漢王朝的鐵騎才能夠征服北方的草原,才能夠擊敗強盛的匈奴。

    之所以沒有給秦始皇一個具體的代稱,比如說什麼文景之治或者是開皇之治,是因為秦始皇所做的工具沒有辦法用一個代稱來形容他做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我們真的有一兩句話說不清楚。

  • 7 # 切磋琢磨5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所謂“之治”有漢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及隋唐的開皇之治,縱觀這些“之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人民安心,從這個角度來看,秦朝沒有被稱為“秦皇之治”就一目瞭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滿節氣小麥蚜蟲還需防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