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闆油條來兩根
-
2 # 每天學太極
要弄清太極拳的來龍去脈,須弄清陳家溝的歷史演變。
明洪武七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縣向懷慶府屬地移民,陳卜閤家遷往常陽村。隨著陳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陳家溝距今溫縣縣城正東約5公里,以陳姓為主,村中居民現達2600餘人。
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後,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
陳氏第九世陳王庭(約1509年)又名陳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癢生,文武雙全,曾隻身闖玉帶山,勁阻登封武舉李際遇叛亂,為清廷在山東平定盜菲立過戰功,在河南、山東負有盛名卻不被清廷重用。陳王庭報國無門,收心隱退,在耕作之餘,依據自己祖傳之一百單八式長拳,博採眾家精化,結合易學上有關的陰陽五行之理,並參考傳統中醫學中有關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發明創造出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型拳術,包括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雙人推手及刀、槍、棍、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套路。
陳氏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字雲亭,著《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他打破門規侷限,將陳家溝的獨得之秘--太極拳傳於河北永年縣的楊福魁(露禪),太極拳被楊露禪帶出去,演變成楊、武、吳、孫四大流派。
楊式太極拳
楊福魁(1799-1871),字露禪,河北永年人。陳家溝陳德瑚在永年開中藥鋪,楊因家貧賣身到藥鋪為僕,後隨陳德瑚回陳家溝家中做雜活。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在陳德瑚家設武學,見楊聰明伶俐,殷勤做事,誠懇為人,且愛拳術,與陳德瑚商議後,收其為徒。露禪用功練拳,常常深夜苦練,因乏時在長凳上打盹休息。因長凳窄,一不小心便摔掉下來。他醒後繼續演練,如此七年之久,終於練成,遂拜別恩師與掌櫃,離陳家溝回鄉。
他回到河北永年縣後,經別人推薦,到北平教授拳術,打敗無數名家高手,名聲大震,被請入清廷皇宮與王府中授拳。由於所學者皆為貴族子弟,金枝玉葉,不適合大體力運動,隨使其動作簡化,姿勢柔和,不縱不跳。後經其三子健候修改為中架。再經其孫澄浦修改而成為現在流行的楊式太極拳。其特點是拳架舒展,動作柔和,綿裡藏針,姿勢順達。
吳式太極拳
楊露禪在清王府教拳時,滿族人全佑從其學拳,後又學於楊班候。全佑傳其子鑑泉,後鑑泉從漢性吳,名吳鑑泉(1870-1942)。其拳架以柔化著稱,推手守靜不忘動,具有架式大小適中、柔和緊湊的特點。吳鑑泉曾在上海開辦拳社,拳徒甚眾,逐步形成現代流行的以柔化見長的吳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
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學於同鄉楊露禪大架套路,後慕名至陳家溝,求陳長興教拳。陳長興介紹他向十五世陳清萍學拳,陳清萍的架小而緊湊合,加圈纏絲,是陳式太極拳小架套路的支流。武禹襄在楊式大架、陳式小架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現代的武式太極拳。後傳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傳郝為真(1849-1920),郝為真傳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拳為業,武式太極拳開始外傳。其特點是動作輕靈、步法敏捷、緊湊纏綿。
孫式太極拳
孫祿堂(1860-1930),河北完縣人。先學形意拳,精意理,兼習八卦。著有《形意拳學》、《拳意述真》等,在北平有"活猴"孫祿堂美稱。他從郝為真學習太極拳,將形意、八卦、太極拳融為一體。形成現代的開合鼓盪架高步活、獨具風格的孫式太極拳。
-
3 # 高樓避愁
陳氏太極拳也叫陳式太極拳,由陳氏太極拳演變而來的有楊氏、吳氏、武氏和孫氏太極拳。合稱太極拳五大門派。
陳氏太極拳創編於明末清初,由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所建立。由於陳家世代傳承習練太極拳,後代便不斷對原有套路不斷完善加工提煉,形成了致今仍受歡的傳統套路老架一路、老架二路和新架一路、新架二路。這些經過精心編排的套路,儘管動作的速度和強度有所不同,身法、技法和難度不同,但是都符合循序漸進和剛柔相濟治特點。
楊氏太極拳是由河北省永年楊露禪在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的一種拳種。(電視劇《偷拳》就是講的這個故事)。後來經其子楊建侯及其孫楊澄甫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漸創新發展並完善,以《楊氏太極拳85式》定型,成為了至今大家學習練習的傳統套路。
楊氏太極拳拳架舒展大方,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巧靈活兼而有之。練法上由輕入柔,剛柔相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由於她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較陳氏太極拳簡單而且容易,深受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歡迎而熱愛。是當今開展得最為廣泛的一種拳種。
吳氏太極拳是從楊氏太極拳所傳的拳式發展創編的。她是由滿族人全佑所創編,是在楊氏小架拳式的基礎上逐步修定,後經其子吳鑑泉加以改進修潤而形成的一個流派。
武氏太極拳是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編創。他出生於小官僚家庭,兄弟三人在家習武,楊露禪從陳家溝返家後,兄弟三人深愛其術,從陳氏老架得到了大概。後經眾家拳論的學習,研究總結,透過實踐創編而成。
武氏太極拳既不同於陳氏老架和新架,也不同於楊氏大架知小架。武禹襄學而化之,自成一派。其特點是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伐嚴格,虛實分明,胸、腹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由內動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不縱不跳,適應老年體弱者。流傳下來的傳統套路有《武氏太極拳55式》。
孫氏太極拳是中國近代武術家孫祿堂在形意、八卦、太極聚三家為一爐而創編的優秀拳種。
孫祿堂早年隨大師學習形意拳,並從其弟子學八卦掌。因照顧病中的武禹襄,受其傳授並得其精髓,故將三者合而為一,自成一家。
孫氏太極拳進步必跟,退步必隨,動作敏捷,圓活緊湊,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左右轉身以開合相結。流傳下來的傳統套路有《孫氏太極拳97式》。
以上便是我對太極拳五大門派做出的簡要介紹。不喜勿噴,有不同看法的太極拳愛好者可互相探討。
回覆列表
陳氏太極拳是所有太極拳的母拳,洪派是由陳發科的嫡傳弟子洪均生大師所創,注重實戰的招式,不談內力。最初叫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後改名為陳式洪派太極拳。除正宗陳氏太極拳之外,還有很多流派。
楊氏太極拳
楊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陳家溝陳德瑚在永年開中藥鋪,楊因家貧賣身到藥鋪為徒,後陳德瑚帶楊回陳家溝家中做些雜活。陳氏十四世袓陳長興在陳德瑚家設武學,教後人習拳舞械。陳長興見楊聰明伶俐,作事殷勤,為人忠誠老實,又喜愛拳術,與陳德瑚商量後,乃收為徒弟,傳授太極拳。
楊露襌回家後,經親友推薦到北京教拳,打敗許多名手,名聲大震,後到清宮王府教拲,因習拳的都是些貴族子弟,為了適應他們嬌嫩體質的需要,便將陳氏太極拳套路中的纏絲勁及竄蹦跳躍發勁等難度較大的動作作了些改動,使其姿勢較為簡化,動作柔和,不縱不跳,後經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
再經其孫澄甫的修改而成為目前流行較廣的楊式太極拲。其特點是,拳架舒展、動作和順、姿勢柔軟。要求綿裡藏針。揚澄甫(1883~1936)著有(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曾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傳拳,是著名的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
吳式太極拳
楊露襌在清宮王府教拳時,滿族人全佑從學之,後全佑又從學於楊班候(1837~1892)。全佑傳其子鑑泉,後來鑑泉從漢姓為吳。吳鑑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稱,推手守靜而不忘動,形成了架式大小適中,柔和緊湊的特點。吳鑑泉曾在上海開辦拳社,培養學生,成為現代流行的以柔化見長的吳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
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學同鄉楊露襌大架動作,後慕名至陳家溝,求長興公教拳,因其年歲已高(80餘歲),不再傳拳,其子耕耘走鏢山東,不在身邊,但見他求學心切,便將其介紹給陳氏同族十五世陳清萍。陳凊萍的拳架小而緊湊,加圈纏絲,是陳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學拳很下功夫,潛心專練。在楊式大架和陳氏小架的基礎上演變成為現在的武式太極拳。
後傳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傳郝為真,(1849~1920),郝傳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為業,武式太極拳始在外傳。其特點,動作輕靈、步法敏捷、緊湊纏綿。
孫式太極拳
孫祿堂(1860-1930)河北完縣人。先學形意拲,精通意理,兼習八卦。著有(形意拳學)、(拳意迷真)等書。在北京有「活猴」孫祿堂的美名佳稱。後又從郝為真學太極拳,將形意、八卦、太極拳融為一體,形成現在的開合鼓盪,架高步活,獨具風格的孫式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