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顆沙子
-
2 # 詩娛心
諧舊律 押新韻 造新語 賦新詩——讓五七言律絕在新時代大放異彩!
詩詞創作在當今時代勃興,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其關鍵因素是中國崛起,中華文化振興,以及藉此所帶來的中華傳統詩詞復興,廣受歡迎。這是時代的需要,是民眾的精神需求,是中華傳統詩詞文化基因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審美文化土壤的生動體現。
然而舊體詩詞中的近體律、絕,要真正掌握,普及於大眾,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故而有此一問,並不為怪。
所幸的是,五、七言的音韻節奏,廣受大眾歡迎,並能人人掌握一二。君不見,春晚舞臺上,青年相聲演員岳雲鵬帶動全場觀眾男女老少:平仄平仄平平仄——,觀眾呼應道:仄平仄平仄仄平。儘管帶動與呼應並非真正的詩句節奏與韻律,但那種平仄相和的感覺,人人都很熟悉。這種相對相諧的平仄文化,是我華夏民族骨子裡流淌的文化基因。
基於此,再加上《中華新韻》,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普及詩詞文化,其中非常重要但並非關鍵的平仄文化並不是最困難的地方,對此稍加訓練,一般文化水平的人就可做到人人掌握,熟練運用。至於押韻,以普通話讀音為準,即採用《中華新韻》,就更為簡單易行了。
五七言律絕的詩意捕捉、章法運用、遣詞造句、修辭技巧等,才是最困難的地方。這其中最最困難的是章法運用,突破這個關口,其他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下面筆者以廣泛流傳的五、七言絕句為例談談詩詞的章法運用,或可釋解意欲學作舊體詩詞者的心頭疑惑。
五七言律絕的章法運用,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全篇都在或敘述或描寫;另一種則是前半部分或敘述或描寫,後半部分或議論或抒情。我們先來看第一種章法運用——全篇或敘述或描寫(以文字作畫)請看駱賓王的五言絕句《鵝》,這可是駱賓王兒時所作哦!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是常見的一種章法,全篇都在描寫,或者說是用文字作畫。全詩四句十八字,既合乎人類認識事物的一般邏輯,又起承轉合自然。通篇由遠而近,從整體到區域性,有遠鏡頭,有近鏡頭,還有特寫鏡頭,描寫了鵝之聲、形、色、態,把少年兒童渴望自由自在、不受約束、天真爛漫的童趣表現得淋漓盡致,耐人尋味。
再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整首詩由近而遠,再由遠而近,同時又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空間邏輯清晰,起於“黃鸝鳴”,承在“白鷺上”,轉到“窗含雪”,合至“門泊船”,簡直就是一幅清新明朗的畫。全詩對仗工整(注意絕句並不要求對仗),音韻明亮,與春天清明景象相吻合,透露出詩人開闊、喜悅的胸襟與心情。
我們再看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整首詩由遠而近凡兩次,前兩句描寫,後兩句敘事,畫面悽清、孤獨、冷落、靜寂,夜半時分從寒山寺傳到江邊的鐘聲,是那樣響亮,彷彿重重一錘敲打在詩人的孤獨悽苦的心上。詩歌就是在這種由遠而近的描寫與敘述中,勾畫出一個孤獨無助的詩人形象,讓讀者去體悟彼時彼地彼人的情懷,含蓄不盡,耐人尋味。
不用多舉例,想必讀者朋友已經明白。這種章法運用借鑑繪畫之法,全詩彷彿用文字在作畫,畫面或明朗或清麗或灰暗或朦朧,詩人的思想情感融化在景物形成的畫面之中,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回味無窮。這種章法運用最為精到者,是號稱“詩佛”的王維。比如他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都是這種章法運用的典範。
第二種章法運用——前半或敘述或描寫,後半或議論或抒情。這種章法運用最為廣泛,結句“以景結情”,則餘音繞樑,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結句以議論收綰,則為卒章顯志、點明題旨。請看李白《送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前兩句敘述,交代詩人與汪倫分別,將要乘船離開之際,忽然聞聽岸上踏歌起舞,原來是汪倫率眾人踏歌起舞為詩人送行。後兩句抒情,詩人被忠實粉絲汪倫的真誠與質樸所打動,又看到眼前桃花潭水澄徹清明,倒影著美麗絢爛的桃花,倒影著汪倫與眾人踏歌起舞的樣子,於是乎自然而然吟出了這兩個就近取材的比喻句。真可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詩起於“乘”,承在“踏”,轉到“潭”,合止“情”,由我到人,由潭到情,由事到情,由實到虛,非常合乎事理邏輯。
再看七絕聖手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前兩句概括敘述,敘述中帶描寫,尺幅之內展開了一幅廣闊無邊的“出塞圖”,蒼涼而悲壯。後兩句議論,點出“龍城飛將”李廣,表達了詩人呼喚飛將守邊的壯志情懷,展現出一派盛唐氣象。詩起於“關”,承在“人”,轉到“將”,合止“度”,由古到今,起承轉合極其自然,合乎時間邏輯。
其他五七言絕句如王安石之《梅花》、王冕之《墨梅》、于謙之《石灰吟》、鄭板橋《竹石》、蘇軾《題西林壁》等,皆是這種章法。
要注意的是,無論何種章法,都要注意“起承轉合”的時間、空間和事理邏輯,這一點非常重要!雖說詩要用意象(形象)說話,但絕不可失之邏輯規律,若不合乎邏輯規律,詩就不是詩,而是胡話囈語,就更談不上“起承轉合”了。
請意欲學詩、作詩者記住:詩律不難,難在章法,練好章法,好詩就你手邊!
-
3 # 上官聽海之
關於創作詩詞,因才疏學淺,僅籍此發表些許個人觀點,有失偏頗,還請各位看官斧正:
——學識為基,博聞溉之。胸無點墨,何以述著?!沒有足夠的文學積累和豐厚的寫作經驗,提筆茫然,何以落墨?所以,必須多讀、多寫,理論與實踐都足夠豐富了,才能奠定相對紮實的文學功底和詩詞修養。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可以“三境界”之一喻之: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心巧性靈,詩化永珍。詩詞相對於其他文學體裁,字數相對較少,篇幅精短。但並不能證明,詩詞就好寫。相反,詩詞是濃縮的文字,要求更甚於其他體裁。這就需要創作者不僅要用心,還要有情,有對詩歌、人生以及生命本身深刻且獨到的悟性,能夠從看似平凡、普通的生活具象中,發現詩境,體味詩意,以一顆溫潤的詩心看人看事看風景看人世滄桑……“三境界”之一謂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融溶通透,無我歸真。絕大多數人讀詩、寫詞,其實是拘泥於字句了,因為學識、悟性、感情等因素,侷限於看見的、浮現的東西,而難以深入探究。詩詞字、詞、句本身,如同人的面板,深入可見血肉、筋骨。但無論寫詩弄詞,還是讀詩品詞,都需要抵達、觸控她的靈魂。詩詞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妙不可言、會心一笑。“三境界”之一通點: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4 # 老蘆說詩詞
我認為創作詩詞最難的地方,針對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格律之難。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一的詩詞創作,由於時代的發展更迭,文字的發音和使用,有不同程度的延革,這就造成了現代人,對詩詞格律學習、掌握、運用有了很大的難度甚至是障礙。同一個字,有的古音和今音是大不相同的,特別是入聲字尤其不易掌握。格律,作為詩詞的創作規則,是決定詩詞這一文學形式的基本特色,更是需要深刻學習和熟練運用,否則,創作就無從談起。這就好比不懂“馬走日,象走田,車走直線……”這些中通象棋的基本規則,還談什麼中盤廝殺,更別提殘局決勝了!
第二,遣詞之難。
詩詞同任何一種文藝形式一樣,都需要大量的文化積累和人文知識的學習。詩歌是凝鍊的藝術,對文字的提煉和駕馭、運用的要求也更高,這是不爭的事實。遣詞雖難,前提必須還得是有詞可遣,所以,平時的積累尤為重要。大家肯定也會有各種的體會。
第三,詩外之難。
詩詞作為物象和作者感情思維的載體,是意境具體化的物質實現,是形而下的具體。在這看得到的文字之外,作者的文化素養,行為品格,審美意識,處世思維,身心閱歷等等,無疑都會影響到詩詞作品的格調的高低和質量的優劣。
綜合以上三點來說,由於每個人的個體差異不同,對各種難度的理解也就不一樣了。有的人望格律而卻步,有的人搜腸肚而詞窮,還有的人閉門造車,雖窮經皓首而不得三五佳句。所以,詩詞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越是凝鍊的就越是精華的,只有不斷的修補自己的短板,才能化各種最難為不難!
回覆列表
做為一個詩詞愛好者,為自己能夠參與到目前所呈獻的詩詞熱的寫作中感到高興,這是其他時代的詩詞愛好者所不能達到的願望和期盼。
下面,就以我個人在詩詞創作中的一些感悟,說說詩詞創作的難點在哪?
首先,詩詞是講究格律要求的特殊的一種文體。難點不僅在於有韻律、平仄要求,而且文字的表達更是要求簡潔、準確、傳神。
解決的辦法只有多讀經典詩詞,用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勤加練習,讓自己熟練掌握詩詞規則,不斷提高詩詞的鑑賞和寫作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同步是所有詩詞愛好者渴望達到的最高境界。
其次,寫好詩詞的難點還在於:有了一定的詩詞寫作能力,如何寫得更好,這就要求我們寫出新意。只有寫出了新意,才更顯寫作的高水平,別人也會對你“刮目相看”。
解決的辦法是:在創作中大膽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讓詩詞的藝術性和文學性彰顯出來,這一點做好了,你的作品就是“佳作”。
還有,寫好詩詞的最大難點在於:用獨特的視角和感悟去寫出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對世界的理解,這要求一個詩詞愛好者本身所具有的綜合性文學修養要達到相當的高度,讓作品具備“思想性”。
解決的辦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讓別人一接觸你的詩詞,就立刻想到你的名字。高手們的詩詞代表了他們的氣質、靈魂、存在的模樣。
好了,我說了一些對詩詞創作中常遇到的一些難點和解決的辦法,希望對大家有用。同時,也希望每一位詩詞愛好者儘早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讓大家都記住你,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