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減水書生

    1.匈奴做大

    匈奴正式做大,是在華夏秦末亂世之時。

    匈奴出現了一個最強王者——冒頓單于,他左伐東胡、南戰大月氏,使得匈奴人統一了整個北方草原。

    同時,也正是在冒頓單于時期,匈奴建立了初步的政權形態。

    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諸大臣皆世官。

    同時,匈奴社會內部也形成了權力貴族。

    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蘭氏,其後有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

    而最基礎的是:草原霸主匈奴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軍隊,號稱彎弓之士30萬人。

    正是有了這個基礎,所以匈奴人才能與華夏武力論雄長。

    2.漢匈戰爭

    在漢武帝之前,匈奴只能用囂張兩個字來形容,漢帝國只能猥瑣發育,採用和親之策,避免與匈奴交戰。

    但是,經過漢初70餘年的積累,漢匈實力對比發生了變化,政治地位和國家實力的不對等,就要發生戰爭。

    於是,從馬邑之謀開始,拉開了長達百年的漢匈之戰。

    漢匈大戰,從武帝朝一直打到宣帝朝。

    公元前72年,漢宣帝整兵十六萬,聯合西域烏孫國,一同出擊匈奴。

    此戰,五路漢軍,可謂出師無功,基本上就是在大漠草原轉了一圈。

    但是,校尉常惠監師烏孫騎兵,卻取得了大捷。

    校尉常惠與烏孫兵至右谷蠡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汗都尉、千長、將以下三萬九千餘級,虜馬牛羊驢騾橐駝七十餘萬。

    經過武帝朝的連年戰爭,匈奴人已經被打殘了,所以此時匈奴已不是那個隨便就能動員30萬軍隊的草原霸主。

    此戰,烏孫騎兵殺其三萬九千餘人,當真是有效地打擊了匈奴的有生力量。

    而更關鍵的意義是:匈奴再無力稱雄西域。

    在隨後的連年天災和連續戰敗之後,大匈奴便完全喪失了與大漢並列稱雄的地位。

    漢元帝時,匈奴歷經“五單于爭立”的亂戰後,分裂成南北兩部,南部匈奴在呼韓邪單于的帶領下舉族歸漢,北部匈奴被西域都護甘延壽和校尉陳湯掃蕩,郅支單于授首。

    3.匈奴尾聲

    大漢帝國對南匈奴採取羈縻之策,雖然匈奴要比西域諸國地位高,但基本上已經算是大漢帝國的藩屬國了。

    但是,新朝王莽的一頓騷操作,徹底逼反了南匈奴。

    於是,北方匈奴的兵禍跨越新朝,一直持續到東漢。

    南匈奴在東漢立國後重又歸附,但北匈奴卻趁機再次做強。

    但是,北匈奴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只是帝國邊患而不是帝國威脅。

    簡單說,匈奴人僅是漢帝國羈縻西域和草原諸國的絆腳石。

    所以,自公元73年至公元150年,東漢王朝一邊經營西域、一邊攻伐匈奴。

    公元151年的蒲類海之戰,漢將司馬達斬殺北匈奴的呼衍王,基本上就是漢匈之間的最後交戰。

    再之後,便是南匈奴歸附,而北匈奴西遷,還有留在故地的匈奴部族歸附了鮮卑。

    匈奴這個曾經的霸主,基本上就被兩漢王朝給滅了。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時,南匈奴發生內訌,再次分裂。

    於是,公元216年,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同時去單于封號。

    至此,匈奴的單于時代就此終結,匈奴人加速漢化。

    五胡亂華時期,五部匈奴叛亂,竟打出了漢室旗號,但隨著鮮卑稱雄草原,匈奴人被擠出了草原,逐步融合進華夏或其他草原民族。

    匈奴人,說不上滅族絕種,只不過融合進了草原民族和華夏文明。

    但匈奴作為一個政權,單于封號取消,應該就算徹底滅亡了,這個功勞可以算在曹操的頭上。

  • 2 # 盜德高點

    匈奴最後一次以一個民族集團的姿態出現,南北朝前期的大夏國,赫連勃勃政權,被鮮卑北魏徹底打敗。之前還有滅亡西晉的劉淵前趙政權,被後趙石勒滅亡。

  • 3 # 經典守望者

    感謝邀請,這是我的研究方向。嚴格意義上說漢匈戰爭長達三百餘年,直至東漢永元年間大將軍竇憲大破匈奴於金微山(阿爾泰山),匈奴大敗西逃。但是,由於匈奴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大型的部落聯盟,許多部落採用的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所以,依然有眾多的部落存在。西晉末年,匈奴族首領劉淵率部攻入長安擄走晉懷帝,釀成了禍延數百年的永嘉之亂。不過,這都是匈奴的遺種後人了。

    從世界史的範疇上看來,匈奴人大規模西逃的時間確實是在東漢時期,但是戰火併未在中國的大地上就此熄滅。公元91年,北匈奴單于率部西逃到了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境內。但是北匈奴賊心不死,公元119年,匈奴攻陷了伊吾,殺死了漢朝將領索班。中央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他的繼任者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截止於此,匈奴才算徹底撤出了中國的版圖。

    在被擊敗之後,匈奴殘部逃到了錫爾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哈薩克與烏茲別克等地的康居國。然後,匈奴就開始了震驚整個世界史的匈奴西遷。在匈奴人的鐵蹄下,羅馬帝國被擊敗,上帝之鞭阿提拉肆無忌憚的鞭笞著歐洲民族。各個蠻族也開始向西遷走,衝擊著原有的歐洲社會,史稱蠻族入侵。歸根結底,這也是由於漢朝和匈奴的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所引發的。

    回到問題本身,擊潰匈奴的將領有很多,西漢的衛青,霍去病,東漢的竇憲、耿夔、司馬達都是功臣。不過,從宏觀上看來,匈奴是被強大的漢王朝和堅強的中華民族所徹底擊敗的,歷史證明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4 # 唐不三不四藏

    在經過了西漢的文景之治,大漢王朝的元氣恢復了很多,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庫的資金是相當充實的,據說當時用來穿銅錢的繩子,在國庫裡邊都被放爛了,於是漢武帝就有實力和匈奴人叫叫板。

    在漢武帝時期,把龐大的匈奴帝國打散,一部分成為南匈奴,慢慢與中原人融合,一部分逃往北方稱作北匈奴,北匈奴又被在東漢時期被徹底打殘,無回天之力。

    但是南匈奴雖然融合在了中原,但是一直被當做奴隸,在晉朝的八王之亂後,五胡亂華中,這批原來的南匈奴人起到不小的作用,所以匈奴從來沒有徹底消失,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

    然後我想說一下北方草原部落文明的特徵。

    漢武帝時期北伐匈奴,其實也不是說漢武帝時期國力已經強盛到可以不怕匈奴。凡是漢武帝當時發現匈奴內部產生了分歧。這是他北伐匈奴的一個最好的時期。

    匈奴為什麼內部會產生分歧,這個就要說到草原部落文明的一個特點。草原部落的繼承製度不像中原地區,爸爸死了兒子繼位,而是大哥死了,弟弟繼位。這是草原部落首領擔負責任所決定的。部落首領需要帶領他的子民們能夠獲得足夠的資源,因為草原上資源是相當匱乏的,所以必須要有部落首領,向南方發動侵略來獲得足夠的資源。這就要求部落的首領一定要是一個能爭善戰的。如果爸爸死了兒子還很小,那肯定帶領不了部落的人,去繼續獲得足夠的資源,只能由他的弟弟來繼承自己的位置。

    當一個部落首領所有的兄弟,都擔任過部落首領之後,他們的兒子名義上都有繼承權,所以誰來繼承這個首領的位置,就會讓這一代人產生嚴重的分歧。分歧演化到最後就會形成內亂,內亂就會導致部落的分散。

    所以漢武帝也就是抓住了匈奴的這個視窗時期。匈奴的失敗,也許不是敗給了別人,而這是敗給了自己的文明。

  • 5 # 我1個人生活

    中國古代史有很大一部分是和北方遊牧民族鬥爭的歷史。秦漢時期是和匈奴,隋唐時期是和突厥,宋朝就更多了契丹,女真,蒙古,明朝是和蒙古,女真。並且兩次被北方遊牧民族打敗,出現了元朝和清朝。匈奴是主要活躍在秦漢史書中的北方遊牧民族

    秦朝為了抵禦匈奴修建長城,漢朝和親,納貢,出兵什麼手段都用了。在和匈奴鬥爭中也出現了衛青,霍去病,蘇武,王昭君,班超等名留青史的人物。

    自從被漢武帝胖揍一頓之後,匈奴好像很少戰勝漢朝,在公元1世紀被東漢多次打敗,並且受到鮮卑的擠壓,西遷。此後中國史書很少出現匈奴的去向,公元4世紀,這個詞又出現在了歐洲,並且出現了一個很牛的單于—阿提拉,他在歐洲有一個綽號“上帝之鞭”。

    但是這位“上帝之鞭”很倒黴。在新婚之夜喝酒把自己給喝死了。他死後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大單于之位打起了內戰。結果在匈牙利被東哥特人打敗了。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了對東哥特人的戰爭失敗了,發動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史書上匈奴沉寂。

    現在在歐洲還有一些人認為自己的匈奴人的後代,並且為這個名字奔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邊緣人格障礙需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