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太育兒報告

    首先要搞清楚父母和子女之間出現了問題,這個問題是出在孩子身上還是父母身上?當問題出現在孩子身上,父母是傾聽者、建議者,父母希望幫助孩子找到他的解決方案,接受解決方案。當問題出現在父母身上,父母是影響者,自己幫助自己,尋求解決方案,接受自己的解決方案,更關注自己的需求。

    當問題出在父母身上時,可以選擇:

    試著直接改變孩子。

    試著改變環境。

    試著改變自己。

    比如,孩子有玩沙玩水的天性,但是父母並不想讓他玩,因為怕孩子弄髒、弄溼衣服,給自己增加額外的工作量。那麼這個問題是出在父母身上,並非孩子不聽話,而是父母嫌麻煩。那麼可以改變孩子,直接把孩子帶走,拒接孩子玩下去。顯然,孩子沒有做錯什麼,父母只是為了自己方便阻止了孩子探索世界,滿足自己敏感期的需求。改變環境,不帶孩子去有沙子和水的地方,儘量減少玩沙玩水的機會,同樣剝奪了孩子的需求和探索世界的權力。改變自己,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這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為了減少自己的工作量,可以給孩子穿上罩衣,儘量避免弄髒、弄溼衣服。分析過後,相信大家對哪種方式更好都有了判斷。

    搞清楚問題的所在後,怎麼說孩子才會聽呢?面對真實的自我,想清楚作為家長的真實意圖。不要送出一個解決方案,而是要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給出“我--資訊”,讓孩子來提供解決方案。

    就好像在工作當中,同事為了滿足他的需求讓你來做出調整,你的反應可能是,“我不需要你來告訴我”。你可能會感到生氣,覺得被操縱,不被尊重和信任。其實這就是對你“送出一個解決方案”,也是父母經常對孩子做的事情,父母經常會告訴孩子他們必須怎樣做,應該怎樣做。

    這樣做會產生的影響:

    孩子拒絕按照你說的做。當孩子被告知“必須”、“應該”,他們會產生抗拒心理。

    給孩子送出解決方案還傳達另一種資訊:“我不相信你自己可以解決問題”。

    送出解決方案等於告訴孩子:你的需求比他的更重要,他必須做你認為他應該做的事,而無視他的需求(你做的事使我無法接受,因此只能按照我說的辦)。

    我們在跟其他人溝通的時候,會這樣送出解決方案嗎?恐怕不會,同樣是兩個孩子在沙發上跳,對朋友的孩子,我們會說:“一定要小心,注意不要摔下來,如果摔下來會很痛,你的媽媽會很心疼的。”對自己的孩子,我們簡單粗暴的多:“你能不能安靜一會?不要再淘氣了,一會摔下來可別怪我沒有提醒你!你現在最好給我坐好!”哪種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呢?明顯第一種,第二種既沒有表達你的真實意圖,反而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敵意,認為自己不被父母愛護、接受,而是被父母像陌生人一樣推出去。

    "你--資訊”和"我--資訊"

    當父母帶著情緒,和先入為主的印象時,通常的表達都是“你--資訊”,這些都是些無效的溝通訊息:

    你不應該……

    你真淘氣。

    你應該懂事一點。

    你真不聽話。

    你如果不停止,那麼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但是當父母僅僅告訴孩子他們對一些不可接受行為的感受時,這些資訊通常是“我--資訊”。

    媽媽太累了,累的時候不想玩兒。

    我剛收拾完,就被你弄亂了,我覺得很沮喪。

    比如,孩子晚歸,實際情況是父母很擔心,怕出危險、意外。結果孩子回來了,“你--資訊”的表達:"你怎麼回來這麼晚?(指責,不滿)說好幾點回來的?真是不守信用(貼標籤)!去哪瞎混了?(不信任)翅膀硬了,把我說的話當耳邊風了?(攻擊)以後再這樣,就不要回來了!(攻擊)”本來孩子打算解釋一下,聽到這裡,摔門進房間了,更有甚者可能開門轉身離開家。

    如果是“我--資訊”的表達呢?“太好了,你終於回來了,媽媽擔心死了,就怕這麼晚出什麼意外。擔心的我都睡不著覺,你回來我就安心了。”孩子的感受如何呢?原來我晚歸給媽媽帶來這麼多困擾,真沒想到媽媽這麼關心我,看來下次需要早點回來,都怪我沒想到媽媽會擔心。進而可能會略帶愧疚地解釋有什麼情況導致晚歸,手機沒電了,自己也沒有想到媽媽會擔心。這樣,孩子就會自己尋找解決方案,同樣溝通也會在和諧、關愛的氛圍下進行下去。

    所以我們要怎麼說,孩子才會聽呢?先釐清問題的歸屬,如果是家長圖輕鬆,沒有時間,不想增加工作量,那麼改變自己。如果問題在孩子,多用“我--資訊”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圖,不要貼標籤,不送出解決方案,而是幫助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接受孩子的解決方案。育兒路漫長且辛苦,相信每個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才是溝通的真諦。

    本文參考文獻:

    《P.E.T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

  • 2 # 燈火闌珊dh

    今天在外面吃飯的時候,隔壁桌看起來是一個媽媽帶著兒子也在吃飯。因為離得比較近,就聽到了母子倆的對話。

    媽媽:暑假已經過去一半了,該好好補你的英語了,要不開學該跟不上了。

    兒子:媽今天這個牛肉麵特別好吃,湯也很好喝,你快點吃啊。

    媽媽:上週我跟✘老師約時間她還挺忙的,等會回去要再跟她確定一下什麼時候可以開始補習。

    兒子:媽我昨天跟✘✘約好了明天去游泳,你別忘了幫我買個泳鏡。

    媽媽:都什麼時候了還想著出去玩,這離開學越來越近了沒看到嗎?

    兒子:補習數學都補了一個月了,你不是答應讓我學吉他的嗎?

    媽媽:學那個玩意兒有什麼用,能幫你提高分數嗎?

    ……兒子沉默沒在說話,媽媽孩子“苦口婆心”教育兒子。

    很多時候,父母和女子之間的交流不順暢,也許並不是感情不好,而是父母看不到孩子的需要,或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卻還要反過來抱怨孩子的心門關閉,離父母越來越遠。

    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身旁,多聽聽孩子真實的心聲,多瞭解孩子的需要,孩子被滿足後就會有“共情”能力,也會願意去體諒父母的擔心和辛苦。

    所以,父母和子女的緣分,從始至終都是修行。

  • 3 # 琦琦媽聊育兒

    如何勸說讓孩子聽進去以及如何聆聽才能讓孩子敞開心扉?我認為這兩者需要注意的點都一樣:那就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0⃣1⃣

    在與孩子溝通前先來個靈魂三連問:

    他現在心情如何(結果)?

    他現在的心情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們談話的效果。都說氣頭上的話不能聽也不會太好聽,所以儘量選擇孩子情緒比較平穩的時候開始談話。

    他怎麼做的(具體行為)?

    引起你們談話的具體事件,在這件事情中,他至始至終是如何表現的,然後在心裡說出你希望他如何做。

    他想得到什麼(目的)?

    做了那麼多,目的是什麼呢?人類所有的行為都哭有一定的目的性,孩子亦然。知道了孩子真正想要的談話才能更好的進行。

    0⃣2⃣

    根據孩子的性格可以選擇直奔主題和先找話題再奔主題兩種開場方式。

    “兒子,你最近好像不在狀態啊,咋啦,說給老爸聽聽”

    “閨女,你們班最近有什麼有意思的事嘛?………………哎,我們班當初也有過這樣的~~”

    核心就是:先和孩子聊天套近乎,讓他開啟心扉。然後再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分析整個事情,然後說出你以為的孩子的想法,這時候如果你說的對,孩子會贊成,如果不對,他會指正然後說出自己的想法。

    聽到孩子真實想法的時候千萬不要批評或者暴跳如雷,話還沒說兩句就忍不住居高臨下的訓斥:熊孩子,你說,你到底想怎麼樣?啊?!!!然後威脅的話或者說不問他的話就脫口而出了。這樣的話整個談話就無疾而終,毫無意義。還會讓下次談話更困難,讓孩子不敢再對你敞開心扉,因為:爸媽不接受承認這樣的我!

    所以在談話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態度。你可以在心裡想但是一定不能說出口,在取得孩子的信任之前不要做任何破壞你形象的事情。

    0⃣3⃣

    這最後的這個階段,千萬不要功虧一簣,只要孩子能做出讓步或者做出改變那就是這次談話的一大成功,這一小步也是關鍵的一步踏出去以後,再慢慢強化進步!

    我認為家長和孩子溝通最大的阻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不認同!不認同他們交的朋友,不認同他們的生活方式,不認同他們的努力!我們的經驗終究是我們自己的,只有他們自己走過的路經歷過的事才是他們自己的經驗!放開手,讓他們走自己的路吧,我相信在這個旅途中只要我們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努力為他們樹立好的榜樣,他們會在正道上茁壯成長會幸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療到一半,不想化療了,下次還要重新再打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