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公爵王

    皇帝的女兒沒有真正嫁到匈奴的,那等於是對皇帝的侮辱,所以都是諸侯王的女兒或者皇帝御賜的宮女代替公主下嫁。諸如歷史上有名的王昭君就是如此!

  • 2 # 不散不司

    史記中的記載是沒有的,漢朝和親公主共十三位,大都是宗室女,其中地位最高的的就是漢武帝時期的和親公主江都翁主劉細君、楚公主劉解憂和楚少主劉相夫。

  • 3 # 陳大舍

    漢朝一共向匈奴嫁去了了十位公主,此外向烏孫也嫁去了兩位公主。全部是宗室之女,沒有皇女。不過在漢代公主是一種授予宗室女性的爵位,只要朝廷冊封那就是貨真價實的公主。所以說有些人認為漢朝沒有“真正的公主”嫁到匈奴,那是不對的。

    漢高祖宗、惠帝、文帝皆以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冒頓單于死,繼任的老上單于再娶漢朝宗女;老上單于死後,軍臣單于繼位,歷經文、景、武三帝,五娶漢朝宗女。

    後漢武帝開始征伐匈奴,不再與匈奴和親,但是卻將和親的物件改成了西域大國烏孫國,以達到“斷匈奴右臂”的作用。將宗女細君封為公主嫁烏孫昆莫獵驕靡、軍須靡祖孫;之後又以宗女解憂公主嫁烏孫王岑陬、翁歸靡。

    至於漢元帝以宮人王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時,已經是漢強胡弱,安排一個宮女去人家那當“寧胡於氏”,則就不在屬於“和親”範疇了。

    但是,和親畢竟是苦差,而且是一輩子都要幹下去的苦差。所以漢朝派去的宗女們也大都是宗室中最不得志的一批。比如劉細君的出身就是極為悲慘的,乃父江都王劉建因為僭越、亂倫、荒淫暴虐被朝廷立案調查,之後謀反不成用衣帶自縊,王后胡光成等則被拉到鬧市中斬首示眾,而劉細君因為年幼而免於株連;第二個嫁到烏孫和親的是解憂公主,這位是楚元王之後,也就是說不是漢高帝的子孫,其祖父為景帝時大叛亂“吳楚七國之亂”的禍首之一,楚王劉戊。而解憂公主在烏孫五十年,為漢朝立下了堪比衛霍的功勳,年逾七旬到了漢宣帝時才回到了中原,得到了“賜以公主田宅奴婢,奉養甚厚,朝見儀比公主”的待遇。也就是說,此時解憂公主得到禮遇才能夠和皇女公主一樣。

    此後除宋明兩朝之外基本上歷朝歷代都有和親的記錄,尤其是元、清兩代更是如此。至於大一統的中原王朝首次以帝女下嫁外國始於唐乾元二年,肅宗以第二女寧國公主嫁回紇英武可汗,此後德宗、穆宗兩代皆有帝女下嫁外國君長的記錄。

    總得來說,漢朝和親公主基本都是宗室中的邊緣化女性被臨時提拔,之後送走,前期在夫家的地位不高,後期隨著漢朝的強勢,這些遠嫁的女性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視;隋唐兩朝大多數是真正的顯貴女性嫁過和親,在夫家地位也普遍不低;大元朝的和親公主普遍地位很高,比如高麗王朝長期以大元駙馬王自居,極端的像魯國公主在歿後還能夠影響高麗的政局;而大清和親公主基本上都是暖床生孩子的家庭主婦。

    所有送去和親的女人中,王昭君是運氣最好的一個,也是後人感慨最深的一個——但她不僅不是公主,而是最低微的宮人。

    元魯國公主(魏王之女)與駙馬高麗恭愍王。

    清末民初的蒙古王子和他的滿洲福晉。

  • 4 # 日慕鄉關

    嚴格來說,一個都沒有。

    西漢和親始於“白登之圍”,剛剛得了天下的劉邦得意忘形,被匈奴困於白登山,危在旦夕,不得已採用陳平的建議,賄賂匈奴單于的老婆,再加上一大堆城下之盟,最終虎口脫險。而這些城下之盟中,就包括和親。

    彼時劉邦的確有個女兒,就是與呂后所生的長女魯元公主。聽說要把女兒嫁到冰天雪地的匈奴去,呂后死活不願意,再說那時候女兒已經嫁人了,怎麼能就這麼送出去。鬧來鬧去,最終用宗室女代替。至於宗室女究竟是誰,歷史沒有記載。

    文帝、景帝時期多有和親,用的都是宗室女,至於究竟是哪個家族,也都沒有詳細說明。

    武帝時期,開始用武力解決匈奴問題,但為了夾擊匈奴,與西域的烏孫國開始和親,先後送去兩位宗室公主,分別是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和楚王劉戊孫女劉解憂。

    宣帝時期,烏孫提出再娶一位漢家公主,漢朝隨即選中劉解憂侄女劉相夫,結果走至半途烏孫發生變故,劉相夫返回漢廷。

    西漢最後一位和親公主大大有名,那便是漢元帝宮女王昭君,此時的匈奴已經實力大減,和親更像是一種安撫,作為傾國傾城的大美人,呼韓邪單于如獲至寶。可惜不到三年呼韓邪單于就病逝了,王昭君改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十一年後復株累單于也死掉,王昭君不得已再嫁新單于,兩年後病逝。

    和親是中國古代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常用的外交形式,透過聯姻穩固雙方的關係,避免戰爭,對於雙方的政權和百姓來說,具有十分正面的意義。

    但對於那些和親公主而言,不啻於是對人生的毀滅。以劉細君為例,金枝玉葉的她嫁到西域後,飲食氣候都十分不習慣,短短五年就病逝了,留下淒涼無比的《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即使適應下來,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也與中原大不相同,以劉解憂為例,她先是嫁給烏孫國王獵驕靡,獵驕靡死後又嫁給軍須靡的弟弟翁歸靡,翁歸靡死後又嫁給獵驕靡與匈奴公主的兒子泥靡,毫無倫理綱常,完全是一個生育機器和性奴隸。

    看似報效國家,實則自陷於水火,和平背後是無比殘忍的人生。

    近年許多以和親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對那些往事大加美化,甚至虛構出公主與和親國主之間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例如袁弘與張歆藝主演的《解憂公主》,把翁歸靡和解憂公主的愛情刻畫的十分浪漫,殊不知翁歸靡是烏孫著名的“肥王”,身材臃腫不堪,哪像袁弘一般英俊瀟灑。

    再比如說中學課本上大肆宣揚的文成公主,實則是松贊干布無數女人中的一個,且她嫁過去九年,松贊干布就去世了,無兒無女的文成公主守了三十年的活寡。

    而這些卻是電視課本上看不到的,浪漫的背後是對歷史的無知和人性的無情踐踏,與吃人血饅頭無異。

    如果那些和親公主在天有靈,希望她們離苦得樂,永享安寧。

    願後世不再有和親公主!

  • 5 # HuiNanHistory

    沒有,一個都沒有。

    漢朝的和親物件主要是匈奴和烏孫,朝廷嫁過去的女子全都是宗女或宮女,沒有任何真正的公主。

    漢朝對匈奴的第一次和親,是在白登之圍後的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劉邦“使劉敬奉宗室女翁主為單于閼氏”,並且“歲奉匈奴絮繒酒食物各有數,約為兄弟以和親”。

    此後的漢惠帝三年(前192年)、 漢文帝四年(前176年),漢朝繼續下嫁宗室翁主,和親冒頓單于。

    以上是冒頓單于時代的和親,此後還有老上單于、軍臣單于時期,漢朝仍然被匈奴的勢力壓制,繼續傳統的和親政策。據統計:

    漢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宗女嫁老上單于;漢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年),宗女嫁老上單于;漢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宗女嫁軍臣單于;漢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宗女嫁軍臣單于;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宗女嫁軍臣單于;漢景帝前元五年(前152年),宗女嫁軍臣單于;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宗女嫁軍臣單于。

    這些和親公主,都是漢朝宗室之女,沒有真正的公主。

    總而言之,和親人選要麼是宗室女,要麼是王昭君這樣的宮女,沒有真公主。

  • 6 # 聽雨喜雨

    漢與匈奴人和親包括唐與少數民族的和親,實質少數民族要的主要不是人,他們並不在乎是誰,並不在乎是不是公主,即使是公主也不會善待,在乎的是背後的嫁妝,背後的無數金銀財寶,背後的向匈奴及少數民族示弱。

  • 7 # 東東歷史

    先確定一個概念,什麼是公主

    公主:在漢朝只能是皇帝的女兒。而諸王、宗室的女兒,稱為翁主。如果提問者是按照這個概念來提問的,那漢朝一個公主都沒嫁。如果提問者把和親的女子都稱為公主,那倒是有幾個。

    漢朝跟匈奴和親,主要是發生在漢武帝之前。

    漢高祖劉邦因白登之圍,與匈奴和親。因呂后反對出嫁自己的女兒,而選擇了宗室的女兒,也就是翁主出嫁,自此形成了先例,和親,不用皇帝的女兒而是宗室的女兒。

    這之後的漢惠帝出嫁過一次

    漢文帝兩次,漢景帝四次,漢武帝一次。

    這之後,漢武帝對匈奴開戰,而且是大勝,自然也就用不到和親了。

    到了漢宣帝時期,匈奴內部已經分化瓦解,南匈奴開始臣服於漢朝。漢元帝繼位之後,南匈奴,請大漢皇帝賜以為漢家女子。漢元帝同意,這就是有名的昭君出塞。昭君只是一位宮女,別說公主了,連翁主都不是。

    大家對昭君出塞別覺得那麼悲涼,因為此事的漢朝對匈奴是絕對的壓制,談不上為了民族國家的大義,屈辱的和親。這是天朝上邦賜給臣子的禮物。當然,對王昭君來說,個人是悲涼的,王昭君到了匈奴,侍奉了祖孫三代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期貨中哪些品種具有聯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