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漫007

    藝術作品的‘’語言‘’是不能全觀的反映藝術家的全部意圖,藝術作品語言是外在的文化形式和思想結構。

    大家在賞析過程中,去與藝術家的作品語言,精神上共鳴,找契合點。

    藝術作品只能從中窺探和折射出藝術家的想法,但不完全反映藝術家的全部意圖。藝術家在一些藝術作品上語言有留白,即帶給別人無盡的想象和會意空間,人們對藝術同一作品會有多重多層次的表達和體會,可謂儘量做到雅俗共賞,讓大家都體會到作品的主要精髓。

    舉個例子齊白石的畫,他喜歡畫農家閒趣作品的畫,比如畫白菜他題詞清白人家或清白世家。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白菜是菜中之王,實惠又能延康度日。他的畫清逸,親民又親近自然,做到了雅俗共賞,畫風又很有生活情趣,在那個不安定的年代,給大家帶來美好的寓意,點燃對生活的熱情。

  • 2 # 木木學畫畫

    藝術作品的“語言”能完全反映藝術家的意圖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藝術語言。

    藝術語言是以表現內容為目的,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它是指各種藝術題材用以塑造形象、傳達審美情感時所用的材料和工具,是藝術作品形式與結構的統一體。

    沒有藝術語言,就沒有藝術品的存在。藝術語言是藝術家思想感情表達的工具和媒介。

    作為欣賞者,只有瞭解這些藝術語言,才能夠了解並掌握藝術作品的真實面貌和思想感情。

    在我個人看來,藝術作品的語言是藝術家真實意圖的表現,但卻並不能夠完全反映藝術家的意圖。

    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中國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講究,主體與客觀合一,天人合一,不知有我,不知有物,物我兩相忘。

  • 3 # 歸真的書畫與文字

    肯定能反映藝術家的意圖,這點毋庸置疑。

    這個問題,有個關鍵詞:“語言”。什麼是藝術家作品的“語言”呢?先來看畫家,畫家的藝術作品“語言”,全部在色彩、空間、構圖裡面。你之所以認為,一個畫家或許沒有把“語言”反映到作品裡面,那是因為你沒有看懂畫而已。就像名畫“蒙拉麗莎”,一千個人看,就有一千個不一樣的見解。而藝術家達.芬奇的意圖就是全面貫注進了“蒙拉麗莎”裡面,形成的藝術“語言”,便是千人千面,各得體會。

    再來看一個作家,作家寫作,可以一個月不說一句話,但內心相當豐富。作家的語言全在一個字,一個詞,一句文字裡面,而形成的一本書,折射的是這個作家內心世界的一種展示或思考。作家的藝術“語言”體現的是作家內心世界或思考,這正是作家的意圖。若是一本書的藝術語言,反映不了這個作家的意圖,那這個作家便是失敗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哪一位作家會與自己意圖作對。

    一位舞蹈家,使用肢體語言來展示自己的意圖。正如楊麗萍的舞蹈,她也是一句話不說,也不需要畫畫,只需要將身體擺動起來,配合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一種快樂。而非去迎合觀眾。她做的是自己。於是,舞蹈的語言正好反映了她內心的意圖。一般人看到的是她舞跳得好,尤其是孔雀舞,讓人驚歎。真正懂的人,看到的是她內心呈現出來的天真與喜樂,那才是楊麗萍的意圖。

    諸如歌唱家,戲曲家,雕刻家等等,均是如此。沒有哪一個藝術家會傻的不把自己的意圖注入進自己的藝術作品裡。

    這種問題,能夠回答的只能是藝術家本人,或者真正懂藝術家作品與藝術家本人的人,才能說的清楚。外行或普通觀看者,只能是站在很遠的地方觀望,然後用一般性思維來解答,其結果可能只是一知半解罷了。

  • 4 # 詩夜城主

    估計很多人都知道“鸚鵡學舌”吧,鸚鵡本身是不會說人話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它跟別的動物就是不一樣,竟然會學人說話,而且說出來的話,能讓人聽懂,那麼問題來了,鸚鵡學人說話的語言是否在反映鸚鵡自身的表現意圖呢?很顯然絕對不是,它只是機械化的模仿,

    藝術作品的“語言”不能完全反映藝術家的意圖,因作品屬性而定

    文章開篇已經舉例“鸚鵡學舌”,其實就是為了說明藝術作品的“語言”也存在像鸚鵡一樣機械化的模仿,模仿過來的東西,肯定不是藝術家自己的東西,整個模仿的過程就是“生搬硬套”的過程,即便模仿的很生動形象,也是屬於在複製別人的思想、情感,完全不需要經過自己去思考,

    這樣透過模仿出來的藝術作品的“語言”,是絕對不能反映藝術家的思想意圖的,比如,現在一些藝術家在抄襲別人的藝術作品,只是稍微改變了一下風格,但還是被辨認出來是在抄襲啊,而此時作品“語言”反映的是藝術家抄襲的意圖,並不是自身情感的真情流露。

    但是由於自身藝術技法和藝術認知、藝術素養的原因,作品終究體現不出時代的背景烙印,從而自己想要表現的意圖落空了,換句話說,只有那些偉大的藝術家才能真正透過藝術作品的“語言”來完全反映藝術家自身的意圖,所以,即便藝術來源於生活,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將生活“藝術化”,除非“行為藝術”也成為了藝術。

  • 5 # 長寬高

    我覺得藝術家的性格決定了他的語言形式,在學畫的早期,是沒有性格的,就像個懵懂的孩子,只是接受技能技法,他逐漸會接觸更多的繪畫,生活中遇到更多的事,這些都會使他們性格發生改變,一本書,一個導師,一次展覽會,一次感情破裂。當情緒達到一定程度了,自然會找適合他的方式表達,他們藉此抒發,像舞蹈家音樂家那樣,自由發揮,盡興表達,所以藝術家的語言能反映藝術家的意圖,但這是在自由的前提下,讓心靈放飛的過程。有些為了營生畫得市場畫應酬畫就不是真性格透露了,是帶著面具的人,那些技法只是對局外人的炫耀,所以什麼樣性格畫什麼風格的畫,只要你是真性情就好,你放蕩不羈的性格讓你畫工筆畫你也難受啊。

  • 6 # 星淵之境

    作為一件真正藝術作品,其所表達出來的含義即“語言”,至少對藝術家本身而言,可以肯定是能夠體現他的意圖的,因為其之所以能被展示或者公之於眾,就表明作品已得到了藝術家本身的認可,之所以存有疑問,我覺得是藝術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在大眾和藝術家本人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畢竟,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本人的思維與工藝的結晶,對於別人而言,其理解上存在爭議也很正常,當然,如果藝術家對作品的創作初衷和表達方式加以明確,還是會有很大的認可度的~

    藝術作品的“語言”想要在藝術家和大眾心中得到統一,首先,藝術家本身需要得到社會認可,一些欺世盜名之輩就算了,不是誰都能自稱藝術家的;其次,藝術家本身不能因為利益等其他原因而降低對藝術作品的要求,或者改變其初衷;再有,藝術具有普適性,不要為博眼球而創作一些驚奇怪誕匪夷所思的作品,而是要多從生活中尋找靈感,創造對社會進步、對藝術發展有推動作用的藝術作品,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認可~

  • 7 # 黃智637

    藝術作品的“語言”完全反映藝術家的意圖,表現出藝術家的審美情感、藝術手法、藝術風格的審美理想。藝術家運用藝術的“語言”傳達出藝術形象性審美感染力,喚起人們的審美情趣,使人們感悟到藝術作品震撼力的無限性。

    油畫藝術的“語言”是構圖技法和色彩搭配的統一。油畫色彩的絢麗與構圖的和諧,是油畫作品的核心。在色彩的感覺與運用上必須達到一定的要求,必須過色彩關,構圖比例的空間需要平衡的審美感。

    音樂藝術的“語言”是運用一條列有組織的音樂,透過音樂的旋律、節奏、節拍和調式來表達音樂家的審美情感。音樂一方面是“以聲表情”,另一方面又“以聲激情”,以聲音激發人們聽覺的審美情趣,並引起人們對社會生活情景的美妙聯想

    舞蹈是表達人們主觀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人的內在情感的所表現的藝術形象。舞蹈藝術的“語言”是用人體不同的速度、節拍、節奏、動作、跳躍組成起來,表現出人的各種不同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徵、藝術形象性的審美理想。

  • 8 # 水墨畫家陳莊

    藝術語言,是每一個藝術家必須具有的技藝,沒有個人的藝術語言,稱不上藝術家。

    藝術語言,拿到繪畫上來說,就是藝術家在長期創作中練就的風格和手法,或者說就是個人的筆墨習性,優秀藝術家都有鮮明的藝術語言,與眾不同的語言。

    藝術語言是藝術家的創作手法,用個人獨特的語言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有獨特的面貌,但是,風格面貌不能反映出藝術家的創作意圖,畫面的內容才真實反映出藝術家的思想和意念。

    好比寫文章,內容才是妥妥的乾貨,才能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意圖,語言是技藝手法,是藝術作品的表面現象。

  • 9 # 松下雲池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藝術作品的“語言”一定要反映作者的主觀意圖。但藝術是人生徹悟的手段,是修行的途徑。有了創作慾望的時候,相反要忘卻自己的“語言”。在創作的過程中去體悟筆墨和天趣,不能事先把自己框死,要放懷縱情,要天性隨率真,才容易出好作品。否則藝術就不可能有活勃勃的生機!所以到了一定境界就要忘卻自己的藝術“語言"。下圖是我正在創作中的作品區域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賈寶玉最後的結局是咋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