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景略說史

    既然是兩江總督,即為清朝之行政區域劃分,其為清朝九位最高階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軍務政務,官秩從一品。我們熟知的有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兩江總督所管轄之地是當時財政收入的重重之重,尤其在南京條約之後,兩江總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務,授為南洋通商大臣,管轄區域經濟貿易迅速發展,更有壓過直隸總督,成為第一封疆大吏之勢;洋務運動開始之後,擔任兩江總督的漢人逐漸增多,兩江地區洋務運動如火如荼,經濟文化冠絕全國,對中央朝廷更有聽調不聽宣之勢,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大臣。

  • 2 # 考古實習生

    首先明確區域,兩江,即江南省(今江蘇、安徽兩省及上海市)、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是清王朝重要的糧食產地,故亦是重要的賦稅區域,所以歷來受到重視。戶部何以居六部之首,管賦稅,說白了,就是錢,一個道理。至於別的方面,暫且還沒有想到。

  • 3 # 木有糖的糰子

    疆臣領袖一直都是直隸總督,而不是兩江總督。即使到了晚清,兩江總督權力夠大,也兼任南洋大臣。到最後大家公認的還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第一

  • 4 # 國史館

    有清一代,兩江總督一職都由朝廷重臣出任,也是地方督撫中的第一人,所以被稱為疆臣領袖。

    這是由兩江地區的重要性決定的。

    兩江這個名稱源自於順治朝。清入關後,將原明朝的南直隸省改成江南宣撫司,後改為江南省,江南省的轄區包括今天的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以及湖南的一小部分地區。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拆分成安徽和江蘇兩省,一直沿襲到清末。

    兩江是當時江南省和江西省的合稱,兩江總督管轄的地盤相當於今天的安徽、江蘇、江西三省,上海市全部,浙江的舟山地區全部,以及浙江、湖南、湖北的個別地區。

    兩江總督的駐地是江寧,就是今天的南京,太平天國佔據時改稱為天京。他管轄的三個省的巡撫分別將駐地設在蘇州(江蘇巡撫)、安慶和壽州(安徽巡撫)、南昌(江西巡撫)。

    今天的上海市是當時江蘇省的松江府和太倉州,計有松江縣、上海縣、崇明縣、嘉定縣、寶山縣、華亭縣、南匯縣、奉賢縣、金山縣等。與江蘇省的其它地方不同,上海地區在晚清歸蘇松太倉道管轄,直屬兩江總督。這相當於兩江地區有四個省。

    蘇松太倉道簡稱上海道,屬於分巡道,正四品,帶兵備銜,因此許可權與巡撫一樣,所以上海道與一般的道員不一樣,離任時一般都會直升布政使,甚至升巡撫的都有。

    (兩江總督衙署西轅門,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張汶祥刺死的地方)

    最有名的上海道是邵友濂,他是外交官出身,曾隨曾紀澤出使俄國,參與收回伊犁的談判。他是李鴻章在兩江的眼線,他後來升任臺灣巡撫。

    中國古代王朝不管定都在哪裡,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都城裡的皇室成員,數量眾多的官員,以及數量龐大的軍隊的糧食供給問題。

    從隋和唐把首都確定在長安時,這個問題就已經很嚴峻了。解決的辦法一是遷都,再就是修運河,在首都與南方產糧區之間建立一條成本低廉的運輸通道。

    隋朝第一次修建了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但洛陽距離長安還有一段距離。這造成了許多不便,唐時,由於長安天險不再,皇帝甚至九次丟下首都逃走。隋唐以後中國的首都離開長安,糧食問題是最主要的原因。

    (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時接見美國公使一行)

    宋朝偏安一隅,但天子守國門的傳統卻一直保持著,即中央樞庭所在的首都距離北方邊境很近,以方便在有邊患時及時反應。因此,仍然需要運河來運糧,北宋定都開封,最主要的原因也是首都的糧食供給問題。

    元朝開創了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的先例,元的版圖也異常遼闊,定都在北京,是將北京作為國之中心,同時兼顧蒙古族的生活習慣。但北京地區地處華北,在元代時不是傳統的糧食產區,糧食產量很低,品種也少,沒有辦法供應中央各機構的官員以及眾多軍隊官兵的生活所需。

    於是,元朝將隋朝大運河取直,甩開洛陽,從北京直通杭州,確立了北京-長江三角洲的基本構架,以大運河為紐帶,將江南糧食主產區與北京緊密聯絡在一起。大運河成了國家的經濟命脈,而中央政權也完全仰賴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供養。

    這就確立了一種行之有效的國家治理模式,即以長江三角洲地區作為經濟基礎,透過大運河將糧食和賦稅收入運送到北京,用以維繫龐大的中央機構和常備軍的軍需。而帝國的其它地方則是耗費糧餉的地方,中央不指望長三角以外的地區提供更多的賦稅,而只希望它們安定,當這些地方有事,中央即派出軍隊去保障鎮壓。

    這種模式到了清朝則得到進一步強化,清政府專設漕運總督管理糧食運輸,並在京杭大運河沿線設立常平倉,建立國家糧食儲備和平準制度。

    有清一代,兩江自始至終都是天下財賦之區。最極端的時候,來自兩江的錢糧和賦稅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80%還多,僅江蘇一省,每年上繳的賦稅就佔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從兩宋開始,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成為全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是全世界城市化最高的地區,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群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除了氣候適宜,雨量豐沛,日照時間長以外,這一地區還是廣大的長江衝擊平原,沒有高山和丘陵,河網縱橫,特別適合農耕,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入清以後,兩江三省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單位土地的糧食產量為亞洲和世界之最。 與此同時,江蘇、江西和浙江三省也成為全世界繅絲原料的主要產地,絲綢業、民間紡織業、刺繡和其它手工業非常發達。乾隆中期,僅江寧地區,織機就有三萬臺,織工有五萬人之多。

    清代中晚期時,歐洲已經經歷了工業革命和大規模的城市化,但兩江地區的城市化率相比歐洲一點也不遜色,仍然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在亞洲範圍內,只有日本的江戶地區才能與之比肩。尤其是江蘇省和浙江省,已經有了一批專事消費的城市和市民階層,錢莊、典當和消費信貸等金融行業也很發達。

    這些因素促進了兩江地區經濟發展的良性迴圈和持續繁榮,使得兩江地區異常繁榮,遠超中國其它地方。揚州、江寧、蘇州、杭州、紹興、寧波、鎮江、常州、安慶、嘉定、松江等城市,實際上已經躋身於當時的世界一流消費城市。“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就是在那個時候叫響的。

    所以,從戰略地位上說,在清朝,兩江地方是中國的命脈所繫,沒有兩江,清廷一天也活不下去。

    正因為如此,清朝的兩江總督成為一種特殊的存在,必須由最有資望和能力的官員擔任。兩江總督這一職位也成了督撫中最重要的工作,它幾乎兼顧清朝所有重要事宜,舉凡戰爭、軍務、籌餉、糧秣、漕運、外交、洋務等,事無鉅細,無一不需要兩江總督親自過問,並向皇帝提出具體解決方案。

    查清宮檔案,尤其是歷朝皇帝的硃批奏摺就會發現,皇帝幾乎沒有一天不與兩江總督通訊,而且內容極其豐富,從政務、人事,軍務、洋務,到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幾乎無所不包。尤其是晚清洪楊軍興以後,兩江總督要領兵打仗,節制江南各省的文武官員,甚至還要兼顧上海的租界,其重要程度僅次於皇帝。

    同治九年天津教案以後,直隸總督崛起,取代兩江總督成為封疆第一臣,但兩江總督的地位一點也沒有下降,反而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清朝在道光中期開始呈外重內輕之勢,到了晚清已經完全無法逆轉,像兩江總督這樣的地位,實際上已經成為地方自治的實際領導者。1900年的庚子之亂,兩江總督劉坤一挺身而出,與張之洞、李鴻章、袁世凱、盛宣懷等朝中重臣一起發起東南互保。這個時候的兩江總督,已經完全不受中央的控制,實際上是地方局勢的主導者。

    有清一代,凡是擔任過兩江總督的大臣基本上都是當朝重臣,對朝局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比較有名的有于成龍、尹繼善、陶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和劉坤一等。

    晚清的江督以陶澍、曾國藩、劉坤一為最稱職。陶澍是道光名臣,他的任上改革了漕米徵收、開創了漕糧海運,以自身的學問、品行和風骨,成為後世漢大臣林則徐、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精神領袖。

    曾國藩督兩江,節制江南七省文武大員,開洋務運動先河。劉坤一則繼承曾國藩衣缽,在晚清的內憂外患的大風波中獨撐大局,成為晚清政局中的中流砥柱。

    有意思的是,晚清四大名臣中,張之洞和李鴻章都沒有當過兩江總督,張之洞曾經短暫署理,但從未實任。李鴻章當了27年直隸總督,一直想步他老師的後塵,當一任兩江總督,可惜陰錯陽差,同治九年時,朝廷命李鴻章署理兩江,正當他興高采烈準備赴任時,朝廷改了主意,讓他和他老師對調,李鴻章只好直奔天津。但也因為如此,李鴻章開創了一個全新紀元,從他上任那一天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取代了兩江總督,成為疆臣第一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居易是不是負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