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理科教書工作者

    安史之亂後,不相信胡人了,因為南方貿易興盛起來了,西邊的貿易不通也沒關係,到明朝,南方的貿易都不允許了,整個國家的思想越來越落後。這就是物理理論裡的熵理論,當沒有新能量注入後,不管是階層,民族,還是國家都不可避免朝著向下走了。

  • 2 # 青言論史

    往玄學上說,這個叫月有陰晴圓缺,花無千日好人無百日紅;往深層次說,這是中原文化越來越閉塞所導致的結果。

    史學界有一種觀點,將中國歷史的統一王朝分為四個階段——秦漢第一帝國,隋唐第二帝國,宋元第三帝國,明清第四帝國。總的來說,秦漢帝國磅礴,隋唐帝國包容,宋元帝國富庶,明清帝國閉塞。

    這個問題其實細想下去非常讓人費解——隋以前,中華大地可是經歷了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這是一段大分裂、大動亂的時代,中原板蕩,神州陸沉。作為中原王朝漢族正統的東晉和南朝,只能在江東一隅苟且偷安,最後在堅持了三百年後不得不倒在關隴貴族的鐵蹄之下。

    是啊,漢族王朝已經羸弱成了這個樣子,為什麼隋唐又重新煥發出巨大的生機,並且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直到現在還在被我們仰望、無限追思呢?

    其實原因就蘊含在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之中。這三百多年的大動亂,正是一段給中華文明輸血的過程。北方草原吹來的寒流帶來了肅殺,但是在和南方溫潤的空氣相遇後也帶來了降水。這些甘霖澆灌在中華大地之上,滋養出了隋唐帝國這一難以逾越的豐碑。

    歷來都是如此——只有懷有一顆開放的胸懷,才能成為偉大的帝國。隋唐帝國正是因為有著深厚的胡人基因以及極其包容的國家性格,才能成為這樣偉大的帝國。相比之下,宋明太過強調胡漢不兩立,元清對漢人又未免太過刻薄,這就使得宋元帝國和明清帝國終究不能重現當年大唐盛世的輝煌。

  • 3 # 東海望月

    唐朝尚武,即使是文人也配劍,那可不是裝飾,“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可不是說說的,李白就劍術絕倫。唐詩中的文人渴望從軍,期盼建功立業的詩句比比皆是。大唐榮耀軍功居首,這就養成了唐人骨子裡的對戰爭的渴望,對暴力的崇拜。

    然而物極必反,當唐人將周邊的異族人的頭顱變成自己的軍功後,仇恨的種子在他們的後代心中中下。當大唐如日中天時他們順服的如同小貓一樣,可是李隆基將大唐的遮羞布扯下,安史之亂爆發了,安祿山本來就是胡人,此時化身猛虎,吞噬了大唐的安寧。

    自此後,中原王朝對武力萬分忌憚,趙宋更是將武將的地位打到谷底,人們的精神面貌由此轉變。不再是尚武,會吟詩作對才是正道,能東華門唱名才為人傑。由宋始,文制武,成為常態,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唐朝尚武最後弄的藩鎮割據,丟了天下,這為後來的王朝借鑑,限制武力,提倡以文治天下,讓天下有志之士都讀書,以此囚籠天下,江山也可永固了。

    可是事與願違,都讀書了,好男不當兵了,北方的遊牧民族打來了,國破家亡,山河淪喪。唐朝是盛極而衰,它的滅亡導致華人的精神面貌,性格都急劇變化,由自信開放尚武,變成了內斂含蓄崇文。唐的滅亡是個轉折點,是民族血性丟失的開始,喪失了開拓進取的民族面貌,之後的日子裡再也沒有漢唐的豪邁,犯我強漢雖遠必誅的氣概。只有明清專制的橫行,近代的屈辱,現代的復興。

    願我輩能重現漢唐榮光

  • 4 # 錦衣衛

    看了下前面幾位朋友的回答,現在來談談我個人的一些觀點。既然樓主是從唐朝開始問的,那麼我就從唐朝開始分析。

    首先,唐朝的開國初期的幾位皇帝都是帶有胡人血統的漢人,與其他以往的漢人君主不同,正是由於他們體內的胡人血統基因,所以,他們從內心深處知道胡人的兇殘暴虐,要想讓他們聽話,你的拳頭就要比他們硬!所以,唐朝時期對於外部侵略幾乎都是採取武力征討的策略,先把你打趴下了再決定要不要跟你談。

    再有就是,開頭說道唐朝初期的幾位皇帝都是帶有胡人血統的。所以,他們對於“胡漢之別”看的並不是太重,唐朝時期更加講究的是“兼收幷蓄,有容乃大”以開闊的胸懷去接納其它民族文化。這一政策在當時也受到了其它民族的擁戴,唐太宗、唐肅宗、唐高宗三位皇帝在當時就被許多民族稱為“天可汗”意思就是天下所有人的主人!如此可想而知,當時的大唐帝國是何等的輝煌。

    說完唐朝,我們再來說說明朝。大明帝國可以說是中原王朝最後一個王朝,或許它不比秦漢磅礴,不比隋唐包容、也不比兩宋富庶,但大明王朝可以說是所有王朝中最有骨氣的一個了,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大明王朝有一條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二十二字祖訓可以說是大明的錚錚鐵骨。

    但導致明朝走下坡路的原因是什麼呢?個人以為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點:明朝是在推翻元朝的基礎上建立的,在此之前,中原經過元朝九十多年的統治之後,元氣大傷,明朝建立之後雖然有所恢復,但終究難以達到漢唐時期的高峰。(這一點有點玄幻,各位可自行斟酌)

    第二點:前面說到,明朝是在推翻元朝建立的,在元朝統治期間,漢人受到了極大的欺壓,這就導致明朝建立之後對於外族始終是一種敵視的態度,但這並不代表明朝的眼界就窄。明朝時期對於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明朝士大夫都是抱有一種“相容”的態度去學習的,這與後來的清朝將西方科技稱為“奇技淫巧”簡直有天淵之別。但不過怎麼說,強硬的民族政策也就決定了明朝不可能像唐朝那樣開放,自然也不會有唐朝那樣寬大的胸懷的去接納各民族了。

    第三點:這也是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明朝中後葉爆發的小冰河時期導致了糧食的極大減產,這對於一個農業帝國來說簡直是毀滅性的。糧食的減產,導致明朝國內烽煙四起,國外滿清虎視眈眈,中原最後一個王朝大明王朝,也就終於走上了覆滅的道路。

    第四點:以文御武的政策,極大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

  • 5 # 小武書記官

    其實這個問題問得有歧義,不知道發問者是在問中原王朝還是漢家王朝?

    唐朝之後,除去五代的那些短命王朝,佔據中原的王朝有宋、金、元、明、清。這五個中原王朝在某些方面也許不輸與唐朝:宋朝的富庶超過唐朝數個數量級;金代的女真鐵騎與後世清代八旗騎兵的驍勇不亞於大唐玄甲軍,更不用說元代初期滅國無數的蒙古鐵騎了;將蒙古人驅逐出中原的明軍也擁有一支強悍的騎兵,明朝也有很高的國際影響力。

    那為什麼發問者會覺得中原王朝在走下坡路?我覺得應該是為何漢家王朝在走下坡路。

    北宋靖康之變,女真人入主中原,徽欽二帝“北狩”,南宋朝廷偏安一隅;1644年闖王進北京,思宗皇帝煤山自縊,而後清軍入關,南明小朝廷順次滅亡。所以人們覺得這兩個漢人王朝(尤其是宋朝)滅亡的太窩囊了,所以人們才會覺得漢家王朝在走下坡路。

    這次重點說說宋朝,宋朝從建國之初就決定了它在軍事上不會有大作為:

    ( 1)有宋一代,未能完全收回燕雲十六州。這就使得長城的防禦作用徹底消失,中原北大門向遊牧民族開啟,天險盡失。遼人和金人的騎兵可以在華北平原上縱橫無敵。丟了燕雲,中原失去了養馬的牧場,無法組建強大的騎兵,只能依靠步兵結陣對抗。步兵大陣防禦尚可,機動性幾乎為零,焉能不敗?

    (2)以文制武,強幹弱枝。宋代是文人最幸福的時代,也是武將地位最低的時代。“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漢唐時華人的那種尚武情結被消磨得乾乾淨淨,直到當下都沒有恢復。趙匡胤見識過失控的藩鎮是如何摧垮大唐的,他不想自己的子孫受制於那些驕兵悍將,不想讓自己的王朝重蹈前朝覆轍,他要讓“天子寧有種焉,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這種狂話成為絕唱。所以他杯酒釋兵權,強化禁軍,拆分兵權,堅持文人帶兵,堅信寧可一百個文官貪汙也不如一個武將造反。趙匡胤和他的子孫將宋朝徹徹底底打造成了官宦王朝。

    嚴格來說,宋朝不過是武力上的積弱不振,但宋朝造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瓷器,做出了今天也織不出來的絲織品,它的GDP佔世界的80%。此外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會談判的王朝,宋朝政客們把談判的智慧玩得爐火純青,一場場談判交易把遼、金、西夏三國談滅亡了,宋還在,這就是一種大智慧。

    漢唐是可敬的,但我們不能過於懷念漢唐的那種旺盛的向外征服的野心,也要多想想杜甫那首《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中國的王朝,每一個都是一個盛極轉衰的輪迴,起起伏伏中,上坡下坡,誕生滅亡······

  • 6 # 大風起兮偶飛揚

    可能是唐代以後,科舉的普及,社會形成一股重學風氣,就剩下一些什麼文人雅士了,自此,國家傾向重文輕武,外來之敵無力抵禦。民族開始缺乏尚武精神,民族或許需要集體補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嬰兒腳長有血管瘤,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