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布衣吳新建

    論語不是用來指導生活的,更不是指導普通人如何生活。于丹做了嘗試,有成功的地方,但絕大部分內容由於過分通俗化,甚至牽強附會,肯定不是正解,雞湯成份偏多。

    民間俗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自古以來,讀論語有兩個目的,一個用來作為個人進升的臺階——科舉考試;一個用來治人。平民百姓不做學問,應該是屬於被治的物件。

    從論語的形成看,不是孔子本人所作,弟子將他平時的言談彙總,成了現在的樣子。

    這裡還有個問題,現在的論語與最初版本是不是一致一直被置疑。始皇帝焚書坑儒,嚇得大家把書都藏起來,藏起來也被抄了,據說現在的論語是儒生過了這陣風后透過回憶湊起來的。也有說後來從一家人家的牆洞裡發現了“珍本”。為這個問題爭論不清。

    普通人只要知道《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論語闡述的思想主要由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組成:仁,倫理道德範疇;禮,社會政治範疇;中庸,認識方法論範疇。

    于丹解讀應該說屬於嘗試,但沒有多大意義。這不是否定她的學術成就,主要是對論語的理解各有不同。

    讀論語有個特殊現象,同一句話,隨年齡增長、社會地位變化,理解上差異較大。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于丹從個人修養解讀,反省自己才能進步。站在君王的角度,反省後可能需要退步,比如一項決策自己覺得對,反省反省,結合實際後發現問題,於是面臨如何調整,或許退回到原來。有如改革開放,允許試大膽改,對的堅持,錯了退回去。

    夫子原來的意思也不盡是自己反省自己,是結合社會實際反省。因此,不能僅僅從字面上解讀。

    當下有個老年人叫特朗普,經常深更半夜發推,許多人當笑話,其實,讀懂吾日三省吾身就理解。國家那麼大,問題那麼多,半夜睡不著覺,反思反思有了心得,發個推表達一下,夫子2500年前表達的大概也有這個意思

    最近美國製裁華為,華為啟用備胎,方舟子質疑既然有備胎為什麼非要等爆胎了才用?

    論語體系裡,中庸之道是一根支柱,歸結起來就是不同理念的人如何同生共存。

    華為備胎的境界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普通人也許知道同生共存的道理,但境界的區別在於,理解了用不到。

    方舟子的質疑停留在進口替代層面,任總獨步天下不受制於人,但考慮產業鏈各個環節取其最大優勢。自己有不一定最好。有最好,選最好;沒有,用自己的。

    論語可以說是值得參悟一生的書,于丹式的參悟屬於一家之言,關鍵還是自己參悟。

  • 2 # 節度使95

    于丹的啥《論語》我沒聽過,但我看過一個計程車司機評論偶遇于丹的情況,一個不能將夫子言貫徹到真實生活中的人想評價她得了《論語》精髓是不可能的。既然無所得,那麼,她的《論語》解得肯定也很垃圾。雞湯反正也是思維能力不行的人喜歡的,沒有自主思維形成知見,聽到句雞湯就歡喜得不行,這也不要只怪說雞湯的人。要說于丹說論語的社會效益,那就是提醒人們,記得還有這部人文聖典。

    《論語》,內修養生、用於解決人類的身心和諧;外治用於各級管理、社會發展與個人同步提升――此謂大同。

    《論語》不是什麼學說,是論管理,是給我們人類用來實修實行解決了社會管理思維發展的指導書。能解決管理的悖論,也能解決中國目前社會存在的問題。既然還沒能解決,那肯定是專家們沒讀懂咯,對不對?于丹,算專家之一嗎?不管算不算,她肯定沒讀懂。

    半部《論語》治天下,肯定是真的,當然對讀不懂的人來說肯定要質疑的。存在質疑的人,不等於《論語》就沒價值,“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人的天賦天性決定了先天的智愚之別,如果後天還不能恭謙心持進而學、思、行,想改變不容易。

    《論語》後半部主要論治國(管理)之要。第十一先進篇:因人施教,啟志立於仁,為踐知、行義修證世界觀,換句話說這是所有社會管理者的入門教材。第十二顏淵篇:公禮為仁,公心公制公資源、忠信於天下人民行義成仁。第十三子路篇:為政之策、行。第十四憲問恥:守仁所以有恥且格,既是修賢自持之度也能用於識人之術。第十五聖賢之道成、一以貫之,續行續證。第十六篇是輔政之要、格、度。第十七篇“性相近、習相遠”要如何提升。第十八篇:君子之仕也行其義,公義為志為道,降志辱身。第十九篇:教之道為承繼,聖人之道為人祖興國之法。第二十篇:天子之治要。

    喏,質疑《論語》的人,自己對著這些中心內容去揣摩吧!

  • 3 # 桃花塢裡桃花扇

    于丹說,她從二十一歲讀先秦文學碩士開始,幾乎每天泡在中華版的書堆里長大,更不敢奢望她的書稿有一天會被出版社認可、而順利出版。…她還說,她對《論語》的情感,一向是”敬”不是”畏”,從來是樸素而真實的。就好像讓她去作眼溫泉的化學成分分析,她始終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拿得出資料最精準的那一份化驗報告,(之所以)可以擔承角色的體驗者,完全是”濫竽充數”、以身體之,以血驗之,像幾千年裡數以千萬曾經泡過這眼溫泉的人一樣,是用自身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溫泉的恩惠。……頗以為《論語》的簡單真理之所以穿越時空、千古塵埃,正是緣於它能讓後世的子孫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質文明中、得以秉承民族的根性,植被流長,而並不是因為它可供選擇、或可供”顯達”伺機詭譎(智者)所引起的誣瑣糾纏?…子曰:”鄉原,德之賊也!”、…:”巧言令色;猶穿窬之盜也與”,且讓智者、則垂陷倉惶不安?……于丹很欣賞孔子的”予欲無言”,就好比《論語》這書吧,它應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有”且又”口中無”的簡單真理!這種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論語》它從不表現為一種外在的灌輸,而是對人的內在的喚醒!…如何去接受這個灌輸,覺得受益的人應當”悟”在生活裡的!即某一刻(突然)瞬間開竅、怦然心動、如醍醐灌頂;而”覺”需在漫漫的歲月裡,需用一生的歷練去完成,如在眼溫泉中的一種蟬蛻、通體潔淨。……很幸運過去曾經走進于丹老師的講課現場,也很感激於丹老師的許多哲理明言,多年來可謂受益非淺,終生難忘矣!…且選幾句明示之!……1.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災害。…2.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3.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4.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5.表面看來毫無價值的東西,會給人心一個淡定的起點……。……(謝謝啦)!!

  • 4 # 六福雅士

    非雞湯,

    更非正解!

    而是“麻藥”…

    一種讓人“愚”“但”自我感覺良好的藥…

  • 5 # 夕魄騰輝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肯定於丹老師是有很深厚的文學根底的,所講的東西不能說一點兒錯誤沒有,大致沒出圈兒,可以說比許多人講得都要好,至少比市面兒上白話本《論語》要好太多了。

    首先宣告,這是我個人看法,我講不了《論語》,不過切切實實的讀過,雖在這方面也沒有多深的造詣,可一本書什麼樣,我還是有發言權的。下面談談個人對這本書的感受:

    一、文辭太華麗,個人風格太強烈,強烈的書卷氣和文字美感讓我忽略了她本身要傳達的意思,包括講課也一樣,這也是我佩服於丹老師的地方,一句普通的話從她嘴裡說出來咋就這麼好聽呢?可正是由於這些華美的文字讓我沒耐心去掰開揉碎了再去思考。

    二、沒有大毛病,符合一個學者對《論語》的正常解讀,簡直正常的不能再正常,如果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能給你講到這樣兒應該感到慶幸,這是通行解讀裡面水準相當高的一個,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和對於學生的德育要求。這本書始終沒有逃出于丹作為老師的一個慣性思維。作為讀者這不失為一本好書,可要記住一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論語心得》絕對是一本兒你要跳出來看的書。如果你沒看過我推薦你看看,如果你看了別抓住不放,我建議你扔到一邊兒。

    三、溫良恭儉讓何用多言,孔子揮劍時是何等模樣?善惡兩難時如何?心魔驟起怒發如狂時怎樣?見色起意見利忘義時又該如何?君子捨身取義殺身成仁到底是為什麼?你不能告訴我君子應該是這個樣子就行了?你得讓君子死的明白,而不是說應該死。你不能掛句千古名言當口號放在那兒說這就是真理。至少《論語心得》的論述不能讓我信服,這也是歷來對儒家不解和多有詬病的地方,這本書依然犯這個毛病,對儒家不瞭解的只會誤會更深。

    以上言論只是個人看法,不過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沒有那一句話是真理,書也是,無論好書壞書,一個道理沒有在心裡想明白是不可信的,透過書的啟示自己想通了這才是學問,一本好書不會直接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他會給你畫一個圈子把你困住再啟發你去思考,好的小說也是這樣,沒懸念不會有發展,索然無味。人事也是如此,道理都一樣,都是學問。困不住你,就不會有進步。有疑才有悟,如果一本書不能讓你產生疑問進而思考還是扔一邊兒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心相愛的兩人會因為沒有孩子而分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