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呆頭鴨
-
2 # 我與娃兒的那些事兒
起跑線在哪兒?
你的高起點標準是什麼?
你又能提供多高的起點?別人的父母億萬富豪,文化大家,體育界紀錄保持者,你又是不是你為之努力領域的佼佼者?
這些問題答完你還需要用童真換取起點嗎?
-
3 # 豫見針灸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所以初為父母的我們會對孩子傾注所有的愛,想把最好的一切給孩子,而對孩子的期望只是,希望他健康快樂的成長。
但慢慢的,我們看到別人家年齡相仿的孩子,會叫媽媽了,會走了,我們總是不經意間流露出羨慕之情,即便是我們知道孩子說話、走路只是早晚而已,但我們依舊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領先其他孩子,畢竟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就這樣不知不覺中,我們開始了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比別人的孩子強,如若不然,就會對孩子進行各種干預,干預的結果反而使他們的天性不自然,失去童真。
長的不如別人高,那就加強營養,學習不如別人好,那就去上各種補習班,而這一切我們從未問過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不願意,那父母真的會嘮叨一大堆,父母就是這樣,以愛孩子為由,剝奪了孩子的決定權。
我曾經就是在父母,一切都是為我好的愛下長大的,每當我要反抗爸爸媽媽時,總是被他們以走的路比我過的橋還要多為由,而強制要求我要聽話,小時沒辦法只能被迫妥協,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所以我大了就不聽父母的話了,有時甚至會有意跟父母作對。
現在想來,當初真的很傷父母的心,但當時就是想要證明自己,想要擺脫父母
愛的羈絆,想想那時的自己真的錯了麼。
我不能說讓父母傷心沒有錯,但我也不認為自己就該妥協,為了我和孩子們不受這種煎熬,我的教育和父母截然不同。
我從來不拿我的孩子去和別人的孩子比較,在我眼裡我的孩子就是獨一無二的,即便她淘氣,經常被老師說太淘,但我的要求就是,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就是放鬆,我不需要她多棒,我只要她開心快樂。
我給孩子自由,但不代表放任,是非對錯,做事原則還是要有的,學習時認真學習,玩時盡情玩耍,我覺得這種散養的分式也不錯,相比那是規規矩矩的孩子,我的孩子多了份屬於孩子的活潑天性。
也許別人的孩子可以考一百分,也許別人的孩子聽話乖巧,但那都是別人的孩子,我們做父母的要記住自己的初心,孩子健康快樂就好,不要總是拿孩子去比較。
-
4 # 放眼多一分鐘
常態總是有得就有失。每個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身懷絕技,衝在同齡人前面。各種興趣班不亦樂乎,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拔苗助長。孩子透過這樣有點超常態的培養,當然比別的孩子要突出些。但是回頭看看,自己的孩子也失去很多和父母親人相處的時間,在情感交流上可能會欠缺一些。贏得起跑線,就好比現在的飼養業,什麼都在搞促長,短期出欄,只求經濟效益。但真正食用的口感,健康保障,就比不上家庭土養的。這比喻可能不恰當,但也說明了得失,很難做到兩全其美。至於孩子起跑線在哪合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讓孩子知理知禮,只要他們心態端正,什麼時侯努力都不遲,關鍵是他們的恆心!
-
5 # 嘻嘻啊啊
首先我們得想明白這個“起跑線”是什麼。
在我看來,這個起跑線,是從孩子出生,甚至是媽媽剛懷上開始,就著手考慮孩子的教育。從在媽媽肚子裡的胎教,到孩子出生後的早教,然後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甚至安排孩子出國留學。
很多家長在一有了孩子就給孩子安排好了,他們可能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給孩子安排這些,昂貴的學區房,紛雜的興趣班。
可是我們靜下來想想,總是有人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是,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羅馬。固有的階級不是那麼容易打破的。
有的父母是想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未來有更好的生活,這些想法都沒錯,但是不能和別人攀比,人比人,會氣死人的。不要再想什麼起跑線,合理為孩子規劃,才是正確的做法。
而且,豐富孩子的生活,也不算是失去童真吧,不是撒歡瘋玩才是童真。
再分享一個識字APP。父母可以用手機下載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來教寶寶認字。寶寶本身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所以用手機軟體教,他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而且軟體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
6 # 企業道德情操論
說實話,不輸在起跑線只會讓孩子沒辦法跑向理想的地點。因為我們是拿應試教育的標準來提前讓孩子做準備。這肯定是不對的。
1、中國在不斷推進素質教育,這代表應試教育的弊端已經凸顯,國家都在努力調整和改善,你還拼命讓孩子提前進行應試教育的儲備,這個根本沒有意義。
2、我記得復旦一個教授和我們說過,大學培養的是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而不是知識本身。大學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小孩子了。更多的是要培養他們對知識的嚮往,而不是知識本身,主動學習和被動接受,結果可想而知。
3、有些家長可能說培養孩子藝術和技能。其實藝術本身是開放的,是很個性化的,藝術不是鍛鍊就能培養的,而更重要的是保持孩子的熱情,如果過早的開始培養孩子音樂、繪畫之類的技能,只會讓他應為辛苦而回避、反感,藝術家不是靠逼出來的。
4、對藝術的培養其實是扼殺。藝術是需要想象力的,用規則圈定的,是技巧,不是藝術。太早給孩子規範教育,是在不斷扼殺孩子的想象力,沒有想象力,成不了藝術家。
5、唯一值得投入,提前培養,不輸在起跑線的,是健康且強壯的身體和自由且愉悅的靈魂。
別把孩子培養成木偶,他不是機器人,不需要預裝作業系統。
-
7 # 李慶Celeb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本身沒有問題,只是大多會錯了意。先來看看為何說正確。
大腦發育黃金期大量的腦科學家,早已反覆證明,人類的大腦發育是降速的,0-3歲大概發育了60%,6、7歲發育到90%,也印證了我們的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孩子越小,大腦發展越來,意義就在於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構建更為發達的“神經元網路”。而隨著年齡不斷變大,可以說學習的能力也是在降速的。
發展關鍵期人類和其他很多哺乳動物一樣,有多個關鍵期,又稱之為敏感期。聽說過“印度狼孩”的故事吧,那個8歲的孩子之前沒有受過人的任何教育,回到人類社會中,就連學習說話、走路都是十分困難的。原因就是她過了發展的“關鍵期”,不但學習吃力,甚至有些方面無法挽回的。
這個道理就像我們種莊稼,鬆土施肥播種澆水,也要講究個先後次序吧,也要在不同時期給不同的照料吧。
我們人類有二十多個敏感期,基本都在7、8歲前,我在之前的課程裡有具體講到。
能力層次發展能力的發展都是從低階到高階,比如拿語言來說,就是經過 聽、說、讀、寫四個階段的,假設孩子在聽這個階段,沒有給他輸入大量的語言和詞彙,他就會比別人慢。 一步慢步步慢,等到孩子上學時,會有【大量】寫的工作,那時他會產生其他問題,比如“厭學”。
還有,美國前些年有一項統計資料,平均中產階級長大的孩子,要比那些更底層的孩子,在五歲時,多聽3萬個單詞,而這一項差異,也是導致這兩類孩子的平均智商差了30分的重要原因。
至於一些反對這句話的家長,我猜是理解成了,我們要提前給孩子灌輸知識,揠苗助長。
是的,我們總是要在合適的時間,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我輔導過的家長裡,我很怕兩種型別:
不作為和太控制。具體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有解釋。
祝你成為更好的家長,更好的自己!
回覆列表
其實做得好的話這兩個不衝突啊。也就是有沒有辦法讓孩子不失去童趣,又能讓孩子各方面全面發展不落人後。我覺得應該是有辦法的,只是這條路很狹窄很難找,你需要慢慢摸索。
讓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承受過重的學習壓力,很多人知道是不對的。但是沒辦法啊,大家都在上補習班,隔壁小女孩又上鋼琴課又上舞蹈課,我們家的孩子不去上好像比人家孩子差了很多,而且我周圍同事的孩子也是這樣,所以慢慢的你就成了給孩子增壓的幕後主使。其實沒必要什麼課程都要跟風,家長也不要認定某些高大上的課程是一定要學的,問問孩子喜歡什麼,先從生活中的簡單學習開始確認孩子是否真的喜歡然後再選擇一兩門孩子真心喜歡的去作為特長培養。不要跟風,家長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不可從眾,人云亦云。
孩子的天性是玩,探索一下能不能寓教於樂,比如讓孩子參與維修小家電,把沒用的東西拆開看看裡面的結構,去大自然中學習等,都是很好的辦法。一旦發現孩子排斥學習的時候要善於溝通,多問問為什麼。
總之,我覺得肯定是有辦法兼顧的,重要的是多陪陪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