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直接亮明觀點,諸葛亮的武鄉候和張飛的西鄉候都是鄉候,而不是縣候。
下面分三個方面闡述掌心的觀點。
在孫叔通制訂大漢王朝宮廷禮儀、官爵等一系列制度標準,特別是以後獨尊儒術,各方面通理更強細緻規範,在候爵封賞上都有詳細的規定。
漢朝的侯爵一共分為四個等級六個等次,分別為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四個等級,其中,鄉侯和亭候又分為帶有封地名稱的,沒有封地名稱的,沒有封地的以“都”字代替,也就是都鄉侯、都亭侯。
州、郡、縣、鄉、亭和現在縣、市、縣、鄉、村一樣,都是行政區劃的名稱。
漢朝的封爵制度制定後,劉邦刑白馬和盟誓:“非劉氏不得為王,非有功不得封侯”。雖然有時候為了政治需要,有所破例,但大體上執行的還不錯。
拿封候講,如蕭何、張良、周勃等都有大功之臣,分別被封酇侯、留侯、絳侯,這些都屬於縣侯。
劉備、關羽、張飛、魏延最初封分別被封為漢壽亭侯、宜城亭侯、新亭侯、都亭侯,都是因為戰功,先從亭候封起,也說得過去。
歷史上,蜀漢文武將封候的記載並不完整,有些只能靠邏輯關係雲推斷,在此選取三個時間節點,分析一下,諸葛亮、張飛等人的封爵情況。
第一個時間節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
此時,劉備是宜城亭侯、馬超是都亭侯、關羽是漢壽亭侯、張飛是新亭侯,都是奏請漢獻帝封的亭候,諸葛亮、法正、李嚴等沒有爵位。
第二個時間節點: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史稱蜀漢。
此時,張飛進封西鄉侯,馬超進封斄鄉侯,黃忠封關內侯。諸葛亮排在文武百官最前面,卻直至劉備去世都沒有爵位。
第三個時間節點:章武三年(223年),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改元建興。
此時,諸葛亮始封武鄉侯;李嚴、劉琰封都鄉侯;趙雲、費觀、向寵、魏延、吳懿等皆封都亭侯。《 三國志》中記載,趙雲為永昌亭候。
理由之一,蜀漢繼承的是漢室正統,在封爵上都是嚴承漢制,非常有規律性。
嚴格執行了劉邦”非劉氏不得為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的要求,所以相對而,在劉備時期,以及諸葛亮主政時期,封候還是比較謹慎的。
就拿吳懿來講,因為他妹妹是劉備的妻子,蜀漢王朝的正宮皇后,作為外戚,到了劉禪即位才被封為都亭候,又因戰功進封為高陽鄉侯,諸葛亮去世後,最後才進封濟陽侯,升到了縣候。
劉備稱帝時,只是將張飛、馬超的候爵升了一步,由亭候升為鄉候,關羽此時已去世,所以不存在升遷。
為劉備奪下漢中,立了頭功的黃忠也只封了個關內候,屬於候爵中的最低一等。
到了劉禪即位,諸葛亮才封了一等鄉候,李嚴、劉琰封建了二等鄉候,此三人都是託孤重臣,直接越過了亭候級,屬於特殊政治時期的破例。趙雲作為老將封為永昌亭候,費觀、向寵、魏延、吳懿等只是封了二等的都亭侯。
由上可見,蜀漢封候兩個特點:一是進封比較謹慎嚴格;二是從低到高一步一個臺階,很少越級。
所以從上面結論,可以分析出,諸葛亮因為是排第一位的託孤重臣,所以才破格直接封了鄉候,李嚴作為排第二的託孤重臣,也只封了個二等的鄉候,僅次於諸葛亮。
如果按有網友分析諸葛亮的武鄉候是屬於縣候級,那就等於高於李嚴的都鄉候兩個檔次,於情於理,顯然是說不通。
張飛的西鄉候則明顯是由原先的新亭候,升為鄉候的,如果張飛的西鄉候是縣候級,那就等跳升了三個檔次,也很不合常理。
要知道剛奪下漢中的黃忠才只是候爵中的最後一等,如果張飛是縣候級,那隻能劉備太任人為親了,縱觀劉備稱帝后在封爵方面還是沒有大方過。
理由之二、“武鄉”作為縣名,是晉武帝時候的事,三國時期不可能是縣爵。
清代學者盧弼在《三國志集解》中認為諸葛亮之“武鄉侯”應為縣侯,他的理由是:東漢三國時期的為琅琊郡“武鄉縣”,正好是諸葛亮的祖籍地。
在漢代,以籍貫地作為封地的作法的確比較普遍,比如上面提到的外戚吳懿是陳留郡人,最後被封為濟陽侯,濟陽縣屬陳留郡,姜維是天水郡冀縣人,封平襄侯,平襄縣屬天水郡,馬岱是扶風郡茂陵縣人,封陳倉侯,陳倉縣屬扶風郡,故以此類推,諸葛亮是琅琊郡陽都縣人,封武鄉侯,武鄉縣琅琊郡。
以上推斷,看起來邏輯關係很對,如果我們細分析,就發現問題了。
也就是說,從秦朝開始至西晉,都設有琅琊郡,三國時期設十三州時,琅琊郡明確了屬於徐州,琅琊郡下設九個縣,即:開陽、臨沂、陽都、繒、郎丘、華、費、安丘、劇等九縣,並沒有前面猜想的“武鄉縣”。
查閱武鄉縣歷史沿革資料,西晉武帝泰始年間(公元265年- 274年),將涅縣分為三縣,即武鄉縣、 鐐陽縣和涅縣,從此始有武鄉縣之名,武鄉縣、涅縣均屬幷州上黨郡。
也就是說武鄉作為縣名,到了西晉武帝時期才出現,蜀漢時期是不可能有“武鄉縣侯”的。因此,諸葛亮的武鄉侯只是鄉侯,而不是縣侯。
理由之三、諸葛亮曾經自罰三級,並不看重虛名,為人低調,不在乎爵位高低。
有人舉例,稱魏延在建興八年進封南鄭侯,南鄭縣屬漢中郡,南鄭候是個標標準準的縣侯,諸葛亮作為魏延的頂頭上司,如果只是個鄉侯,似乎說不過去的。
因此認為“武鄉侯”不是鄉候,而應該也是縣侯。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還是太不瞭解諸葛亮的人生信念,事業心和政治格局。
諸葛亮在這劉備時期,一直沒有封爵,應該是與他為人低調,不圖功名的性格有關,不願意接受顯爵。
有記載,諸葛亮曾經上表申報自己的家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自己平時穿的都是朝廷賜封,並不是貪圖享受之人。如果諸葛亮有實封的縣爵,有封地,有食邑民,他難道敢不申報嗎?
在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作為主帥,諸葛亮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可以想象即便此後,劉禪想加封諸葛亮的爵位,諸葛亮也不會接受。
上面引用的是,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與諸葛亮不合,覺得自己受到了諸葛亮的排擠,於是下套,試探性地勸諸葛亮學曹操一樣,“受九錫, 進爵稱王”。
諸葛亮義正辭嚴地進行了反駁,稱如果能夠滅掉曹魏,匡復漢室,一統中原,到那時,莫說“受九錫”,就是“受十錫”都敢接受。
諸葛亮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
在劉禪在位時,諸葛亮軍政大權獨攬,為了平息劉禪以及大臣們對他篡位的疑慮,諸葛亮只要丞相權力在手就行了,封個什麼樣的爵位,什麼樣的經濟待遇,這些貪慕虛榮的事他不會在意的,所以諸葛亮至死只是個鄉爵。
首先直接亮明觀點,諸葛亮的武鄉候和張飛的西鄉候都是鄉候,而不是縣候。
下面分三個方面闡述掌心的觀點。
一、大漢王朝的候爵封賞的問題。在孫叔通制訂大漢王朝宮廷禮儀、官爵等一系列制度標準,特別是以後獨尊儒術,各方面通理更強細緻規範,在候爵封賞上都有詳細的規定。
漢朝的侯爵一共分為四個等級六個等次,分別為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四個等級,其中,鄉侯和亭候又分為帶有封地名稱的,沒有封地名稱的,沒有封地的以“都”字代替,也就是都鄉侯、都亭侯。
州、郡、縣、鄉、亭和現在縣、市、縣、鄉、村一樣,都是行政區劃的名稱。
漢朝的封爵制度制定後,劉邦刑白馬和盟誓:“非劉氏不得為王,非有功不得封侯”。雖然有時候為了政治需要,有所破例,但大體上執行的還不錯。
拿封候講,如蕭何、張良、周勃等都有大功之臣,分別被封酇侯、留侯、絳侯,這些都屬於縣侯。
劉備、關羽、張飛、魏延最初封分別被封為漢壽亭侯、宜城亭侯、新亭侯、都亭侯,都是因為戰功,先從亭候封起,也說得過去。
二、諸葛亮、張飛等人的封爵三個時間節點歷史上,蜀漢文武將封候的記載並不完整,有些只能靠邏輯關係雲推斷,在此選取三個時間節點,分析一下,諸葛亮、張飛等人的封爵情況。
第一個時間節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 。此時,劉備是宜城亭侯、馬超是都亭侯、關羽是漢壽亭侯、張飛是新亭侯,都是奏請漢獻帝封的亭候,諸葛亮、法正、李嚴等沒有爵位。
第二個時間節點: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史稱蜀漢。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袷祭高皇帝以下。此時,張飛進封西鄉侯,馬超進封斄鄉侯,黃忠封關內侯。諸葛亮排在文武百官最前面,卻直至劉備去世都沒有爵位。
第三個時間節點:章武三年(223年),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改元建興。
《華陽國志》:立皇后張氏,車騎將軍飛女也。封丞相亮武鄉侯;中都護李嚴假節,加光祿勳,封都鄉侯,督永安事;中軍師、衛尉魯國劉琰亦都鄉侯;中護軍趙雲,江州都督費觀,屯騎校尉、丞相長史王連,中部督襄陽向寵,及魏延、吳懿,皆封都亭侯;楊洪、王謀等關內侯。《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建興元年,(趙雲)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此時,諸葛亮始封武鄉侯;李嚴、劉琰封都鄉侯;趙雲、費觀、向寵、魏延、吳懿等皆封都亭侯。《 三國志》中記載,趙雲為永昌亭候。
三、諸葛亮、張飛所封候爵為鄉候的幾點理由。理由之一,蜀漢繼承的是漢室正統,在封爵上都是嚴承漢制,非常有規律性。
嚴格執行了劉邦”非劉氏不得為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的要求,所以相對而,在劉備時期,以及諸葛亮主政時期,封候還是比較謹慎的。
就拿吳懿來講,因為他妹妹是劉備的妻子,蜀漢王朝的正宮皇后,作為外戚,到了劉禪即位才被封為都亭候,又因戰功進封為高陽鄉侯,諸葛亮去世後,最後才進封濟陽侯,升到了縣候。
劉備稱帝時,只是將張飛、馬超的候爵升了一步,由亭候升為鄉候,關羽此時已去世,所以不存在升遷。
為劉備奪下漢中,立了頭功的黃忠也只封了個關內候,屬於候爵中的最低一等。
到了劉禪即位,諸葛亮才封了一等鄉候,李嚴、劉琰封建了二等鄉候,此三人都是託孤重臣,直接越過了亭候級,屬於特殊政治時期的破例。趙雲作為老將封為永昌亭候,費觀、向寵、魏延、吳懿等只是封了二等的都亭侯。
由上可見,蜀漢封候兩個特點:一是進封比較謹慎嚴格;二是從低到高一步一個臺階,很少越級。
所以從上面結論,可以分析出,諸葛亮因為是排第一位的託孤重臣,所以才破格直接封了鄉候,李嚴作為排第二的託孤重臣,也只封了個二等的鄉候,僅次於諸葛亮。
如果按有網友分析諸葛亮的武鄉候是屬於縣候級,那就等於高於李嚴的都鄉候兩個檔次,於情於理,顯然是說不通。
張飛的西鄉候則明顯是由原先的新亭候,升為鄉候的,如果張飛的西鄉候是縣候級,那就等跳升了三個檔次,也很不合常理。
要知道剛奪下漢中的黃忠才只是候爵中的最後一等,如果張飛是縣候級,那隻能劉備太任人為親了,縱觀劉備稱帝后在封爵方面還是沒有大方過。
理由之二、“武鄉”作為縣名,是晉武帝時候的事,三國時期不可能是縣爵。
清代學者盧弼在《三國志集解》中認為諸葛亮之“武鄉侯”應為縣侯,他的理由是:東漢三國時期的為琅琊郡“武鄉縣”,正好是諸葛亮的祖籍地。
在漢代,以籍貫地作為封地的作法的確比較普遍,比如上面提到的外戚吳懿是陳留郡人,最後被封為濟陽侯,濟陽縣屬陳留郡,姜維是天水郡冀縣人,封平襄侯,平襄縣屬天水郡,馬岱是扶風郡茂陵縣人,封陳倉侯,陳倉縣屬扶風郡,故以此類推,諸葛亮是琅琊郡陽都縣人,封武鄉侯,武鄉縣琅琊郡。
以上推斷,看起來邏輯關係很對,如果我們細分析,就發現問題了。
據《晉書 地理志》記載:“秦兼天下,以置泗水、薛、琅邪三郡”,“及置十三州,以其地為徐州,統楚國及東海、琅邪、臨淮、廣陵四郡”,“琅邪國秦置郡。統縣九”。也就是說,從秦朝開始至西晉,都設有琅琊郡,三國時期設十三州時,琅琊郡明確了屬於徐州,琅琊郡下設九個縣,即:開陽、臨沂、陽都、繒、郎丘、華、費、安丘、劇等九縣,並沒有前面猜想的“武鄉縣”。
查閱武鄉縣歷史沿革資料,西晉武帝泰始年間(公元265年- 274年),將涅縣分為三縣,即武鄉縣、 鐐陽縣和涅縣,從此始有武鄉縣之名,武鄉縣、涅縣均屬幷州上黨郡。
也就是說武鄉作為縣名,到了西晉武帝時期才出現,蜀漢時期是不可能有“武鄉縣侯”的。因此,諸葛亮的武鄉侯只是鄉侯,而不是縣侯。
理由之三、諸葛亮曾經自罰三級,並不看重虛名,為人低調,不在乎爵位高低。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有人舉例,稱魏延在建興八年進封南鄭侯,南鄭縣屬漢中郡,南鄭候是個標標準準的縣侯,諸葛亮作為魏延的頂頭上司,如果只是個鄉侯,似乎說不過去的。
因此認為“武鄉侯”不是鄉候,而應該也是縣侯。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還是太不瞭解諸葛亮的人生信念,事業心和政治格局。
諸葛亮在這劉備時期,一直沒有封爵,應該是與他為人低調,不圖功名的性格有關,不願意接受顯爵。
有記載,諸葛亮曾經上表申報自己的家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自己平時穿的都是朝廷賜封,並不是貪圖享受之人。如果諸葛亮有實封的縣爵,有封地,有食邑民,他難道敢不申報嗎?
在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作為主帥,諸葛亮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可以想象即便此後,劉禪想加封諸葛亮的爵位,諸葛亮也不會接受。
《諸葛亮集》有嚴與亮書, 勸亮宜受九錫, 進爵稱王.亮答書曰: 「 吾與足下相知久矣, 可不復相解! 足下方誨以光國, 戒之以勿拘之道, 是以未得默已. 吾本東方下士, 誤用於先帝, 位極人臣, 祿賜百億, 今討賊未效, 知己未答, 而方寵齊、 晉, 坐自貴大, 非其義也. 若滅魏斬睿, 帝還故居, 與諸子並升, 雖十命可受, 況於九邪! 」上面引用的是,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與諸葛亮不合,覺得自己受到了諸葛亮的排擠,於是下套,試探性地勸諸葛亮學曹操一樣,“受九錫, 進爵稱王”。
諸葛亮義正辭嚴地進行了反駁,稱如果能夠滅掉曹魏,匡復漢室,一統中原,到那時,莫說“受九錫”,就是“受十錫”都敢接受。
諸葛亮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
在劉禪在位時,諸葛亮軍政大權獨攬,為了平息劉禪以及大臣們對他篡位的疑慮,諸葛亮只要丞相權力在手就行了,封個什麼樣的爵位,什麼樣的經濟待遇,這些貪慕虛榮的事他不會在意的,所以諸葛亮至死只是個鄉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