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食色,性也",中國人都知道這句話。但誰想到,這句話其實是諸子百家中一位名氣稍遜的哲人提出的,我們是否忽略了他的思想價值?
5
回覆列表
  • 1 # 利景軒逸

    “食色,性也”,語出《孟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食色性也”經常被人誤認為是孟子說的。其實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卻不是孟子說的。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的“人性善”觀點很不滿意,就找上門與孟子辯論。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對於二千多年前的這場有關人性本質的辯論,最終誰勝誰負其實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被堂而皇之地記錄在儒家的經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從此之後也成了古人論述食慾和性慾本質的經典。 孔子在《禮記》裡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確是孔子對於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一個生活的問題,一個性的問題。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有時候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說“食色性也”是孔子說的,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是與孟子同時期的告子說的。

  • 2 # 熔笙先生

    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

    “食色性也”經常被人誤認為是孟子說的。其實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卻不是孟子說的。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的“人性善”觀點很不滿意,就找上門與孟子辯論。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

    告子主張性無善無不善論,與荀子主張的性惡論及孟子主張的性善論構成了為對人性的三種認識。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這句話,是為了證明自己關於性無善無不善論的,告子主張“生之謂性”學,也就是主張食、色為人類生存所必需。

    《孟子·告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歟?”

    告子說:“飲食男女,這是本性。仁是內在的東西不是外在的東西,義是外在的東西不是內在的東西。”

    孟子說:“什麼叫仁是內在的東西,義是外在的東西呢?”

    告子說:“他年紀大我就尊敬他,尊敬長者之心不是我所固有;這好比外物是白的,我便認為它是白的,這是因為外物的白被我認識的緣故,所以說是外在的東西。”

    孟子說:“白馬的白和白面板人的白或許無所不同,但不知對老馬的憐憫心和對老人的尊敬心,有沒有不同?而且,您說說,所謂義,是在於老者呢,還是在於尊敬老者的人呢?”

    告子答:“是我的弟弟就愛他,是秦華人的弟弟就不愛他,這是因為我自己喜愛的緣故才這樣,所以說仁是內在的東西;恭敬楚國的老者,也恭敬我自己的老者,是因為外在的老者的緣故才這樣,所以說義是外在的東西。”

    孟子說:“喜歡吃秦華人的烤肉,和喜歡吃自己的烤肉無所不同,各種事物也有這樣的情形。那麼,難道喜歡吃烤肉的心也是外在的東西嗎?

  • 3 # 從黔說事

    告子。“食色性也”經常被人誤認為是孟子說的。其實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卻不是孟子說的,而是和孟子同一時期的告子,他認為人性無善也無惡,有類太極。告子,被很多人遺忘的哲人。

  • 4 # 茶亦有道03

    告子,由於告子與孟子的思想根本對立,反對孟子人性本善的觀點。提出千古名言:“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記錄了這場辯論。他不僅是一個被遺忘的哲人,還是一個很少被世人知道的哲人。

  • 5 # 星羽石

    提出"食色,性也"這個人是個彌足輕重的人!!!在歷史上被稱為亞聖~孟子!二我們每個人都不曾遺忘,相反,關於他的事蹟及思想卻讓我等後人承澤後惠!

    此語出自《孟子告子上》。記錄了孟子與告子的辨論,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這個,是告子的論點之一。

    此話原出入在《禮記》!主要是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關係。是孔子說人之對於人之生活的關係處理的。人活一世不外兩種大事兒:飲食,男女!簡單直白就是講民生和康樂問題!

    前個的飲食(民生問題丿好理解,後句的性也怕是很多人都能理解也理解的片面了!

    色,是個態度,形色!比方說:一個人是個學霸,且修養極好,做事情能很快成熟練手!你在他身邊或見他後便會內心湧起敬佩,態度也隨之而變,這個很平白無險,是人之大眾心態,無仿,人之常情。簡單說來是心裡有了辨別。告子的主張是與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相同並立的第三種:人性初來不善不惡論!即生之為性!也是主張食,色為人之生長之必需!看此章節孟子也預設這句話,當然孟子主要是為勸戒君王而不明白的表態。

    孔子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主張:食,色,性也!我們應當明白,先賢們的思想,都是從思想入手,而絕非物質或亂七八糟的東西上!色!只是人之心意牽出來的洐生,星羽用喜歡來代替下吧,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說的是各種引誘。愛好一件事物,喜歡一個行業,每日夜想念的心中美女帥哥,好酒,戶外,等等…。

    “食色,性也"是古時先賢們對於人的天性的一種尊重!但是做為後人的我們卻曲解其義,每日夜鑽在自己為是的死衚衕裡找死而茫然不知,卻以此來評擊古先賢,這是現代的我們的時代悲哀!

  • 6 # 靜境Joanne

    食色性語出《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節》: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這場告子與孟子的人性之辯,由於告子與孟子的思想根本對立,反對孟子人性本善的觀點,提出了千古名言:“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記錄了這場辯論。

    告子主張性無善無不善論,與荀子主張的性惡論及孟子主張的性善論構成了對人性的三種認識。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這句話,說出了人有動物的相類似的特性,也就是主張食、色為人類生存所必需。

    學界關於告子思想歸類的看法有三種:

    1.告子的思想淵源在齊國翟下學派的道家,其思想的表述與《管子》中《戒》篇思想接近;

    2.屬於墨家,他們的觀點建立在《墨子》中關於告子的記載,以及他們對於告子的“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的解釋;

    3.而最近楚地簡帛文獻的出土,又令人猜測,告子思想或許屬於孔門後學的一派。

    除在《孟子·告子》中記錄了他的學說,告子本人並無著作流傳,因此也可以說是被遺忘的哲人吧。

  • 7 # 上高風水676887

    語出《孟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原來是孟子與告子辯論,“食色性也”這句話是隻不過是告子的論點之一罷了,看來也不是孟子的觀點。

      那麼我們平時經常引用這句話,並先說上“連聖人都說過”,豈不是大錯特錯了嗎?

    告子主張性無善無不善論,與荀子主張的性惡論及孟子主張的性善論構成了為對人性的三種認識。  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這句話,是為了證明自己關於性無善無不善論的,告子主張“生之謂性”學,也就是主張食、色為人類生存所必需。

      在與孟子爭辯時,其實孟子對告子的這句話並未持反對的態度,也就是說孟子雖然是持性善論,也是基本上同意告子的這種觀點的,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呢?一、從下面的辯論可以看得出來,即孟子並沒有在此批判食色二字,只是從外與內進行批駁;二、這還要從《孟子》這本書裡面去找答案,這一個證明的過程甚是羅嗦,去找的過程,那真是累呀!翻了大半天的《孟子》,終於找到可以證明的句子,這是孟子與齊宣王進行對話時所提到的,孟子一如既往地宣揚仁政思想,而齊宣王卻如幼童般找出一些可笑的藉口來拒絕實行仁政,如他提到他這個人“好貨”又“好色”,而孟子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勸說:“……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從這可以看出孟子並不主張除去人的好貨好色的私心。

    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又主張:“食、色,性也!”孟子也不主張去除人的好貨好色之私心,可見平時人們在引用“食色性也”這句話是並不是多麼太離譜的事情,但至少再不能說“孔子曾說過”這樣的話了,你可以說“我們的老祖先都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就比較準確了。告子的這個觀點其實是很有哲理的,只不過是我們後人不太理解,同時也淡忘了這位哲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很窮,家裡負擔很大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