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拂南風

    流浪地球的故事畢竟是小說,是電影,很多東西是讓我們去想象的,

    比如這個問題,人類躲到地下了,其他生物去哪了呢?

    既然是電影,我們先按照電影的邏輯去說,人類躲到地下,具體地說是一半的人類躲到了地下,也就是說,另一半的人類只能是在地表去面對惡劣環境,更具體的講就是地下城市容不下所有人類去生存,沒有那麼多資源和空間,所以,基本可以排除地下城裡飼養寵物動物的情況,除了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比如食用的蚯蚓。

    如此惡劣的環境,基本沒有多少生命能存在於地表,所以大多生物已經滅絕,隨著時間推移,也來越多的生命滅絕,最後消失殆盡,只能是等地球到達目的地後,靠基因圖譜去複製再生。

    不過這並不意味生除了人類就不存在別的生命,特別是在那厚厚的冰層下方,無論多冷都是有液態水存在的,一些魚類和簡單生命仍然會存活在水下,特別是原本就在深海的一些不需要Sunny,也不需要多少氧氣的生物,他們原本就生存在冰冷的海水裡,生存環境惡劣。

    很多科學家認為,木衛二,土衛二可能存在生命,也是基於這種假想,也就是說厚厚的冰層下有水,有水就意味著無限的可能!

  • 2 # 唐宋文盲

    朋友,你想象一下,你馬上就要出踏入幾千年的征程了。期間,你沒有土地,沒有Sunny,你能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按華人民的傳統習慣,廣積糧呀!

    哺乳動物一身是寶,可以做香腸、臘肉,毛皮還能做幾件皮草大衣;鳥可以做臘雞臘鴨,羽毛還能做個羽絨被;爬行動物肉拿來做點罐頭啥的,皮還能做幾條皮帶皮包;魚統統變成鹹魚;樹都變成木頭存起來燒飯取暖;草變成青儲養點牛啊啥的,天天吃醃肉胃受不了啊!總之,按華人民的傳統好習慣,都存起來慢慢用,達到充分利用資源的目標!

  • 3 # JL法老侃片

    昨天看了《流浪地球》,個人覺得不太行。

    接下來的就是吐槽。

    第一全球都冰封了,自然沒有了植物,所以也沒有了光合作用,流浪地球計劃進行了十七年,一萬多個推動器沒有吧氧氣耗光麼,就算有氧化劑,排出來的汙染物不留在大氣圈麼,怎麼還飛出了外太空。

    其二,引爆木星,按影片特效,衝擊波會攜帶石頭(小行星)等物砸向地球,衝擊波雖然推動了地球,但,對地球的衝擊威力難道會比滅絕恐龍的那個小行星小麼,不會誘發強地震麼。

    其三,吳京大哥解體了休眠倉就去炸木星了,那休眠倉的人後面也好給個“膠袋”丫。

    好了,吐槽玩了。

    再見。

  • 4 # 瞬掠

    據原著中瞭解到,地球70億人口,只有一半(也就是35億)進入了地下城,另外沒有進去的人和動植物在地表的赤道轉向發動機作用下形成的地球停止自轉後,帶來的地震火山爆發死了不少,地表的溫度也是一個原因。當然聯合政府肯定對於所有動植物都留下了生物圖譜資料庫,到達目的地後可重新生長。

  • 5 # 鍾凌晨風

    作為一名資深電影愛好者,為問題提出者感到敬佩。科幻電影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考慮不周全。只關注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特別是忽視科技發展帶來的必定是全方位進步。比如,駕駛高科技的汽車,卻使用現在的電話,等等。

    就這個問題而言,在極度嚴寒的環境下,地面一片荒漠,人類要穿戴整齊的宇航服,乘電梯上千米才能到達地面,可見空氣溫度和溼度都不適合人類裸露在外面生活。當然,地球上絕大部分生物也不能生存。但是,依然不能排除有少量生物存在。小行星撞擊地球,雲層被遮蓋,恐龍都滅絕了,但很多小生物依然在缺乏植物水源不見Sunny的環境下生存下來。比如,就在那厚厚的冰層之中,細菌是能夠生存的。冰層之下,是有水源存在的可能性。有水就有生命。

    你認為呢?

  • 6 # 遪屮䵽

    首先大家注意一下,《流浪地球》是由一部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是科幻必定就沒有科普的那種嚴謹。科幻需要幻想,不能全部依靠於科學基礎,要有那些震撼人心的想象鏡頭,全部基於科學可行性的話那就是記錄片了。

    其次關於生物去哪了這個問題其實也不好說,畢竟原著和電影都沒有給出相關資料,只能我們自己進行猜想。先是溫度問題,原著和電影在這裡的表現略有不同,原著認為行星發動機噴發出的光柱可以發出大量熱量可代替太陽,所以有行星發動機運轉的地方永遠是白天,相反沒有的話永遠是黑夜。但在電影裡可能是專家指出其不合理或是為了劇情需要,把這點忽略了,所以在電影裡地表溫度永遠是零下幾十度甚至上百度。二者比對後我更傾向於後者,也就是電影裡的表現形式,原因不多說了,每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的,直接切入正題。

    在如此寒冷的溫度下地面的動植物基本上是滅絕的(除了人類帶下到地下城的那些動物),而海里的生物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沒有了Sunny照射生物鏈直接從底端向上逐步滅絕,這比地面滅絕的速度會慢,但也不會慢多少,最後就像木衛二“歐羅巴”的海里可能發現的嗜極生物一樣,留下的可能只會是少量的嗜極生物,並且還是在極深的海里,當然也不排出有些結構簡單的物種或一些小魚被凍兩千多年後一解凍又復話了的可能性。

    儘管那時科技較為發達,但也只是勉強養活人類,既然是勉強了那就不要想口感如何了。一些水果和蔬菜以及水稻小麥可能是最先消失,因為沒有足夠的土地和充足的Sunny去大面積種植,有也只是小面積的種植,在那時價格可能比黃金要貴重多了。而肉類應該會比蔬菜水果水稻小麥好弄的多,畢竟幾十平米的地就可去養一群豬,打上各種激素,喂點人類吃剩蚯蚓什麼的就能活了,三十天出籠,但也難以大規模生產,所以像肉類或肉罐頭必然是很珍貴的,但不像蔬菜水果那些那麼珍貴。當然如果你說轉基因把上面所說的生物的基因進行修改,修改後長得又快,結出的果子或長得肉又多……這種問題話那要另當別論了。畢竟怎麼活下去都成了問題,有多少人還注意自己吃什麼,有蚯蚓蟑螂老鼠填肚子就行了,想談那些奢侈的問題首先要生活安定下來才能慢慢開始研究。

    好了說的太多了,跑題太嚴重了,就到這裡吧,我把我初中文化水平的腦子用到極限了。

    以上僅表明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7 # 行遠健身

    看了兩遍流浪地球,感覺還是蠻好看的,雖然電影在科學邏輯上有一些硬傷,但並不妨礙這是一部還不錯的電影,至少值得去電影院看。

    電影中的地球,由於停止自轉,只有面向太陽的一側才有Sunny,另一面則沒有Sunny。隨著地球遠離太陽,即使面向太陽的一側,溫度肯定也會逐步降低,最終整個地球溫度逐步降低。電影中好像是說地球溫度降到零下80度,這個溫度應該會進一步降低。

    首先,在剛開始離開地球軌道的時候,面向太陽的一側溫度和之前相比,變化應該不會太大,大部分生物還能夠在野外生存,面向太陽的一側會為人類生存提供足夠的食物。地球另一面的溫度肯定會隨著地球自轉的減慢逐步降低。這時候大部分動植物在野外是無法生存的。只有一些耐極低溫的生物才會生存下來。人類肯定會把大部分生物送入地下,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起來,能休眠的幾乎都會休眠,不能休眠的,肯定會減少數量。只有為人類提供食物的動植物才會保持一定的數量和規模,為了減少能耗和應付未來長達2500年的漫長旅行,這個數量肯定會在保證物種和基因多樣性的情況下被極度壓縮。但是面向地球的一側只有白天和酷熱,背向地球的一側只有黑夜和嚴寒。整個地球的環境都會變得極其惡劣,還有多少生物能生存下來,地表能為人類提供多少食物,真不好說。

    隨著地球遠離太陽,面向太陽的一側溫度逐步降低,逐漸也不能夠為人類提供食物,野外的動植物進一步大面積滅絕。所有的生物都會被轉移到地下,當地球靠近木星時,整個地球的表面溫度肯定都是極低的。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食物都只能在地下城裡種植和養殖,到時候應該會有模擬自然環境的系統。不能為人類提供食物的生物,數量和種類肯定被進一步壓縮。

    小說裡有很多內容在電影裡都沒有表現出來,可以說《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只拍攝了小說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應該會拍續集,也有可能拍成《星球大戰》、《異形》這樣的系列電影。

    在小說裡還有很多人生活在地表,他們靠什麼生存,怎麼獲取食物,怎麼與地下城的居民進行聯絡,在地球奔向半人馬座的過程中叛軍叛亂、聯合政府軍最後的五千人集體被殺害,這些都是電影中沒有拍出來的,也是續集值得期待的地方。小說中對人性的探索也很值得期待,對未來,對希望的信念與堅持同樣值得期待……

    任何一部科幻電影都會有硬傷,如果沒有硬傷,那就是科學報告或者是紀錄片,這樣的電影估計沒多少人喜歡看,更不會有高票房。電影就是電影。只是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而已,不用太較真,只要不是特別侮辱智商就行。至於像北大教授雷奕安那樣質疑和批評《流浪地球》的人,我只想說,你們不適合看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你們好好研究科學就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三四年的職場人如何更好的優質理財?有什麼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