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永志67
-
2 # 萬卷古今情
做一個宅男就不要到危險的地方去了,本身自己家產和靠山都不穩固,出了事沒有那種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待遇,你一個著書立說的作家安心在家寫寫書,養養花就可以了。
如果迫不得於要去,那也要收斂自己的鋒芒,該打點的要打點,該送禮的要送禮,千萬不能恃才傲物不可一世,人心的陰暗面都是隱藏著的,綜上所述就是沒事就在家待著。
-
3 # 韓非子論壇
防火防盜防師兄
這是大學校園的一句流行語,相應的,還有網路流行的網購時的防火防盜防娘們。這句玩笑話可能更貼近生活。
在職場中也有這種情形。競爭無處不在,同學、朋友、親戚,都是潛在對手。有親情、友情?有。但是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時,往往趨利避害,這是人之常情。何況,如果心術不端,那結局將會更慘,無論哪一方。
國家之間有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春秋戰國時代的結盟,兩國之間的妥協結盟,這些都是明證。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這句話用到這裡不知道是否合適?
作為南韓的皇室貴族,儘管為人口吃,不善言談,但是為南韓盡力,為南韓的生存和發展出謀劃策總是痴心不改。可惜,韓王拒之門外。韓王不是伯樂。
可惜,秦王是葉公好龍,秦王喜歡的是韓非的理論,不喜歡韓非本人。此中個由,可能是韓非的一些言論引起秦國貴族或大臣的警覺,韓非的改革會觸動自己的利益或地位,於是在秦王耳邊說盡壞話的原因罷。
在職場中,首先自己要練就千里馬的本領,這很難,但更重要的是選對團隊。古往今來,單槍匹馬,逞匹夫之勇,是不會有大成功的。要成功,就得有大批千里馬,還要有伯樂。
殉道精神值得稱頌韓非的悲劇人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但韓非的這種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追求,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種殉道精神值得稱頌。
韓王不接納自己的建議和策略,空有一生本領。自己的老師鬼谷子是多麼欣賞“法、數、勢”的理論啊。
在秦國並不是那麼好混的。儘管我們不知道其中的細節,司馬遷先生也沒有過多的記錄。但是,從同學李斯的態度上也可略知一二。《史記》說:
秦王悅之,未信用。為什麼?秦王可是歷史上的明君呢。看動詞“悅”,但是又“未信用”。是否,與韓非的交流出現偏差?可能性很大。
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秦王對韓非徹底失去了興趣,韓非之死成為必然了
江郎“恨”無盡江淹在自己的名作《恨賦》結尾處說:
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多少名人,多少賢士,還有多少平凡人,包括韓非,可以說是有太多的不如人意之處。
無論功名利祿,還是醬油鹽醋茶,都應該有一顆平凡心。
還是毛主席《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中說得好: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
4 # 河東來
第一個警示:財不露白。
韓非子其實非常矛盾,既想流芳百世,又想將相關知識和經驗積累實際運用。
他自己的學說一流傳開來,就使人不免眼熱,因為他的學說是純粹的帝王之書,不折不扣的“造神之書”,揭示了法家“言出法隨”以“法”造神、“裝腔作勢”以“勢”造神、“裝神弄鬼”以“術”造神的完整技巧,這些,只有那些立志成為帝王的“神”人才會感興趣。
故此,秦始皇為了韓非子這個人,發動了對南韓的進攻,撤軍的條件就是交出韓非子這個理論強者。
第二個警示: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
法家學說的最大問題,恰恰就是它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
法家的終極核心,就在於權力的絕對集中,但最大的問題,恰恰就出在集中上,因為對一個集權制的族群,要求領導者必須相當強勢,而秦始皇突然駕崩,他選定的繼承人胡亥年幼,政治經驗相當缺乏,這就導致秦二世成為傀儡,集中起來的權力就落於法家實踐強者趙高之手,趙高就擔任了秦王朝“偽神”的角色,形成專權。
韓非子本人的命運,也是斷送在權力集中上。本來中國的帝王,都不大希望留下“屠殺士族”的不好名聲,但韓非子的理論卻鼓勵帝王透過冷酷無情來實現,就像秦始皇,在勒令南韓交出韓非子時,其基本就有屠殺他的企圖了,但礙於“愛惜士族”的名聲,一直不便於下手,直到韓非子的同學李斯的勸諫之後,秦始皇才舉起了屠刀,這是典型的“又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李斯實際上是背了一個嫉賢妒能的鍋。
韓非子之死實際上就是法家理論的一大弱點,就是權力輕易集中了,由於缺乏監督,權力的隨意性變得不可避免。
第三個警示:狡兔死,走狗烹。
法家人物的成名基本上與冷酷是掛上了鉤的,他們就像帝王的鷹犬,就像帝王的爪牙,一旦利用完其使用價值,都逃不過被誅殺的命運。
商鞅變法,使秦國奮發圖強,卻遭到了五馬分屍。
韓非子以強國之術刺激了秦始皇,卻身死道消。
李斯以帝王之術服務於秦始皇,卻在秦始皇駕崩後受到趙高的清算。
趙高作為法家最後勝出的實踐者,則被秦王子嬰予以誅殺。
“蒼鷹”郅都之於漢景帝,張湯、主父偃、江充之於漢武帝,來俊臣之於武則天,法家人物的基本特點,就是帝王忠誠的走狗,為帝王咬完人後,還要為帝王背鍋,承擔兇殘的罪責。
這個過程,有可能有一些充分的戀戀不捨之情,但法家的特點是不容溫情存在的,最終還是毀滅的結局。
雖然帝王和法家酷吏,也是有很多真實的依戀存在。
叫做“道是無情卻有情”!
-
5 # 劉一千五
有這麼幾個教訓和道理:
第一,因才致禍
韓非是個大家。他的學術論文寫得好,在當時的學術界赫赫有名。連僻壤之地的秦王政也聽說了,欣賞他的學術論文後,成了鐵桿粉絲,並想見見自己的偶像。於是,韓非的同學李斯就使了詭計,讓韓王被打急了之後,被秦國點名要韓非來談談。韓非本不是出使諸侯的人選"口吃″,這是短處,但他善寫文章。秦王要見,沒辦法,只得來。秦王一見,非常重視。李斯一見,怕韓同學會影響自己的地位,就和姚賈合夥陷害韓非。韓非處境迅速惡化。
第二,謀事之前先謀身
韓非本該先考慮一下當時的處境。自己口吃,結結巴巴,語言表達不暢,怎麼談?韓王早不用遲不用,偏在危險時才想起韓非來。韓非完全可以推脫,考慮自身處境後再考慮辦不辦事。但韓非去了。
第三,不擅長的領域,別打腫臉充胖子
談判不是長處,明知不是,以"訥於言"而當使者,企圖說服秦王放過南韓,韓非充腫子了。
第四,明白"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秦要滅韓,韓非除非不為祖國而死心蹋地學鄭國,孰幾可以生存下去,但碰上李斯忌妒加害,依舊生存渺茫。
第五,不要把身份證借給別人,讓人透支你的生命。
韓非的身份證被幾個當權者收去了,韓王利用他,讓他擋槍;秦王要利用他為秦所用,韓非猶豫;李斯貪位忌妒,暗中加害。如此以來,一個大法家集大成王韓非,就註定了被同學讒害於獄中,有去無回。
這些教訓和道理,實在深刻,但幹大事的,居然步其後塵者,屢見不鮮,如晁錯。
回覆列表
韓非子,作為諸子百家的法家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主張具有唯物主義的哲學色彩,‘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韓非作為南韓的王室貴族,希望以法治國,改變南韓的積弱不堪之象,主張建立統一的封建專制國家,和其師荀子的性本惡理論一致,認為做本性‘惡勞而本逸,不論王公貴卿,都要受法律的約束。’多次上書韓王,未被採納其政治主張,韓非不善言談,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孤憤》、《五蠹》丶《內外儲》、《說難》丶《說林》`等著作得到廣泛關注。
韓非的主張得到秦王贏政的賞識,秦國攻打南韓,韓王起用韓非出使秦國,秦王非常欣賞韓非的才華,但其作為南韓的王室貴族,秦王不能貿然重用,韓非的同學,丞相李斯為秦王設滅六國通天大計,南韓首當其衝,李斯主張滅韓,韓非當然主張保住自己的國家。李斯憂韓非文辯之才,說動秦王改弦易張,上奏秦王言韓非來秦,為南韓謀利益而來等等,秦王將其下獄,並逼其服毒自殺,韓非欲親書秦王,未允。韓非死後,秦王后悔欲赦免於他,但為時已晚。
韓非子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深深地影響著當時和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