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生兔貓
-
2 # 衚衕裡的小酒館
李小龍是我一直以來的偶像。他無疑是一個偉大的格鬥家,演員。首先他是一個偉大的街頭格鬥家。他汲取百家之長,取其精華,融匯貫通,創出震驚世界的混合格鬥體系(截拳道),他對武學的態度認真而務實,任何花哨不實的技法他都嗤之以鼻。他追求實戰,講究以最簡單直接有效的方式擊打對方最致命的要害,快速放倒對手。他不屑於擂臺這種諸多限制的體育比賽,他只追求真實的格鬥。他的功夫片創造了票房神話,他把kongfu這個詞寫進了英文字典,他讓西方人對華人有了全新的認識。
李小龍雖然是國際巨星,但他也只能對娛樂電影這方面有所影響,或許他能把中國元素在好萊塢發揚的更加淋淋盡致,他對功夫的追求也會讓他在武術屆獨樹一幟,但武術畢竟只能是一種文化,有助於弘揚中華文化,和中國的影響力。
-
3 # 大雨看天下
李小龍是公認的世界級明星,是我們華人的驕傲。他把中國功夫推向了世界,推向了巔峰。可惜李小龍英年早逝,如果他一直活到現在,相信他還可以創造出無數的神話。下面我們來暢想一下。
首先,李小龍如果還活著時間推到退回到1973年他沒能完成的死亡遊戲會順利的拍攝完畢,就會彌補之前有替身演員完成的漏洞,從而使這部電影會更上一個層次。相信,當年大家在看死亡遊戲的時候都會發現電影,有些不對勁,因為後期大部分都是替身演員完成的,所以大多數鏡頭只能是背影,而假如李小龍沒有死,他的這部作品就沒有這些瑕疵了。
然後,李小龍會接著現在的氣勢乘勝追擊,在好萊塢形成一套屬於自己風格的電影。陸續他就會繼續拍攝許多優秀的電影,國際市場上的票房也越來越好,他在好萊塢的話語權就會越來越重。成為好萊塢片酬最高的演員。在世界上擁有眾多粉絲,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巨星,就好象今天的成龍一樣,當然他會比成龍更強。
最後,隨著李小龍的年紀逐漸增加,他漸漸的開始退居幕後,培養了新的一匹功夫明星就比如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等等。還有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明星,他把中國功夫電影推向了世界,開始參與幕後製作。他當了導演和武術指導,拍了許多優秀的功夫電影,有一天他遇到了他的忠實粉絲周星馳,他們二人一同將中國功夫喜劇片推向世界,德高望重的他最後得到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如果李小龍活著該有多好,不論是在中國的山川還是大海,我們都會聽到他的吶喊。
-
4 # 時雨醉翁
多更多的精彩,少更少的遺憾。
李小龍可貴也是在於稀缺,他在武學武道這一面早有公論,無須多言。
僅從電影上就開創一個先河,至今仍在發酵。
同時,有意無意之間,一個個頂天立地、英勇無畏的華人的形象樹立了起來,華人不是病夫!
我們不是狹隘的民粹主義,但長期以來我們太善良、太溫和、太正直了,所以,總挨欺負!
所以,從這些點滴上,我們對李小龍還是念念不忘!
回覆列表
《與神對話》中寫道:真正的神,並不需要寶座前匍匐著無數信徒。他反而讓那些信徒都站起來,成為自己的神。然後,那個真正的神——他是自由的。”
不過猶記得去年,這個叫做李小龍的“神”卻“被迫”給一款高檔洋酒做起了代言人——技術團隊花了9個月的時間,在替身的基礎上,用三維動畫製作出他臉上的250種表情,並讓其以一種自說自話、自我總結式的詭異語調,來解釋自己身後被銘記的根本原因,彷彿神靈降世欲蔭澤那廣佈的受眾,佈施他攢聚40年的人格魅力和人生體悟。
可惜,這終究只是一場玩轉“名人效應”,甚至“消費死人”的商業行為,銅臭之外,聞不到他力克勁敵後的汗臭;空洞無物又疑似故弄玄虛的“臺詞”背後 ,更聽不到他對武道精神、禪宗哲學等字字珠璣的獨特闡發,甚至這一切都與他“物質對自我認知的妨礙”的精神境界背道而馳,他成了消費時代的一個消費符號,只不過這個時代的人們打著“致敬”的旗號,趕上了他逝世40週年的紀念日這趟“順風車”。
他說:隨著時間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樣會死去,會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而我們還活著。我們不得不去領悟自我,發現自我,表達自我。他若還活著,是否也將遭遇上述這等荒誕而略顯無奈的現實,是否要踐行自己的這番話?
他若還活著,已是年逾古稀,做一些武術協會或者體育院校的名譽院長(結合前段時間各大掌門跟耍猴一般的在媒體前亮相,他或許或獨善其身,罔顧其間),或者自己開家武館開門授徒,壯大截拳道,直至入選奧運賽項。或者像成龍、周星馳一樣,過一把“參政議政”的癮;乃至像施瓦辛格一般當個市長玩玩也不一定。即便他不願服老,忍痛割愛放棄他曾經揚名立萬的功夫圈及電影圈,他也基本上是有心無力,只能在其中擔綱一些極少動筋骨(或者用替身),只要練嘴皮的佈道者及教導者的角色,就像《新少林寺》中的住持長老於海,或者像《神鵰俠侶》中壓根只留名於世(可以按劇情設定,在主角的夢中出場,點化之)的世外高人獨孤求敗。當然,如果一眾擁躉樂於看一老頭上躥下跳教訓壞人,那麼先進的電腦特技倒還可以幫他煥發“第二春”,就像《功夫》裡的“火雲邪神”梁小龍。只是不知道這種“虛假”行為是否符有悖他作為武術家的宗旨?
當然,在我的假想中,他定然不會從33歲倏地過渡到73歲,在這往後的40年時間裡,他也會拍出更多經典的功夫片(不排除為了轉型需要參演一些其他片種),首要之一就是《死亡遊戲》將有個完整版本,他的“黃色緊身衣”也將成為史上至為經典的功夫片道具,他的截拳道思想也將會有一個更權威、更直觀的闡發載體。後來者們,包括: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等也將會有一個更為具象的參照模板乃至競爭對手——死去的人畢竟沒有挖掘和延展自我的空間,也因此給不了同一時空下他人加以超越的可能,唯此奉若教父般的,殿堂級的人物加以膜拜,多的是一種仰之彌高的尊重,而非平等自然的對視,這對動不動以其為功夫片標杆,而對這些繼任者們加以詰責的影迷而言,實在苛刻。
於是,我們得注意到這麼一個現實情況:1973年,號稱李小龍巔峰之作的《龍爭虎鬥》上映後的票房,出乎意料的不敵楚原執導的時裝諷刺喜劇《七十二家房客》,屈居亞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香港觀眾已經厭倦李小龍所謂“截拳道”的單調招式,沒有創新,呆板,枯燥乏味。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小龍死去的“真空期”,成龍曾被寄予厚望,成為香港電影人培養成“李小龍第二”的潛力股,可惜一部《新精武門》並未使他大紅大紫,刻意的模仿盡使他感到不舒服,即便有苗可秀助陣也無濟於事——已經過了“蜜月期”,“李小龍式”的功夫片風格逐漸失去了吸引力,那種“一招鮮吃遍天”的手法已經趕不上口味刁鑽並更換迅速的觀眾審美品位,更與漸趨娛樂化的社會風氣大相徑庭,所以有了“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
即便牆內也香過,但仍不排除這種頹勢會像“蝴蝶效應”一般蔓延到全球。時至今日,與李小龍風格相似的史泰龍,也只是集結了一幫老年硬漢,老胳膊老腿的大玩人體絕技和槍械爭鬥——賣力表演一出《敢死隊》。在當下電腦特技代替真人演出並“青出於藍”的時代,那些買賬的觀眾多數是出於“懷舊”心理,他們本該是作為古董被遺忘的。從這一層面講,李小龍那套是過時的了,而且按他“實打實”的性格,他頂牴觸運用電腦特技去展現一個人的身體極限,就像《艋舺》裡的幫派大佬geta頂牴觸使用槍支,這樣最終只會將把自己囿死。即便像周星馳一般,長線出擊,終打出“無厘頭喜劇”的品牌,也終歸難以在這個娛樂多元化的喧囂背景下,偏安一隅,抱殘守缺地寄望於那一眾跟他一樣上了年紀的擁躉,逐漸成為傳說。
所以說,他的突然死亡,或為幸事,因為在略顯頹勢的巔峰時刻戛然而止,正是締造傳奇的一般套路。按此頹勢發展下去,只一棵樹上吊死的他,自然會遭遇重大打擊,所以亟需克服自我桎梏,打破僵局,走出瓶頸期,完成戲路的拓寬乃至轉型升級,正如成龍在發覺走不了李小龍的路線,並且這條路線正失去觀眾厚愛的時候,他突破自我,找到了“搞笑功夫片”的特色路線,終於打著打著,也躋身好萊塢一線國際巨星的行列。李小龍說:你的對手在這世界上只有一個: 只有你自己。對於繼任者們各自的發展路徑,我想他更樂於接受他們做自己的他們。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對於他自己的這番話,我想他自然會應用於自己的事業轉型中,如果他還活著。
就像他老了拍不了電影,擺不開架勢“打人”的時候,他可以“做一個生活的藝術家”: 太陽落到西山腳下/空氣變得金黃/孤零零的山坡獨立/避開了遠方迷霧的籠罩/一條金龍佇立/眼中懷著的夢想/褪去和消逝在那明亮的西方。
只是不知道,作協的人會不會有意“招安”他,他又是否願意被“招安”?。
當然,以上假設情形是基於他願意改回中國籍的前提下,要不,他很可能在美利堅又是一番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