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話靚靚
-
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明神宗二十八年(並不是提問者所說的二十年)不臨朝,有和群臣賭氣的因素。但是,這並不是主要原因。明神宗的定陵是唯一一座被考古發掘的明朝帝陵,而定陵地宮之中的明神宗遺骨已經給出了二十八年不上朝的原因——明神宗有肢體殘疾,右腿比左腿短,而且處於彎曲狀態。史籍中並沒有明神宗存在先天性殘疾的記載,而且,明神宗還有一位一母同胞的親弟弟潞簡王朱翊鏐。如果明神宗真的是天生殘疾,似乎明穆宗不太可能立一個殘疾的兒子為儲君,繼而傳位於他。畢竟,殘疾的皇帝中國歷史上還是比較少見的。當然,也不排除明朝堅定奉行嫡長子繼承製,即便先天性殘疾也不能剝奪皇位繼承權。
不過,作為一名醫務人員,個人倒是覺得,明神宗很可能並不是先天性殘疾,而是後天患上了骨結核之類的疾病而導致的肢體殘疾。如果明神宗是先天性殘疾,那麼,為什麼前二十年沒有不露面呢?說不通啊。患病致殘似乎更加合理一些,不是嗎?而骨結核之類的疾病不僅僅會致殘,而且在沒有抗生素的明代,只能靠靜養和加強營養來處理這類疾病,沒有什麼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此一來,明神宗二十八年不臨便也就說得通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皇帝也不例外,拖著殘軀公開拋頭露面、一步一拐,明神宗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索性不公開露面算了。而且,骨結核需要靜養,時常臨朝、公開露面對於病情的治療也是不利的。這或許才是明神宗二十八年不臨朝的真正原因。
那麼,明神宗二十八年不臨朝為什麼還能穩坐江山四十八年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明神宗只是不公開露面,對於權力的把控卻始終沒走假手他人,即便是時任皇太子、明光宗朱常洛和明神宗最喜歡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也不例外。換句話說,如果大臣們有重大政務需要請示彙報,還是可以見到明神宗的。即便見不到人,事情還是會彙總但明神宗手中處理的。萬曆年間的幾場對外戰爭實際上還是明神宗親自過問的。因此,明神宗雖然不臨朝,並不是說他就什麼也不管了,這個一些只顧自己花天酒地而不理朝政的皇帝還是有所區別的。
此外,明朝的體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明朝採取了內閣和司禮監相互制衡的政治體制。內閣負責將政務彙總整理,以票擬的形式上報皇帝。經皇帝審批決定後,由司禮監以批紅的形式正式答覆內閣,並交由內閣執行。換句話說,皇帝只需要確定做不做、做什麼,並不需要事必躬親,具體的流程和執行都可以由內閣和司禮監來完成。不臨朝,重要政務照樣是可以處理的。而且,內閣和司禮監之間實際上維持著一個微妙的權力平衡,皇帝只要不刻意打破這種平衡,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危及皇權和皇位的。而明神宗對於這種權力平衡的遊戲玩得還是遊刃有餘的,萬曆十年明神宗親自掌權之後,既沒有出現第二個張居正,也沒有出現第二個馮保,也足以說明問題了。
但是,明神宗一些國家層面的政治決策失誤以及長期與內閣的軟對抗,使得很多政務無法得到有效處理,也的確使得本已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更加風雨飄搖,這就怨不得身體、也怨不得他人了,明神宗難辭其咎。老人家那句“明亡實亡於萬曆”一針見血。雖然穩坐江山四十八年,並沒有因為二十八年不臨朝而失去了對權力的把控、丟掉自己的皇位。但是,明神宗的所作所為卻最終葬送了整個大明王朝,等到他孫子明熹宗和明思宗接手時,大明王朝這艘破船實際上已經處處漏水、即將沉沒了。縱使明熹宗、明思宗有多麼英明神武,恐怕也無力迴天了。更何況,這二位還不是,其中的明熹宗更加不堪了,甚至連他祖父明神宗都不如。
-
3 # 淳于如風
其實上朝只是一種儀式,類似於現在的開大會。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作為一個皇帝,你只需要管那幾個或者十幾個人就行了,把他們管好,不讓他們出現偷懶、腐敗、擅權等問題,那權力就還是你的。
當然,這種管理方式很懶惰,剛好及格。要想有一番作為,還是要多接觸眾多臣子的。
-
4 # 五味社
明朝的制度皇權非常強大。
制度的皇權指的是以皇帝作為最高首腦,與貴族或者豪族相對抗的制度,其中官僚體系是制度的工具。官僚體系越強大,皇權就越強大。當然官僚體系必須完全按照規則來執行,即便是皇帝也不能根據個人意志隨意凌駕之上,不然官僚體系就無法正常運轉。
明朝就擁有強大的官僚體系,這便是內閣,因此萬曆皇帝不上朝,朝廷照樣正常運作。
同時,明朝盛行“大太監”,就是因為皇帝被強大的官僚體系壓著,他需要太監擔任自己的馬前卒,對抗強大的官僚體系。
到了清朝,清朝皇帝不需要太監對抗官僚體系,因為他們有包衣奴隸和滿蒙八旗作為自己的心腹,同時包衣奴隸和滿蒙八旗又是官僚體系的一部分,為此清朝皇帝的制度皇權和皇帝皇權都非常強大,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因此清朝皇帝非常勤政,除了祖訓,同時也是一旦自己不幹活,那麼大清朝將無法正常運轉。
-
5 # 小喇叭的歷史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明朝的皇帝可以說是千奇百怪,有殺人不眨眼的、有喜歡木工的、有擅長角色扮演的、還有貪玩的等等,更有奇葩的萬曆皇帝幾乎三十年沒有上過朝,那麼他這麼多年懈怠朝堂之事的原因是什麼?
萬曆皇帝可以說是明朝歷史上比較有特色的一位,從剛開始繼位的時候也是勵精圖治,在張居正的輔佐之下曾經讓明朝有過一段輝煌時期,但是後期就開始不理朝政了,所以有人就說這個跟張居正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他對萬曆皇帝基本上是大包大攬,一方面形成一種依賴,另一方面也有壓過萬曆的趨勢,就這樣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這種模式。
另一方面有人覺得萬曆已經心寒了,因為張居正可以說是他從小到大的老師,教育他仁義道德,但是最後張居正卻出現了貪汙腐敗的現象,這個狀況引起了很多文官的不滿意,後來導致萬曆對這些官員有很大的意見,也就不想看到他們,自然不上朝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關於立太子的問題,萬曆喜歡朱常洵,但是他不是長子,大臣們卻堅持古制要求立朱常洛,所以長期的矛盾堆積導致結果就是不上朝。當然這些都是人們的一種猜測,並沒有根據,後期中國的考古專家開啟萬曆的陵墓才發現他患有腿疾,走路都很困難,自然很難上朝,個人認為這種說法能站得住腳,畢竟我們對歷史的研究多數都是來源於考古發現。
回覆列表
我來回答。
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作為國家的領導者,皇帝的職責就是每天上朝批閱奏摺,決定國家大事,所以皇帝上朝那是理所應當,但有些皇帝整天呆在後宮貪圖享樂,把國家大事交給大臣,但萬曆皇帝,朱翊鈞,又是一個“矛盾皇帝”綜合體,他不是昏君,但他又創造了二十八年不上朝的記錄。(這裡我要吐槽一下題目,不是二十年不上朝,是二十八年不上朝。)那他為什麼不上朝呢?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我來和大家一一探討。
1.他先天有殘疾,行動不便,右腿比左腿短,一個帝王為保住九五至尊的顏面,不想在大臣面前失顏,所以就找各種理由推脫。也是可以理解的。
2.他十歲登基,需要大臣輔政,這個大臣是張居正,萬曆皇帝的老師,張居正這個人十分正直,但對萬曆皇帝的教育上是殘酷的,他想讓萬曆皇帝成為千古帝君,每當萬曆皇帝背誦詩文僅僅有條時,張居正就會稱頌,什麼假以時日,你會成為偉大的帝王之類的一些話,如果背誦不好?慘咯,張居正就會說:你想學你的祖宗正德皇帝那種廢物嗎?這種教育是兩極分化,萬曆皇帝還是個十歲的孩子,這種教育體系下的成長會讓他心靈上有創傷。
3.一個十幾歲的年少年肯定會有叛逆心理的,而張居正跟萬曆皇帝的年齡相差不是一般的大,張居正在時,萬曆皇帝因為有監督,所以治國之道,僅僅有條,當萬曆皇帝成年時,張居正已經去世了,天下沒有人在可以管皇帝了,各位看官你們想想看你們剛成年那會兒,叛逆心理是不是到達頂峰,況且他又是皇帝。
4.當時萬曆皇帝剛剛親政時,官場風氣不好,張居正在時,教導萬曆皇帝要對大臣有包容的心,有時候他們講話是很討厭的,但是忠言逆耳,確實萬曆皇帝在初期也聽從張老師的意見,都包容了大臣,但是後來張老師 “走了”以後,這幫官員變本加厲,上升到一天到晚找皇帝的茬,萬曆皇帝忍不可忍,罵了一個大臣,這下子就有大輿論了,“一個英明的皇帝,居然罵大臣。”後來發展到只要那個大臣被皇帝罵,那個大臣就成為那個時間段的政治明星。萬曆皇帝也心灰意冷,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存在價值,而且自己做皇帝的決策權都沒有,只有他一提出什麼方案,大臣們都反對,久而久之。萬曆皇帝就不想在見這樣“無恥的大臣”了反正朕就是個形式存在而已,朕在不在朝堂之上,國家機器照樣執行。索性萬曆皇帝就這樣回後宮睡覺去了。
5.萬曆皇帝雖然後期不上朝,但是並不是完全不管事,至少明朝的軍隊還是聽他指揮的,萬曆皇帝,暗地裡給兵部下命令,剿滅了多次匪患和平叛。或許在文官集團裡,他們不需要這個皇帝的決策,可是在軍隊裡 各個都信服這位“英明的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