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宋史趣
-
2 # Pharma孫
古人也是有身份證的,比如,通關文牒。當初商鞅變法失敗的時候,就是因為隨身的文牒沒有帶,被店家上報官府而被抓的。
-
3 # 無所事生非
每個封建朝代都有適用的戶藉制度,達到管理臣民的統治專政。
從湖南里律出土的秦朝對戶藉管控已有較完整的制度。
各個封建朝代雖然管理人口的制度不同,對戶藉有一套管理適用的辦法。
住在城牆內的官民進出要見腰牌等物證。到外地要有戶牘等證件方可通行。
正是有嚴格的戶藉制度,使盛唐平民百姓安居樂業,手工作坊林立,工匠物件完美,享譽異域外邦促進各國經貿友好交流,促進唐王朝空前繁榮。
大量的域外商人對盛唐工藝精品靚愛,必須要有良好的戶口管控制度,方可保障急劇增長的外來人口的正常秩序,也是各個朝代對戶口管理的高效的制度。
-
4 # 大獅
其實在古代,普通人沒有正式的官方證明檔案來證明自己的身份,一般都是透過一封書信或者一件尋常的信物就可以了。但是古代的官員是由朝廷任命的,掌握著朝廷的行政權力,所以他們就需要官方發放的官方憑據來證明自己的身份。這麼做也是為了防止有人冒充朝廷命官。
在古代,官方給官員的身份憑證有兩種:一種是敕牒。敕牒是朝廷頒佈給官員的委任書,上面有吏部的印章,所以很難偽造。新官上任都是以敕牒作為憑證的,經過層層核實查證之後,該名官員才可以正式入職。官員入職之後,其持有的敕牒通常就放在其報道的衙門備案。
一種是告身。顧名思義,告身就是朝廷專門製作的用來證明官員身份的憑證。在宋朝時,吏部屬衙官告院,專門負責製作告身。製作告身所使用的綾巾也是有特別講究的,而且必須由朝廷指定的製作單位供應,所以想要偽造告身其實也是非常困難的。
在告身之上,通常會寫明到任官員的年齡、籍貫和相貌特徵等基本資訊,所以告身是很難被他人盜用的。
其實,除了敕牒和告身之外,古代的官員還可以用魚符和牙牌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在魚符和牙牌之上,都刻有官員的個人資訊。比如,姓名和任職衙門等等,就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工作證。
在唐朝,官員一般都是佩戴魚符來證明自己身份的。朝廷會根據官位的大小製作不同材料的魚符,三品以上的官員使用的魚符是用金製作的,三品以下的官員使用的魚符是用銀和銅製作的。
到了宋朝,官員則改為佩戴牙牌來證明自己的身份。牙牌是由象牙和金屬製作而成的。
由此可見,古代雖然沒有現代先進的個人資訊採集技術,但是古代人對於官員身份識別的種種做法也算是非常聰明瞭。
雖然普通人不像官員那樣有敕牒、告身、魚符和牙牌等品類繁多的證明檔案,但是古代也是有戶籍制度的。而且一個普通人要想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通常都是需要有類似通關文牒的東西隨身的,否則很可能被抓緊衙門問罪的。
可見,任何一個朝代都有與其相適應的管理制度。雖然從科技的角度講,已經今非昔比,但是古人的智慧也絕不可小覷啊。
儘管如此嚴謹,但仍會被人鑽空子,正所謂山高皇帝遠,來的人是不是真的官,鬼才知道。鬧不好就跟姜文作品《讓子彈飛》中演繹的一樣,麻胡子冒充縣長。又比如《西遊記》中,艄公劉洪打死陳光蕊,不但冒用了他的官職,還霸佔了他的妻子。說到底,還是保密工作不嚴謹啊。
-
5 # 子屠龍
“你沒有身份證,你全家沒有身份證,滾犢子……”有幸穿越時空,你說古人沒身份證,被怒懟的可能性很高。
古人也有身份證,儘管樣式不一樣,但管理人口的本質不變。古人的身份證也很重要,是證明自己個人資訊的重要載體,外出辦事還必需攜帶。
不過,大部分的身份證屬於特權階級,像我們現在人人皆有的情況不多。下面來具體看看……
全民性的古代身份證身份證管理也是要成本的,當代的戶籍管理已經證明這一點,這一崗位養活著不少人。古代也一樣,行政成本這麼高,並不是哪個朝代都會給每個老百姓配發身份證。
少不是意味著沒有,早在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就出現全民持有身份證的制度。當時,商鞅推行“照身貼”,據說刻著頭像、籍貫等資訊。秦法規定,凡是秦人就必須辦理,否則就被認定為黑戶。
照身貼的優勢是明顯的,民眾出行、投宿旅店、官方盤查,有者無恙、無者重罰。像商鞅這樣的大咖最後出逃,也因為身上沒帶照身貼,而沒有跑路成功。
特權階級的古代身份證古代王朝更多的是發行特權身份證,一般侷限於皇家、官員、土豪等人群,像帝璽、魚符、免死金牌等等。下面舉幾個常見例子:
1、魚符:這是最常見的古代身份證,就要是由龐大的官僚體系在使用,上面刻著官員的姓名、部門、官銜等。魚符分為左右兩半,一半放在官家儲存,一半被官員個人隨身攜帶。
2、腰牌:到宋代的時候,魚符已經不流行,官員的身份證逐漸變為腰牌。明朝稱之為“牙牌”,因為製材常常是獸牙、獸骨等,細分為勳、親、文、武、樂5種。發展至清朝,腰牌不僅有姓名、官位等資訊,還記有人的面部特徵描述。
特殊性質的古代身份證古代還有一些特殊的身份證,主要是用於特殊職業,或者是臨時業務。前者有點像現在的“特許經營執照”,後者像計劃經濟時代的“介紹信”。
特殊職業具體來說,比如和尚持有的戒牒、度牒,就用於證明和尚的盛放,方便其從事各種佛事活動。還有娼妓持有的“牌子”,證明其正規性,便於開門接客。
臨時業務具體來說,典型的像商人上路、舉人趕考用的“路引”,這是一種臨時的身份證明,具有很強的時效性。
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明白,人的管理從古至今都是大事。雖然古代沒有現代發達的身份管理,但是簡單粗暴的身份證可是一直存在,畢竟人口管理始終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
回覆列表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我們一般認為,中國自西周以來就有了完整的戶籍制度。西周以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立國。在分封制度下,周朝分封諸侯的時候需要對分封地做一個統計,用來確認及區分各個諸侯的等級,同時諸侯在各自的分封地裡也會對所轄地的人口進行統計,凡是生齒以上的人口全部都要記錄於簡牘之上,每隔三年統計一次。
到春秋戰國時代,各國之間戰爭不斷,為了擴大兵源,增加賦稅,更加註重戶籍的管理。各個國家都實行不同的戶籍制度進行管理。
在湖南省龍山縣裡耶秦簡博物館裡就陳列有出土於當地的一些關於記載秦國統一前後的簡牘。在部分簡牘中,就記載有當時簡牘的身份資訊,上面有詳細記錄了簡主人的性別、身高、膚色,甚至連爵位都有記載,這一發現也證明了早在秦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高效的戶籍管理。
秦以後,漢承秦制,並在秦朝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了戶籍制度,漢朝的統治者不僅深知嚴格的戶籍管理是徵收賦稅的基礎,更是每年一次對戶籍進行修訂整理。同時又在律法上對違反戶籍制度的個人及官員做出詳細規定,“流民法”和“舍匿法”就是在這時候被錄入到當時的法律體系之中。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的大亂世時期,這時期由於戰亂頻發,政權更迭頻繁,所以戶籍制度也比較混亂。但是也有戶籍方面的革新政策,比如東晉時候規定把流民正式編入戶籍,不僅增加了朝廷的賦稅,而且安定了流民,穩定了政府的統治。
再比如南北朝後期北魏時期宇文泰首創府兵制度,將兵役制度和戶籍制度結合,對隋唐時期戶籍管理產生了深遠影響。
於是,隋朝時期就在府兵制度的基礎上,對戶籍進行了更嚴格的管理,提出了輸籍法。即對戶籍登記的格式內容進行統一規定,並登記造冊,使得當時大量隱藏的人口得以編入戶籍。
唐朝在隋朝的基礎上對戶籍進行了更加嚴密的管理。統治者將稅籍和戶籍編入到一起,形成賬籍制度。政府規定一年一造冊,三年一造籍,這樣嚴密的戶籍制度也直接促成了唐朝的盛世。
時間來到元朝,元朝在實行千戶制度的基礎上對戶籍進行管理,不過由於元朝實行嚴格且殘酷的等級制度,使得當時的戶籍制度的管理多受到上等級貴族的牴觸或隱瞞,並不是很嚴密,同時也加劇了等級矛盾,加速了元朝的滅亡。
明朝在戶籍的管理上有著開創性的舉措,提出戶帖制度,相當於現在的戶口本,戶貼上詳細記錄了戶主人的籍貫、人口、年齡、從業情況和房產情況。這樣細緻的戶帖成為了明朝前期農業快速發展人口急劇增長的基礎。
清隨明制,也大體上沿用了明朝的各項規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