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腳汽車
-
2 # z山海
唐朝中期,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對阿拉伯帝國著名的怛羅斯之戰,以先勝後敗而告終。
阿拉伯那時已經是阿拔斯王朝,也就是大唐稱謂中的“黑衣大食”,已經逐漸強大,並佔有西亞大部分領地,此時想要將勢力擴張到中亞、南亞、東亞一帶。
大唐名將高仙芝,為高句麗人,善於騎射,驍勇善戰,吐蕃、大食呼為“山地之王”,20歲時出任將軍,時任安西節度使。
因為高仙芝在石國進行搶掠和屠殺,激起中亞不少城邦的憤怒,黑衣大食想趁此機會攻打大唐,進而奪取中亞,高仙芝明白黑衣大食的目的,不等黑衣大食出兵,就自己從安西都護府抽調80%的兵力約兩萬人,加上阿拔漢聯軍一萬,總共三萬人出發。經幾個月的跋涉,大軍來到怛羅斯城(位於今天哈薩克境內)。
阿拉伯帝國、大唐帝國雙方大軍在此決戰,大唐軍隊三萬,總指揮高仙芝。黑衣大食軍隊號稱二十萬,實際只有八萬,總指揮艾布.穆斯林。
戰鬥打了五天,黑衣大食損失慘重,傷亡數萬,而唐軍基本沒什麼損失。
後來因為隨唐軍出征的葛邏祿部叛變,與黑衣大食合圍了唐軍,唐軍騎兵和步兵失去聯絡,陣腳大亂,戰局形勢急轉直下,唐軍慘遭失敗,基本上全軍覆沒。
高仙芝在副將李嗣業和一些士兵護衛下突圍逃走了,黑衣大食軍隊全力追擊,被阻擊殺死不少人,於是放棄追擊。
而後中亞落入黑衣大食版圖,開始進入伊斯蘭化時代。
安西都護府在兩年後重振實力,恢復原氣,沒等到要收復中亞,安史之亂爆發了。安史之亂平定後,大唐帝國的國力、軍力大不如前,政治日益腐敗,大唐帝國一蹶不振,收復中亞失地已不可能。
怛羅斯之戰,阿拉伯帝國停止東進,大唐帝國結束西擴,在中亞形成對峙局面。
怛羅斯之戰,使大唐帝國的隨軍工匠把造紙術傳入西方,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僅供參考。
-
3 # 我是一個存在483
唐隨隋制,實施府兵制。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建於大統年間,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但到了唐朝後期,戰事增多,服兵役時間增長,許多人不願意去當兵了,在天寶八年的時候,國家開始實施募兵制,以此來緩解國家兵源不足的問題。但募兵制缺點是造成士兵只知將帥,不知朝廷的問題,這是唐朝中後期藩鎮迅速發展起來的重要因素。
中原大統一農耕王朝與西北邊境遊牧民族的戰爭從未停止過,唐朝也不例外。唐初與東、西突厥的戰爭,吐谷渾的戰爭;唐初與高句麗的戰爭,與吐蕃爭奪西藏、青海的戰爭幾乎糾纏整個唐王朝;唐中期開始與奚契丹一直延續征戰,唐中後期唐與回紇的戰爭;唐中後期與南詔的戰爭。
唐朝中期與大食爭奪西域控制權之戰,可惜有怛羅斯之敗,此戰對唐朝、阿拉伯雙方的疆域幾乎沒有影響。但是由於國內局勢緊張,後期安史之亂爆發,無力顧及西域,大食逐步蠶食唐帝國對西亞的統治。
另外還有最神乎其神的“一人滅一國”王玄策的傳奇故事。
-
4 # 賀拔嶽
公元667年8月27日,北韓半島南部的熊津江口,和往日一般的風平浪靜。此時此刻,倭國的一千艘戰船在其統帥,阿倍比羅夫、廬原君等人的率領下,聯合陸上的百濟軍隊合軍近五萬人,氣勢洶洶的殺奔熊津江口而來。
白江口之戰參戰方與兵力:唐朝,新羅聯軍,其中唐軍七千人,戰船170餘艘,新羅軍五千人;倭軍四萬二千人,戰船八百餘隻,百濟軍五千人。
此時的大唐國勢鼎盛,北逐突厥、西平高昌,正是甲兵日精之際。反觀倭國,在天智天皇的推動下,剛開始大化改新,甲兵組織還很粗糙,不過是各地豪族糾和起來的烏合之眾。其次便是海戰中最重要的裝備~戰船。不幸的是倭軍不僅單兵素質差,戰船和唐軍相比,那種代差是不可想像的。唐軍戰艦170艘均是艨艟、樓船。船高三層,巨大無比,堪比七世紀的海上航母。艨艟則包裡牛皮,用於衝撞敵船。而倭軍雖有千隻戰船,可相比之下,卻是很寒酸。長不過20米,寬僅7上小,與唐軍鉅艦一比,簡直就是小漁船。雙方接戰後,再次體現了唐軍的船堅炮利。倭軍的漁船一隻接一隻的被唐軍包圍,擊沉,擾如一場屠殺。
倭軍主帥不講究戰術,一味命戰船拼死前進,彷彿只要勇氣可嘉,就能嚇退唐軍,上演了史上首次玉碎作戰。《新唐書》載:唐軍與倭軍接戰四戰皆克,“焚四百船,海水為丹。”《日本書記》寫到:日本水師捨身突入唐陣,唐軍從容左右還擊,縱火焚日船。須臾官軍敗績,赴水溺亡者甚眾。
倭國數萬大軍算是徹底報銷了,百濟復國的夢想也化作了一縷青煙,隨風而逝了!
白江口之戰的戰鬥過程是短暫的,卻影響了日本近千年,一千年間日本再不敢向中華叫板,歷史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國家強盛,科技發達,國防有力,才能鑄數百年和平之盾。
-
5 # 對話歷史
1、滅東突厥
自古以來,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秦漢時期的匈奴、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柔然以及南北朝後期到隋唐時期的突厥。突厥鼎盛時期,其疆域東至大興安嶺,西抵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中原王朝北方邊境,東西超過萬里,南北數千裡,極盛一時。隋朝時,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突厥。
隋唐交替之時,李淵曾一度臣服東突厥,以獲取東突厥的支援,李淵建立唐朝後,與東突厥關係緊張,東突厥多次入侵。唐太宗繼位後,東突厥一度入侵到渭河邊上,嚴重威脅唐朝的安全。兩年後,東突厥出現災害,實力受損,加上窮兵黷武,四方背叛,唐太宗看到戰機,便派出十萬大軍分六路攻打東突厥,最終於貞觀四年俘虜東突厥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北方廣大區域納入唐朝版圖。
2、滅吐谷渾吐谷(yù)渾,亦稱吐渾,是中國古代一支鮮卑人遷徙到西北地區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其在東晉南北朝時期控制青海、甘肅等地,日漸強大。公元608年,隋朝進攻吐谷渾,擊敗吐谷渾王伏允,設西海、河源等郡,但不久吐谷渾又復國,並進攻隋朝河西諸郡。隋朝滅亡後,唐朝建立,唐太宗多次派兵攻打吐谷渾,吐谷渾王伏允的兒子伏順率全國投降於唐軍,被封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渾成為唐朝屬國。
3、滅高句麗及百濟高句麗是位於中國東北及北韓半島北部的一個軍事強國,主體民族為濊貊和扶余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北韓遺民及三韓人。到了唐朝時,高句麗已經存在了六百多年,並多次與中原王朝發生戰爭,尤其頂住了隋煬帝一百多萬軍隊的進攻,對隋朝的滅亡造成一定影響。
唐太宗時期,高句麗聯合百濟入侵新羅,不但不聽從唐朝的勸解,還派人到薛延陀挑撥與唐朝的關係,於是唐太宗開始對高句麗用兵。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派十萬大軍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並親自到前線指揮,多次擊敗高句麗軍隊,攻下十餘座城池,後因天氣轉寒、糧草不濟而退兵。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牛進達等多次騷擾高句麗,使高句麗疲於奔命,實力受損。
唐太宗去世後,消滅高句麗的任務落到了唐高宗身上,而此時的高句麗也不消停,多次攻打契丹、新羅,而百濟也恃高句麗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羅,於是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命名將蘇定方帥十萬大軍,分水陸進擊百濟,併成功消滅百濟,設立五個都督府。
打掉了高句麗的軍事盟友後,唐高宗開始著手討滅高句麗。顯慶五年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率軍分道進攻高句麗,一直到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包圍平壤一個多月,後靠內應開啟城門,唐軍攻佔平壤,生擒高藏、泉男建等人,高句麗滅亡。
唐朝在高句麗設定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設定安東都護府,統治高句麗各地。
4、滅西突厥唐太宗時期,西突厥再次強盛,獨霸西域,併入侵唐朝西北邊境。唐太宗有心經略西域,派兵與西突厥展開西域的爭奪。唐高宗即位後,先後與西突厥進行了3次大戰,雖有重大戰果,但均未取得全勝。於是,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再次派遣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等討伐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大獲全勝,沙缽羅逃往石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附近),不久被捕獲,押送回朝,西突厥滅亡。唐於其地置昆陵、濛池二都護府。
回覆列表
立國打突厥,薛仁貴打拉薩,滅亡鐵勒殺十萬,滅亡百濟,高氏高勾鱺,打日本,唐玄宗打阿拉伯,在克什米爾砍修一年的藤橋阻止西藏援助,打雲南的南召國,後期東羅馬帝國派幾十次要求派十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