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鬆鬆找美食
-
2 # 退休後去旅行
關於美食的故事傳說:
八寶粥的由來
宋朝有一個將軍,在一次戰敗之後,走到一處荒廢的破廟裡,由於飢餓和疲勞暈了過去。一隻老鼠看到他,就去啃食他的耳朵。將軍被痛醒,追趕老鼠,老鼠鑽到了洞裡。
將軍不甘心,把老鼠洞挖開,看到裡面有大米、小米、等糧食。正飢餓難耐的將軍把這些糧食撿出來,用香爐做了一鍋粥,飽餐了一頓。
後來,每年的這天,他都會用8種穀物做粥以次紀念。
退休了,不再忙忙碌碌的為生活而奔波了,人生美好的生活從此開始!這時候,我們可以盡情的去做我們想做的事。
-
3 # 海饕南泉哥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來到登州(山東蓬萊)。一天,他擇吉日渡海遊覽海上仙山(現今的長山島),在海島上品嚐了長相漂亮味道鮮美的魚之後,便問隨行的文武官員,此魚何名?群臣不敢胡說,於是作揖答道:"皇上賜名才是。"太宗大喜,想到是擇吉日渡海,品嚐鮮魚又為吉日增添光彩,為此賜名"加吉魚"。(摘錄與360)
傳說這個事情,是個不太靠譜的東西。但總是讓人津津樂道。
但中國歷史上,皇權浩蕩,哪有什麼水裡遊的沒吃過的。既然皇上能吃到,產地的老百姓也肯定吃過的啦。再一口口相傳,或悽美、或唯美隨便改版。
真鯛,也叫加吉魚。味道是常見的鯛魚裡最好的,其肉質細膩跟其生活狀態有關,鯛魚要洄游遷徙,強壯的肌肉和高敏的感官系統,為了生存練就了一身本領。可不是你放下魚鉤就自動回上鉤的,釣鯛魚需要多年積累的技巧,並隨時調整,有時釣一尾過3斤的真鯛卻只用了一小段蝦尾。
這個題目又很大,我相信每樣美食,都能編輯出一段美好的故事來。
故事流傳開來,便成了傳說,推薦大家都來分享答題,美食傳說的故事才會更精彩。
-
4 # 廈門旅遊美食全攻略
流傳久遠的美食都會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或者傳說,廈門不少特色美食也在此列:
廈門特色小吃土筍凍
土筍凍的開山鼻祖是我們的民族英雄鄭成功,鄭成功計劃攻打臺灣之時,曾經有一段時間,糧草緊缺。而鄭成功治軍嚴明,堅持不接受老百姓的任何資助。駐軍當時所在地離海灘很近,將士們到海邊挖出來大量的“土筍”,而鄭成功每日僅食用以土筍煮成的湯。
憂國憂民的鄭成功為了早日拿下臺灣,經常忘記用餐,而其下將士經常要再次溫熱土筍湯。
某日,鄭成功不想讓手下將士為他溫熱,直接食用凝成凍的土筍湯,沒想到這味道比土筍湯要好,無意中鄭成功發明了安海土筍凍!安海土筍凍逐漸流傳開來,經後人不斷改進製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廣為人知的安海土筍凍!
沙茶麵
草客沙茶麵傳說
18世紀末的廈門,普陀山腳(現今的南普陀)住著一戶人家,世代捕魚為生。父親早逝,兒子和母親相依為命,小小的肩膀早早的擔起了一切。不幸,一場巨風捲走正在打漁的兒子!自此十年,杳無音訊;絕望的母親哭瞎雙眼,味蕾盡失!
幸運的兒子被一艘印尼商船救起,在船上當廚工,他發現印尼人煮肉都喜歡下一種叫沙茶的粉末。這樣煮的肉色香味俱全!他心想要是能回家,一定給母親煮這樣的肉吃!10年後,年輕人終於隨船回到了廈門,看到枯瘦蒼老的母親,兒子心如刀割;決定要好好的孝順母親! 雖然兒子精心照料,媽媽卻依然毫無味覺;一日,他買來媽媽最愛的花生。將花生研磨成粉,加入骨湯做的麵條裡,母親吃了一口竟然說:味道好淡啊!兒子欣喜若狂,去拿鹽巴;發現鹽巴用光,情急之下翻倒印尼帶回的沙茶粉,於是,用它代替鹽巴往麵條上灑了些許。不料,母親邊吃麵條邊說:這是什麼啊,太好吃了!兒子湊近這碗麵聞,果然濃香四溢。從此母親的味覺竟恢復了。 後來,為了生計;年輕人把煮好的沙茶麵挑到碼頭和漁民交換一些日用品和魚,漸漸的越來越多的船為了這碗聞名鄉里沙茶麵而停靠!時至今日,這碗為孝心而誕生的沙茶麵;已經成為廈門小吃的代名詞!更是廈門人及外來遊客追捧的廈門最具特色的風味小吃。
廈門名小吃“芋包”
“芋包”是以芋為皮包餡料的。。傳說:清朝同安有一對新婚夫妻,丈夫為了家計,遠涉重洋,到南洋謀生。夫妻離別時,相約三年後中秋節團圓。不料聚會之期未到,丈夫在外做“苦力”,積勞成疾,客死異邦,被同伴草草埋葬在檳榔樹下。妻子聞訊,悲傷憂鬱病死,孃家為她築一小墳。不久,墳前長出一株芋苗,家人把芋苗移植在同安埔尾(後來雅化為“褒美”),聯結她丈夫的葬地“檳榔”樹,與那妻子墳前的芋苗,褒美這對夫妻的忠貞,命名這芋為“檳榔芋”。檳榔芋繁衍茂盛,既有芋母,也有芋子。人們同情這對夫妻才新婚尚無後,借這檳榔芋母子,象徵這對夫妻有了後裔子孫綿綿。而檳榔芋質地,既綿綿鬆軟,又濃香可口,作為芋包的皮,是特產名點。
祖籍同安埔尾的一位在外征戰的將軍,他解甲歸田後回到故鄉,講究飲食,把檳榔芋頭去皮挖心,填入作料,放在蒸籠炊熟,趁熱蘸些調味就食。據說這是芋包的前身。
芋包的主料芋頭,《滇南本草》中認為它“治中氣不足,久服補肝腎,添精益髓”;現代《食物中藥與便方》介紹它“有益脾胃,調中氣。”如是,自古至今,芋頭是食療兼優的好食品,芋包是膾炙人口的名小吃。
-
5 # 廚不完阿堯
中國傳統美食的傳說不勝列舉,在此,我撿一個比較有趣的案例來講述,那就是叫花雞。
傳說明末清初,在那片常熟虞山的山腳下,天氣如往常一樣,Sunny和煦,微風輕柔,一切是那麼的慵懶。突然,在那茂密的灌木叢中,跳出了一個身影,沒錯,這就是該故事的主角:叫不出名的叫花子。似乎今天他人品大爆棚,手裡逮著一隻雞,春風得意地穿梭在樹蔭間,止不住的笑著哼著:“我是個叫花子,什麼也不怕,生活多自在,整天樂哈哈……唔,不對。”只見他眉頭一皺,問題來了,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這哥們卻是巧漢難為無炤之炊,他哪來的廚具和調料品嘛。
可命運註定他要成為乞丐中的霸主,他大腦飛速運轉,一道妙計油然而生。他使出了畢生的絕學――“無影千手殺”,將活雞開腸破肚,摘去內臟,招式之凌厲,甚至連手上都未沾一滴血。緊接著,大招出現了,前一秒只見他單手平託著雞身,與肩同高,下一秒離手,在雞還停滯在半空中之際,他使出了“大力金剛掌”轟在地面,隨之震起泥巴,像颳著一陣旋風,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雞帶毛裹上了泥巴,半成品就這麼完成了。接下來熟制過程,那就太簡單了,哪個在江湖浪跡的丐幫中人,不曾在寒冬生火取過暖。於是,這位叫花子擇曠地生炊,用來枯枝敗葉把雞埋上,然後運功將柴火堆引燃,慢火煨烤兩個時辰,不僅鎖住了香味,而且還防止肉汁外滲。光是想像,就不禁讓人垂涎三尺。等待星火退去,泥幹成熟,叫花子敲開了泥殼,只見雞毛隨殼而脫,香氣迎面撲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叫花子也不管是否燙手,吃相是否優雅,抱起烤雞狼吞虎嚥了起來。
正好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恰巧路過(好奇怪,主角沒有名字,這路人甲卻有名字←_←),這香味彷彿化作了一隻無形的手,把他牽了過了,死皮賴臉地和叫花子拼了個桌。吃罷,覺得味道獨特,回家命其家人DIY做了一個,味道更是鮮美無比。
後來,這種烹飪方法在民間流傳了開來了,成了網紅爆款“叫花雞”。各派大廚爭先對其在出改良,添加了更豐富的食材和調味,精益求精後的“叫花雞”甚至傳到了宮廷,由皇上賞賜了一個更高貴的名字――“富貴雞”。在大家觥籌交錯,大快朵頤的時候,誰又想起那個浪跡天涯的身影,正在哼著歡快的小曲“我是個叫花子,什麼也不怕,生活多自在,整天樂哈哈……”
以上是我本人對“叫花雞”的傳說做了武俠化的處理,希望大家讀著比較有畫面感。如果你還是沒有畫面感怎麼辦?那推薦你看漫畫《中華一番》第11話,對“叫花雞”的傳說也有描繪。如下圖:
回覆列表
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是雲南滇南地區特有的漢族小吃,屬滇菜系,至今已有著百年多的歷史。過橋米線由三部分組成,既湯、肉片和米線以及各種佐料。
傳說有一秀才在南湖的湖心小島唸書,秀才妻每日都要透過石砌的小橋給夫送飯。一日,妻子念丈夫讀書辛苦,燉了一隻又肥又壯的母雞,裝入罐中,正準備送飯給丈夫,由於有要事未能按時送去。當她辦完事後,發現湯罐還是熱乎乎的,原來是厚厚的一層黃油覆蓋湯麵,起到了隔熱作用。於是便穿小道,走石橋,送到丈夫身邊,將米線往熱雞湯裡浸泡後,隨即撈出放入碗裡,秀才吃了十分滿意。此事被傳為美談,人們為了讚譽這位賢能的妻子,便將這種食品取名“過橋米線”。
中國美食典故還有很多很多,如宮保雞丁、佛跳牆、八寶飯等等,每一道菜的背後幾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我們在吃的時候,不僅要享用美食,更可以瞭解飲食背後的文化故事和韻致。美食與故事皆不辜負,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