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國釣魚

    謝友邀

    拜讀了已有答案,發現各位專家對評書還是很有研究的

    那麼,真實的鐵浮屠和柺子馬到底是什麼呢?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四十四》金國圖經

    金軍作戰,以步兵方隊為主陣,以精銳騎兵為兩翼,作戰過程中很自然就會對敵方形成包抄

    ~《會編.卷二百二》.汪若海(答刂)子

    汪若海為順昌通判,大戰在即,攜家人和部分民眾撤離,得知劉錡順昌大捷後奉命以部分兵力留駐,部分退兵,感覺萬分惋惜,寫了這份東西

    作為順昌通判,對順昌戰事有很多渠道可以瞭解,汪若海對戰況的描述應該是非常準確的,所以

    1.鐵浮屠是重灌步兵,每三人為一個戰鬥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用皮索連線,以示守望相助,要死死一塊

    2.鐵浮屠進攻戰術就是簡單的豬突,仗著甲厚一股腦往前走,後面還跟著一幫搬拒馬的友軍,每前進一步,拒馬也跟著前進一步。拒馬這玩意連馬都跳不過去,身穿沉重盔甲的鐵浮屠想後退都沒有機會

    3.柺子馬是女真輕騎兵,弓不能遠射,主要憑藉機動性、衝擊力和堅韌持久的耐力對敵方造成打擊

    騎兵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和衝擊力,如果鐵浮屠是重騎兵就會產生這樣幾個弊端

    1.戰馬的速度不會完全相同,對後排的騎兵來說,前排的皮索就是移動的絆馬繩,誰也不敢全力衝刺

    2.連在一起的騎兵自然失去了機動性

    3.馬不能躍上城牆

    岳珂是名將之後,但他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文人,不知兵事,他能將事件的脈絡寫得很清楚,細節上極可能混淆

    有關鐵浮屠和柺子馬的記載集中在紹興十年,岳珂走訪老兵、查閱資料時對這兩個兵種沒有完全弄明白,所以就混在一起了~《宋史.岳飛傳》

    郾城之戰事件完全真實,有關金軍的描寫細節上就出現了失誤,來看當事人到底是怎麼說的

    ~《岳飛郾城捷奏》

    1.金軍從來沒有隻用騎兵發動一場攻城戰,按金兵步騎比例3:7算,進攻郾城的金軍應該另有步兵35000人,實際總兵力應該在五萬左右

    2.蓋天大王名完顏宗賢,長期擔任金國後方留守,此次參加郾城作戰證明兀朮已經得到增援。與“謀知飛孤軍無援,於是並兵以御飛”相吻合

    3.引文中劃紅線部分是岳家軍騎兵戰鬥,綠線部分是步兵戰鬥狀況描述,這一點毫無疑義。問題是與岳家軍步兵的戰鬥是金軍騎兵嗎?

    麻扎刀、提刀、大斧這類砍砸短兵器想夠到騎兵很難,對付的應該是有重盔甲的步兵。再聯絡到這是一場攻城戰,應該是兀朮見雙方騎兵交戰己方略處下風,便將本來用於攻城作戰“其進如牆”的重步兵方隊派上去,以期在野戰中切割宋軍騎兵。這時,岳飛派出了特種步兵與之交戰

    可見岳飛早就訓練了一支專業整治鐵浮屠的剋星部隊

    4.從古至今都是“射人先射馬”,騎兵往來衝突中馬一倒下,基本上騎手就會變成肉泥,所以,馬是被重點招呼的物件,戰場中失去騎手的戰馬有的會奔散,也有的會隨著熟悉的馬隊奔跑

    這場交戰,岳家軍奪到戰馬二百匹,可見給金軍造成的殺傷是巨大的,“殺死賊兵滿野,不計其數”

    可惜因為戰鬥結束時已經天黑,這份奏摺中沒有具體統計數字,但從趙構的欣喜程度可見一斑

    隨後,七月十四日,岳家軍在穎昌再次戰勝金軍主力~《王貴穎昌捷奏》

    此戰之後,金國重金打造的鐵浮屠消失了,柺子馬的說法也不見於記載,因為

    1.被找到罩門的鐵浮屠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2.失去了鐵浮屠的配合,柺子馬與普通騎兵已經沒有了區別

  • 2 # 火器工坊

    所謂“鐵浮屠”,即是金國的具裝騎兵;所謂具裝騎兵,就是除了騎兵身披重甲外,馬匹也要覆蓋甲片,具裝騎兵分為全具裝和半居裝,像西夏的鐵鷂子,在前期就是全具裝,後來戰爭頻率下降,也就改成了半具裝。而金軍的“鐵浮屠”一直都是全具裝。鐵浮屠士兵,周身披被著重型札甲,皆由鋼製,頭盔頭札片護頸,僅留一個長方形的縫隙為士兵提供視野。鐵浮屠所選戰士往往身強力壯、人高馬大,因為鐵浮屠不僅僅會被當做重騎使用,在一些不利於騎兵奔襲的地形,鐵浮屠就會化身成宋軍中身披步人甲一樣的重步兵,這點在吳階和金兀朮在川陝的戰鬥中有所表現。鐵浮屠所用的騎槍也是3.5米左右的長槊,短兵器用的是骨朵、瓜錘、釘錘一類打擊性鈍器。鐵浮屠所用的軍馬也比一般的馬匹高大,耐力持久。人高馬大,這也是這隻軍隊會被成為“浮屠”的原因。

    而“柺子馬”並不是像文學家、評書家說的那樣三馬以鐵索相連,事實證明這種戰法是不切實際的,據考證,這應該是對金軍騎兵衝鋒時隊伍整齊、行行齊頭並進的誇大之說。的確,在某種程度上,“鐵浮屠”和“柺子馬”在作戰時講究整齊劃一,這與近代的騎兵戰術類似,要比當時歐洲騎兵講究個人武勇要強得多。柺子馬裝備比鐵浮屠輕不少,因為柺子馬的戰術主要是兩翼包抄,這就需要高強的機動性。但這不是說柺子馬就是輕騎兵,事實上女真騎兵不重騎射,而更善衝鋒硬戰,這是和遼國騎兵所區別開來的。因此“柺子馬”多是中型騎兵,及騎兵身披鐵札甲,但是馬匹不被甲。“柺子馬”裝備有騎槍、馬刀和釘錘,對於弓箭的使用,女真騎兵並不用帕提亞戰術,而是在交兵之前騎射一波,打亂敵人的陣腳,然後在來回衝鋒數十次,直到全滅敵人。

  • 3 # 歷史哨聲

    首先明確:不管是鐵浮屠,還是柺子馬,都不是金軍的軍隊的稱呼。這個稱呼,更多的是來自宋人對金國騎兵的稱呼。

    早期金國軍隊只有猛安謀剋制。所謂猛安,即千夫長,所謂謀克,即百夫長。猛安、謀克應該是女真語的譯音。

    《金史》中並無鐵浮屠、柺子馬等的記錄。金朝軍隊大致有以下型別:

    一、正規軍:護駕軍、從駕軍、侍衛親軍(即合紥謀克或合紥猛安,基本上南宋軍碰到的鐵浮屠就是他們)、武衛軍、威捷軍、殿前都點檢司;鎮防軍(是從各軍中抽調輪流戍守邊防組成的)。

    二、非正規軍:射糧軍(其實就是遼朝的打草谷家丁,專門在戰爭時為正規軍搜刮敵方土地上的糧草物資作為軍餉。金朝和南宋邊境的射糧軍,被稱呼為邊鋪軍)、牢城軍(其實就是用罪犯作為勞役所組成的軍隊,專門打雜的)、土兵(專門負責地方治安的,屬於巡檢司)、弓手(和宋朝的設定一樣,就是地方治安部隊。)、弓箭手(專門設定在西夏 和蒙古一帶的地方治安部隊)、保甲(學習宋朝的保甲制度)、河防兵等。

    金朝猛安謀剋制的編制

    猛安謀剋制是六級編制,以5、10、50、100、1000、10000為作戰單元,其相應的統兵長官為:五夫長、十夫長、五十夫長(蒲輦勃極烈)、百夫長(謀克勃極烈)、千夫長(猛安勃極烈)、萬夫長(忒母勃極烈)六級。

    猛安謀克的行軍之法,在《三朝北盟會編 卷三有記錄》:

    其用兵,則以戈為前行,人號曰硬軍。人馬皆全甲,刀棓自副,弓矢在後,設而不發。非五十步不射。弓力不過七鬥,箭鏃至六七寸,形如鑿,入輙不可出。人攜不滿百。隊伍之法,什、伍、百皆有長。伍長擊柝,什長執旗,伯長挾鼓,千長則旗幟金鼓悉備。伍長戰死,四人皆斬;什長戰死,伍長皆斬;百長戰死,什長皆斬。負鬥戰之屍以歸者,則得其家貲之半。凡為將,皆自執旗,人視其所向而趨。自主帥至步卒,皆自控馭無從者。國有大事,適野環坐畫灰而議。自卑者始議,畢即漫滅之。人不聞聲,其宻如此。將行軍,大㑹而飲,使人獻策,主帥聽而擇焉。其合者即為特將,任其事。師還又大㑹,問有功高下賞之,以金帛若干舉以示眾,或以為薄復增之。初起之時,率皆騎兵,旗幟之外,各有字記小大牌子繫馬上為號,每五十人分為一隊,前二十人全裝重甲持棍槍、後三十人輕甲操弓矢。每遇敵必有一二人躍馬而出先,觀陣之虛實,或向其左右前後結隊而馳撃之。百步之內弓矢齊發,中者常多。勝則整隊而緩追,其分合出入應變,若神人自為戰,戰則必勝。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鐵浮屠和柺子馬的蹤跡:

    關於鐵浮屠的描述:

    “則以戈為前行,人號曰硬軍。人馬皆全甲,刀棓自副”、“每五十人分為一隊,前二十人全裝重甲持棍槍”

    硬軍就是鐵浮屠。

    關於柺子馬的描述:

    “弓矢在後,設而不發。非五十步不射。弓力不過七鬥,箭鏃至六七寸,形如鑿,入輙不可出。”“後三十人輕甲操弓矢”“每遇敵必有一二人躍馬而出先,觀陣之虛實,或向其左右前後結隊而馳撃之。”

    柺子馬有輕甲弓箭騎兵和陣前誘敵的兩大作用。

    至此,鐵浮屠和柺子馬的用途非常明顯:鐵浮屠就是人馬全甲的重騎兵,專門用於作為主力衝殺;柺子馬是輕甲弓箭騎兵,負責射擊誘敵和射殺敵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去哪個城市旅遊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