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每天冷歷史

    你好,真正的三國曆史有騎兵,而且很強大。

    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劉備手下五虎將之一的常山趙子龍,他就是騎兵出身。在看《新三國》時,趙雲單騎長坂坡救阿斗那一段真的是精彩。

    趙雲跟隨劉備之前在公孫瓚手下。我們大家趙雲的映像是白馬加長槍。那時候公孫瓚手下有一支優秀的騎兵部隊,就是著名的“白馬義從”。

    《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日益壯大成為有規模的輕騎部隊,一時威懾塞外。而部隊為表達忠心,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因而得名——白馬義從。

    “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

    但是這支輕騎部隊卻成了一個一顆流星,經歷了短暫的輝煌,迎來了消亡。

    在界橋之戰中,因為公孫瓚的大意,輕敵,他的白馬義從全軍覆沒,這也是很經典的以少勝多,以步兵、騎兵戰勝騎兵的戰役,

  • 2 # 三觀重新整理事務所

    提出這個問題,應該是基於馬鐙沒有發明的歷史。三國時,確實沒有馬鐙,馬鐙是在公元4世紀發明的。但三國曆史上是有騎兵,而且是衝擊力強、破壞力大,可以直接衝擊列陣步兵的槍騎兵。這主要是因為,西漢末東漢出,騎兵歷史上一個階段性的重要發明——高橋馬鞍發明了。

    東漢以前的騎兵(包括傳說中很厲害的西漢騎兵),大多以“騎射”為主,面對步兵時,要迂迴到側翼進行攻擊,沒有能力正面衝擊陣型整齊的步兵,所以騎兵多配合步兵作戰,迂迴,包抄,但無法單獨成為戰場上的主力。

    西漢末東漢初,騎兵歷史上一個階段性的重要裝備高橋馬鞍出現了。高橋馬鞍簡單理解,就是中間低前後高的馬鞍。這種馬鞍是不舒服的,馬在奔跑過程中,前、後橋會撞擊騎士的腰背和腹部,長時間騎馬會很累。但這種馬鞍因為對騎兵的腰、背有較強的支撐,透過力量傳導,能讓腰腹、雙臂的力量更加強大,藉助馬匹的速度,騎兵可以使用長矛,用突刺的方式,對正面敵人予以毀滅性打擊。

    也正是這時,最利於正面衝擊的長矛脫穎而出,取代大戟成為騎兵的主要兵器,衝擊型槍騎兵可以成為戰場上的主力,單獨作戰(當然還做不到平推步兵,那得馬鐙發明後)。

    正是槍騎兵的橫空出世,東漢戰場上的烏桓騎兵才稱為“突騎”,併成為東漢的皇家衛戍部隊之一。

    (東漢騎兵,標配長矛和環首刀)

    但三國時的騎兵,是有侷限性的。因為沒有馬鐙,騎兵戰術主要是衝擊正面敵人,以突刺為主要格鬥技巧,一些有馬鐙才能使用的高階馬上技巧,比如傾斜身體的技術,單腳離開馬鐙的技術,都還使用不了。

    所以,三國中趙雲、馬超之類,使用長槍為武器,是可信的。呂布的畫戟,已經處於淘汰邊緣;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肯定是虛構的。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不要說三國,就連西漢漢武帝時期,就有騎兵了,漢武帝對匈奴的大戰,沒有強大的騎兵,如何擊敗匈奴?怎麼會在其後數百年的三國時期沒有騎兵呢?

    結論是:三國時期有騎兵。

    《史記 衛將軍驃騎列傳》:右將軍建、前將軍信並軍三千餘騎,獨逢單于兵,與戰一日餘,漢兵且盡。

    這是史記中的一段記載,是說右將軍建、前將軍信合軍共三千騎兵,遇到匈奴單于,激戰一天,漢兵將要被圍遷。這已是漢武帝對匈奴作戰報初期了,漢武帝在國力恢復後,開始大規模對匈奴開戰,而對匈奴作戰必須要用騎兵。

    《史記 衛將軍驃騎列傳》:冠軍侯去病既侯三歲,元狩二年春,以冠軍侯去病為驃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有功。

    等到霍去病出擊時,就已是率領萬餘騎兵,怎麼會沒有騎兵呢?

    但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民族最早大規模使用騎兵的人,還是項羽,項羽生活在秦末,在彭城之戰中,項羽率領三萬精騎繞過劉邦防守嚴密的彭城北,一直繞到彭城西邊,3萬騎兵快速突擊劉邦的防線,一舉擊潰劉邦56萬諸侯聯軍。

    也就是這一戰,讓劉邦看到騎兵歷害,並組建了自已的騎兵部隊,以原來秦朝騎兵為骨幹,以灌嬰為騎兵主帥,這支騎兵部隊成為對抗項羽的主力部隊。

    也許有些人要拿馬鞍和馬鐙說事了,說沒有馬鞍和馬鐙就不算騎兵,這是錯誤的看法,馬鞍和馬鐙是提高騎兵的作戰能力,並不是否定騎兵的依據,騎兵在最早出現時,可以理解為騎馬的步兵,但在之後的發展中,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軍種。

    古代的騎兵相當於現在的快速反應部隊,騎兵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速度快,衝擊力強,作為了一種戰略兵種, 有著步兵無法可比的速度優勢,在西漢時期,就連以騎兵為根本優勢的匈奴不也是被西漢騎兵擊潰的嗎?

    在三國時期,騎兵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三國中關於騎兵的記錄比比皆是。

    《三國志武帝紀》: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

    呂布與曹操在爭奪兗州時,呂布就率先使用騎兵衝擊曹操的青州兵。

    《三國志武帝紀》:乃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

    官渡大戰期間的延津之戰,曹操率少量騎兵遭遇袁紹騎兵將領文丑與劉備率領的五六千騎兵,曹操下令騎兵解鞍放馬,以輜重引誘袁紹軍。這裡提到了解鞍放馬,鞍就是馬鞍了,說明在三國時期就已經有馬鞍了。

    《三國志先主傳》: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

    這可能三國時期騎兵快速突擊最經典的戰役了,曹操徵荊州,劉備南逃,曹操擔心劉備取了江陵城的物資,於是率領五千精銳騎兵追擊,一天一夜追趕了三百多里路,在當陽長坂追上劉備,於是有了長坂之戰,大敗劉備。

    而追擊劉備的這支軍隊就是三國時期鼎鼎有名的騎兵部隊--虎豹騎,這是曹操手下所有部隊中最精銳的部隊,士兵從其它部隊中挑選最精銳的組建,基本上是百裡挑一,而虎豹騎是騎兵部隊,要求每個士兵都要熟練騎射,騎兵部隊在當時屬於非常昂貴的部隊,其裝備消耗要比普通部隊多三倍。

    虎豹騎參與曹操的很多戰役,並立下赫赫戰功,參與了南皮之戰斬袁譚,白狼山之戰斬烏桓單于蹋頓,還有上面講的長坂之戰大敗劉備,及後面的漢中之戰擊敗張飛與馬超。

    由於騎兵裝備昂貴,消耗巨大, 因此有實力的諸侯才有能力組建大規模騎兵部隊,但小規模的騎兵部隊隨處可見。三國中除了曹操的虎豹騎是專業騎兵外,還有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也是,白馬義從是公孫瓚組建的騎兵,以清一色的白馬為戰騎,選取三千精銳士卒組建,公孫瓚組建的白馬義從除了是騎兵還要非常效忠公孫瓚,讓公孫瓚在常年對遊牧民族的作戰中保持優勢,也是白馬義從的功勞之一。

    所以三國時期有騎兵,不僅有,而且還很普遍。

  • 4 # 火器工坊

    當然有,而且三國時期還有很多非常高水平的騎兵。

    中國使用騎兵作戰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了,從春秋時代,便已經有了騎兵的使用。只不過早期的中國騎兵因為馬具的限制,所以騎兵的戰鬥力比較捉急。一直到西漢武帝時期,中國引進了低橋馬鞍和西域良種馬,而且隨著中國冶鐵鍊鋼技術的突飛猛進,西漢的騎兵也變成了世界級的精銳騎兵。

    到了東漢末年,來自帕提亞帝國的高橋馬鞍進入了中國,隨著騎兵前後運動的更加穩固,中國開始加重了騎兵的甲冑,具裝騎兵的時代開始了,而這個時代的開始恰好就是三國時代。

    三國時代有很多有名的騎兵作戰記錄,比如說曹操攻打荊州追擊劉備時,就用的自己麾下最精銳的虎豹騎在長坂坡大破劉備。

    在逍遙津張遼大破孫權的800人馬,也都是騎兵部隊。曹操大破烏丸時,也是騎兵之間的對決為主。

    早期的董卓軍,也是以西涼騎兵著稱。

    在三國時代的騎兵,已經有了專門的騎兵武器,比如騎槍,這東西到了東晉就發展成了馬槊。此外還有特別適合騎兵作戰的環首刀和漢卜形戟。

  • 5 # 蘋果歷史

    不僅有而且有名,是決定勢力強弱、戰爭勝負的關鍵,不說演義我只說歷史上有真實記載的:

    1、涼州鐵騎。董卓憑著這支部隊擅自廢立皇帝,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馬超率領這支部隊橫行關中,打得曹操長嘆不已~馬兒不死,吾無葬地。

    2、虎豹騎。曹操最精銳部隊,5000虎豹騎一日夜奔襲300裡,長坂坡一戰擊潰劉備,打得劉備只帶著幾十個人逃跑。潼關大戰擊敗馬超率領的涼州鐵騎。

    3、白馬義從。公孫瓚的王牌,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這支部隊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一戰擊潰。傳說中趙雲就是出身白馬義從。

    4、白狼山之戰。三國時期唯一一場史載大規模騎兵戰役。張遼指揮虎豹騎對決烏桓騎兵,陣斬蹋頓,俘二十餘萬人,一戰成名。曹操選取烏桓精銳征討四方,號稱天下名騎。

    以上都是見諸史籍的明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反覆感冒,是不是鼻竇炎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