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逸109901336

    李白晚年很淒涼,安史之亂他加入永王的隊伍,但隨後被朝廷定為叛軍,他也被捕入獄。特赦後,先去江陵,後到揚州,體弱多病,無依無靠,幾乎無力寫詩。全靠老友接濟,生活困苦。唯一的兒子不知去向,女兒卻很有志氣,拒不接受縣衙的安撫。李白最後死在了楊州。沒見過關於他懂突厥文的記載!他入翰林主要是為玄宗吟詩作賦!

  • 2 # 歷史兵說

    性格有時決定你的生活!

    李白的鐵哥們兒杜甫,就曾經對李白有過這樣一句評價,說他“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這也恰與史料記載的李白的個性相互吻合,也為李白失落的晚年埋下了不幸。

    綜合各方面史料判斷,李白的父親很可能是出生在西域的胡商,名字叫李客,血統上應該是漢人,後來,回到內地後,安家在今天的四川綿陽。由此看來,李白非常有可能懂得西域文字和西域的風土人情。

    自李白離開長安之後,就一直過著四處漂泊漫遊的生活:北邊去過河北、山西;西邊到過陝西、河南;南邊遊過安徽。從他晚年的一些作品中,我們可以讀到一種:滿腹牢騷,縱酒浪遊,流於頹廢的生活態度;並且晚年作品都帶有哀怨懷舊之情和孤憤激昂之慨。他年過六十歲以後,就一直為老病所困;可以說,到了衰暮之年,骨肉離散,晚景孤獨,興致漸衰。其中,從李白晚年的一首詩中,也可以看出這個問題:“兄九江兮弟三峽,悲羽化之難齊;穆陵關北愁愛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對於李白的死,有很多浪漫的說法,不過,並不可信。根據正史《舊唐書》記載,說,李白是因為飲酒過度,最後醉死於宣城。至於後世有人說他是因“醉酒在河裡撈月亮”玩死的,我估計,更多的還是賦予了詩人浪漫色彩,正史沒說,其餘,都是亂猜而已。

    注:參考文獻,《唐書》、《李序》、《範碑》、《年譜》

  • 3 # 翼飛隨筆

    一、前言

    李白性格灑脫不羈,為人豪爽,雖在官場上不甚順意,然其詩名滿天下,追慕者眾矣。當時的那些王公貴胄、騷客文人無不以能與其交厚而引以為榮,必竟"謫仙人″只此一枚,其風度、才華足可傾倒世人!

    二、李白的晚年生活真的很艱難嗎?

    李白晚年因參與"永王之亂″獲刑入獄,特赦後,心灰意冷的李白對政治前途已無奢望,遂滿懷愁悵的離開長安,尋道訪友寄情山水去了。

    這個時期的李白因年輕時長期酗酒,兼其好求仙,曾服食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道家丹藥(含汞等對身體不利的成份)身體已大不如前了,常伴有病痛滋擾;而且李白晚年因無公職加身(那怕是閒職)經濟上沒有什麼進項,之前朝庭所賜金銀也被其"揮霍"幾盡,所以晚年的李白可以說生活比較拮据。

    不過李白必竟是李白,走到那裡都有大批的粉絲和朋友相厚,吃肉喝酒那是一丁點問題都沒有的。臨了,"懂事"的朋友少不得酬金贈銀話別餞行,不至於像杜少陵那般潦倒狼狽,一代詩仙晚境如此亦是讓人喟嘆扼腕!

    三、李白真的懂西域文嗎?

    正史沒有關於李白懂西域文的記載,不過我覺得李白應該是懂得西域文的,有可能還會日語及其它文字。

    李白出生在西域重鎮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五歲隨父母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一般情況下五歲的孩子是可以流利運用當地語言了,何況李白是那樣的聰明。我想在李白是否會說西域話這個問題上,只要相關李白出生地方面的文獻記載沒有批漏,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民間傳聞李白曾在朝堂上以渤海國文字回覆渤海國特使帶來的挑釁性國書,文不加點一揮而就,渤海國特使本是來找刺的,看完李白當庭手書後驚懼不己,自思大唐有如此人物安敢犯焉!

    李白還有一個日本朋友叫『晁衡』(阿倍仲呂),是日本派到大唐的『遣唐使』,其人博學多才,精通漢語,李白與之交往甚厚,倆人經常湊在一塊喝酒聊天。李白教晁衡寫詩,晁衡教李白說日本話,時間久了倆人竟可以用日語流利的交談,如果這個傳聞是真的,李白也懂日語。民間還有傳聞說李白會七、八種文字呢,以李白之智慧和好奇心完全也是有可能的,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上能熟練掌握數門語種的英才不也有不少嘛!

    另外,彼時之大唐正處於封建歷史上最鼎盛時期,可謂萬國來朝。各國商隊、使團絡繹不絕地來到世界的心臟——長安,長期客居者竟達十數萬人。大批的異域來客帶來了不同文明間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深入交流,語言作為交流的載體當然是重中之重。在那個時期應該特別需求大批次的"翻譯″人才了,李白作為好奇心重,喜好社交的著務人士,多瞭解甚或掌握一兩門外邦語言亦應情理中事了!

    四、題後話

    一千多年過去了,塵歸了塵,土歸了土,唯詩篇永存。歷史留給我們的那丁點印記還不足以還原李白晚年生活的全貌,很多疑問依舊會如鴻爪雪泥般撲朔迷離。李白晚年的真實生活場境到底如何呢?沒人能夠完全說的清楚,就讓我們站在歷史的緯度上用心去感受先賢們的呼吸和脈動吧!

    偉哉李白,壯哉李白!

  • 4 # 宏燈詩話

    淺談李白

    大詩人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代表作也頗多,《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這些多收入我們小學、中學的課本中。

    我們現在來了解一下這個牛逼詩人生平。李白出生於武則天執政後期的公元701年。據《新唐書》記載,李白是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可見,家庭出身背景就相當顯赫了。在他五歲的時候,隨父親遷居到了蜀郡綿州青蓮鄉(現在的四川綿陽江油),後來他稱自己青蓮居士。這一年發生一件天大的事,張諫之等人發動政變,迫使武則天讓位,中宗李顯復辟。這一年,八十二歲的武則天去世。

    李白自小聰慧,十五歲時,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當地的社會名流的賞識和推崇。二十五歲,他第一次離開蜀地,那一年他去了江陵。後來幾年,他作詩慢慢增多。在二十八歲時,寫了一首赫赫有名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三十歲那一年,他到了都城長安,住在終南山。開始大面積的外交,認識權貴。比如,賀知章、崔宗之、玉真公主等人。在三十九歲時,遇到王昌齡,相談甚歡。

    正因為十幾年的人脈積累(重點是認識了衛尉張卿,並結識了玉真公主),在四十二歲時,他應詔入京,被召見於金鑾殿,命供翰林,開始當官了,有了自己的仕途。第二年,玄宗舉辦盛宴,李白醉著被召見,令高力士為其脫靴。這個段子讓李白狂妄了兩年。正因為過於高調,李白被高力士等人視為眼中釘。在他四十四歲的時候,被皇帝命領還山,打發走了。之後,李白與杜甫、高適同遊於梁宋,過了一段悠哉時光。

    五十五歲那年,安祿山反叛。第二年,受永王李璘三次之邀,李白加入永王軍,後寫了許多關於永王的詩。然而,第三年永王兵敗,李白因此被牽連,被流放夜郎。五十九歲的時候,李白碰上好運氣。正在流放途中,上一年十月朝中冊立了太子,大赦天下。這年二月,李白被赦免,寫下了“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來慶祝。之後,李白累了,遠離官場,開始遊山玩水。然而,在六十一歲時染上“腐脅疾”。六十二歲時,病情加重,十一月因病去世(民間有關於他之死因有多種說法),做《臨終歌》一首。

    縱觀李白的一生,其實是多變的一生(晚景過得並不好,流放之後一直過得相對淒涼,與人生高峰期有較大落差)。他生活在國家政治環境並不十分穩定的時期,藉著自己的才華,有些清高,有些叛逆。同時,他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鄉中去尋求,並表達了人生如夢、及時行樂、逃避現實等道家思想,這是正直孤傲的文人的另一顯著特徵,也是通病。

    至於他懂不懂西域文,其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其父親在西域時經商時,與西域商人有些來往,所以他自小也懂一些吐蕃文。因此,有記載其為玄宗起草了《答蕃書》,平息了吐蕃國的麻煩。他懂西域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 5 # 費玉山

    千金散去不復還,

    老友解囊共一餐。

    縱有詩文萬人賞,

    無人付給稿費錢!

  • 6 # 夜光珠2

    李白晚年生活是否很艱難,以及是否懂西城文化?

    筆者去年國慶期間,去了當塗李太白墓遊玩了一次,今年春天又去了一趟。在太白墓前鞠了三躬,算是對詩仙的膜拜吧!墓邊擺放了許多空酒瓶,顯然有不少人帶酒來祭拜的。

    從文字介紹中,說李白是病故的。並非在江邊撈月溺水而死。採石磯裡李白墓講是衣冠冢,純屬是後人的美好傳說而已。真正的墓地就是在太白鎮青山腳下。

    李白為什麼晚年客居當塗。應該與他的族叔李陽冰有關,因為李陽冰當時在當塗當縣令,李白晚年由於體弱多病,又沒有生活來源,故只能投靠李陽冰來尋生活。從講解員解說中,李白晚年生活還說得過去,他這麼偉大的詩人再怎麼也不會讓他苦著餓著。雖然不能天天大魚大肉,但是小酒小菜還是應該有的。至於是否懂得西域文我不清楚,不好亂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昊然新電影《雙生》一個人扮演兩個角色,少了王寶強還會票房口碑雙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