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
-
2 # 漢宣清乾麗水
我認為董卓是為了加強對漢獻帝和文武百官的控制,這樣的事在明朝就出現過,如朱棣打敗建文帝以後,鑑於南京的反抗勢力太過強大,所以決定遷都北京,董卓表面上沒有稱帝,但皇帝已成傀儡,他恐怕百官聯合關東反抗勢力反撲勤王,遷都確能有效阻止這種傾向,把百官治的服服帖帖,不給他們反自己的機會,一段時間內也達到了目的。
-
3 # Su57
首先,董卓沒有打敗關東軍,他只是挫敗了諸侯的先鋒孫堅部隊。而且孫堅敗退的主要原因是袁術聽信讒言,不發糧草。這時,諸侯聯盟和董卓處在相持階段,諸侯聯盟並沒有四散而去。只是因為諸侯都打著自己的算盤,沒有繼續進兵攻擊。董卓仍處在戰敗身死的危險之中,根本談不上董卓打敗關東軍。
我認為董卓遷都西安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董卓在洛陽兵力不足。董卓進京的時候,為了抓住時機,只挑選了幾千精銳,星夜趕往洛陽。佔據洛陽之後,董卓命部隊每天夜裡偷偷出城,次日早上大搖大擺進城,這樣好幾次之後,成功的忽悠了百官和百姓,讓他們認為董卓提重兵進了洛陽。這種忽悠有利於董卓控制朝廷的局勢。
但是,諸侯聯盟攻打董卓的時候,要在戰場上定勝負,這種忽悠就靠不住了。如果諸侯繼續進行更猛烈的攻擊,董卓兵力不足,很可能被擒身死。這時候董卓自然想起自己的重兵都在西涼,遷都長安,才是回自己的勢力範圍。
2遷都長安可以佔據戰國時秦國的地利,只要守住函谷關,就可以把諸侯擋在關外,更何況在長安董卓有西涼重兵可以隨時呼叫。相比之下,董卓在洛陽不僅兵力上處於劣勢,在地理上也容易被人抄後路,陷入包圍。
3董卓在洛陽是客軍,他清楚自己深深得罪百官和百姓。即使董卓敢在洛陽和諸侯死戰,他也知道有不少人願意和諸侯裡應外合,讓自己最終戰敗。遷都長安,董卓能迅速切斷朝中百官和關東諸侯的聯絡。而且,到了自己的勢力範圍,董卓的心腹眾多,不用再擔心百官在內部作亂,從此歌舞昇平。
綜上,遷都長安,對於董卓來說,不論是從軍事上、政治上、還是地理上都是上上之選。所以董卓要遷都長安,迴避諸侯的鋒芒。
-
4 # 王老先僧
首先,那美名其曰聯盟伐董的關東軍,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團結一致齊力伐董。聯盟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起義佔地盤的幌子,造反稱王最重要的就是師出有名,否則,老百姓和軍隊哪個會站你立場?十幾路的討董聯盟成立後,那幫袁紹袁術之類的權貴一個個伸長脖子強佔地盤,哪有閒心管董卓是善是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關東軍中真正願意站出來和董卓過招的只有兩人——曹操、孫堅。但無奈兩人勢單力薄,均被曹操部下徐榮擊退。值得提及的是,曹操僅靠自己那一小股勢力,硬生生在滎陽和徐榮死扛了一天。曹操的強悍讓徐榮誤以為關東軍都是如此能打善戰,所以之後曹操兵敗,徐榮並沒有舉兵追擊。
以上的事實證明,董卓只是打敗了關東軍的小股部隊,當時曹操和孫堅的角色,都是依靠袁術袁紹這種大地主活著的。董卓畢竟軍閥出身,他非常清楚如果關東軍齊心協力大軍壓境,自己一定會處於被動,戰敗也不是不可能。洛陽雖是首都,錢多糧盛,但自己是個外來戶,萬一打起仗來,手下收編的軍隊不受控制譁變,自己長十八個腦袋都不夠人家關東軍砍得。所以便動了遷都的念頭。
董卓遷都有三個好處:一、洛陽距離長安山高路遠,中間有函谷關把手,易守難攻。關東軍短時間內打不過去,留給自己足夠的準備時間。
二、西涼是董卓的老巢,地理位置緊靠長安。董卓遷都長安就是回自己主場,他手下的西涼軍,吃在這兒、長在這兒,一草一木、一關一隘,通通了然於心。即便關東軍打過來,主場作戰,董卓的作戰信心不可謂不足。
三、甩掉自己在洛陽名不正言不順的帽子,回長安就是回老家,回老家自己想幹什麼幹什麼,權利會相較洛陽時更大,更可以胡作非為。
老虎歸山,遷都長安是董卓應付當下形勢非常有力的舉措,但老百姓就可憐了。
-
5 # 蜀山筆俠
董卓打敗關東軍了嗎?呵呵!
董卓這一招是很高明的,他如果留在洛陽,就是眾矢之的,關東軍饒不了他。
遷都後,董卓就回到了自己的老巢——關中,這就安全多了。最重要的是:沒有目標的關東軍一下子就亂了起來,互相兼併,大打出手。曹操就是從這堆人裡面爬出來的。
事實證明:董卓是對的,如果不是呂布反水,漢末還真難說...
-
6 # 夜月下鳴蟬
首先要說明下的是,董卓並沒有打敗關東聯軍,那時的關東聯軍是以袁紹為首勢力在函谷關以東的諸侯聯軍,但是在與董卓相抗衡的諸侯之中,只有孫堅和曹操出兵與董卓軍打過,但是敗了,其餘都觀望沒有出戰,包括實力最強的的袁紹。所以說,董卓並沒有打敗關東聯軍,只是打敗了先鋒部隊,於是諸侯就被嚇住了。當然,更多是諸侯內鬥,不想損傷自己的實力。
再看董卓,為什麼要遷都到長安,究其原因,我覺得和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到南京的道理是一樣的。
兩個方面,一是洛陽不是董卓的基本盤,董卓的勢力不在洛陽,在洛陽董卓肯定幹不過關東諸侯。因為董卓日夜兼程趕到洛陽時並沒有帶上全部兵力,只是部分精英,論人數是絕對比不過關東軍的。而且,關東諸侯在洛陽深耕多年,勢力遍佈,如果董卓繼續在洛陽必然死路一條。
二是長安有地理優勢,只要能夠重兵把守函谷關,就能割據一方,還能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也奈何不了。
綜上,董卓遷都長安是對自己最好的策略,他身邊的謀士不簡單。
-
7 # 四十五度說
在遷都長安之後才打敗關東軍。
當時關東軍氣勢非凡,風頭兩無對東都洛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董卓在這種形式之下權衡利弊決定遷都長安。前度之前董卓的處境十分微妙,他當時用毒酒殺死了少帝,成為了人們的眼中釘。當時四世三公的袁紹帶領自己的勢力反對自己,大開殺戒,自袁紹叔父太傅袁隗以下,袁氏死者五十餘人,如此鐵血的手腕令人膽戰心驚,在那個硝煙四起的年代沒有一些手段也立足不了。
當時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不僅如此他迫使洛陽的數百萬人口背井離鄉來到長安,沿途經過的地區遭到軍隊的燒殺強略加上路途遙遠,有些老弱病殘的百姓身體不濟餓死累死不計其數。董卓這個人既血腥又暴力,他的遷都造成了數萬生靈塗炭,他在離開洛陽之前,為了防止物質和財富落入敵軍手中,喪心病狂的毀掉了洛陽的所有東西,將洛陽所有的宮殿觀府以及民房等一切全部燒燬。而他自己在洛陽屯兵和關東軍對抗,由於當時董卓名聲和行徑,為天下人所不齒,為了匡扶正義,各地英雄紛紛揭竿起義共同討伐董卓。
這時候雖然董卓險勝關東軍但其實他的處境已經成為了危局。在董卓遷都長安之後,那些對董卓進行討伐的人並沒有絲毫鬆懈整個局勢更加風起雲湧。特別是當時孫堅,一直進攻距離只有洛陽剩九十公里不到的大谷,董卓當時處境十分不妙他派出使者向孫堅求和,孫堅對此置之不理。董卓被迫率均出戰正面對抗孫堅,孫堅大敗董卓之後,董卓只得率軍退至澠池。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董卓幾乎走投無路決定遷都長安,避開這段時間的鋒芒,當時董卓集團內部也出現了分歧,很多大成故率百姓的生計堅決反對遷都長安的計策。而董卓一意孤行,最終還是選擇了遷都。
回覆列表
董卓他是一個軍閥,更重要的是他在朝廷沒有支柱,他有的只是他涼州部隊,而這幫人基本上只會打仗,卻不會治理天下。所以他不得不依靠那些三公之類的,但是那幫人的利益跟董卓的利益是相沖突的,所以一開始董卓是依靠了朝廷這幫人,結果被忽悠的很厲害,反叛的人基本上都是董卓外放出去的。
所以董卓就學聰明瞭,他採用了暴力,就是不斷的殺,殺到你怕,而讓別人怕實際上也就是自己害怕,他覺得洛陽這個地方不可靠,那是別人的地盤缺少安全感,他覺得回長安比較好,因為長安靠近他的涼州。他在涼州經營幾十年,所以根本無懼,在那裡有安全感。
想類似的事情還有發生,那就是孫堅,很多人都很奇怪,孫堅那麼厲害為什麼要聽袁術的?袁術的天下一半是孫堅打下來的 ,拿下了南陽為什麼不自立,反而擁立袁術道理也在這裡,吳國為什麼最後才稱帝,也是這個道理。東漢末年,身份是很重要的,所以你不要小看劉皇叔三個字,這三個字是金字招牌。代表了你的身份和名聲。
董卓他想我跑回長安去,把金銀珠寶都搶過去,就是洛陽給你們也沒有關係,我就守著半邊江山也可以過一輩子了,所以他才遷都長安,說到底就是底氣不足,缺乏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