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蜀北一

    大禹,其實應該源自西戎,古籍中記載的“禹出西羌”是有很大的可信度的,也就是說,大禹其實是古羌人。

    為何我會如此說呢?別急,有證據的。

    史籍中關於禹出西羌的記載不少,這裡就不多說。主要說說考古發掘中帶給大家的最直接的證據。2012年6月,寶雞市石鼓鎮發現了一出西周時期的家族墓地,從出土的16件青銅禮器上的銘文判斷,這是西周時期戶氏家族的家族墓地。

    再結合《史記·夏本紀》“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的記載。可以推斷石鼓鎮戶氏家族,應當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有扈氏。

    有扈氏與啟一樣,同為大禹後裔族人,由於不滿夏啟繼位而與之爆發戰爭,雙方大戰於甘,後有扈氏被夏啟打敗。而在石鼓鎮的戶氏家族墓地中,出土的高領袋足陶鬲(姜戎族典型器物)等器物,加之與周人文化與葬俗上的差異,直接將戶氏家族的族源指向了姜戎人(姜通羌,姜姓戎人為羌人的一支)。

    同時,墓中出土了一件名為“亞羌父乙罍”的青銅器,考古專家認為,“亞羌父乙罍”主人雖然起名依照商人,但其族屬無疑是羌族。“亞羌父乙罍”的位置與戶器關係密切,可能表明他們是同一個族屬,而“亞羌”則是他們的族徽。另有學者認為,“亞羌”二字應該釋讀為“辵羌”,即“奔走之羌人”的意思。也就是說,戶氏家族,其實是奔走的羌人,也就是東遷的羌人。

    而戶氏家族作為大禹的後裔族人,是大禹統治天下最有力的支持者,那麼反推可知,大禹其實也是古羌人。他出生於西羌,因為有治水本領而得到舜帝的賞識而到中原一帶治理洪水,最終在河南繼任部落首領之位,並建立夏朝。

    這,其實並不矛盾!大家覺得呢?

  • 2 # 一老沈一

    題中所說的“大禹故里”,大約可以有三種理解——大禹的“祖籍”在哪裡;他屬於“中原”、“東夷”、“西戎”哪個族群;或者他住在哪裡。分別來說——

    大禹其人其事的真實性。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認為,史上確有大禹其人,也確有大禹治水其事,還包括禹徵三苗、會於塗山、葬於會稽等等——都不僅僅是傳說。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不遑論及。

    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是從五帝時代開始的。……五帝之後就是我們說的三代,即夏商周。……禹,既可以說是五帝時代,也可以說是夏商周時代的代表,他是介於二者之間的”。

    學者們認為,禹,或者是他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絕大多數學者,同意文獻記載的夏朝積年471年的觀點——從公元前2071-前1600年。

    史學大咖傅斯年先生在《性命古訓辯證》一文中,不僅論及了文獻加考古這種研究方法的可行,也駁斥了陳夢家和楊寬等早年的疑古觀點。

    大禹屬於華夏族。

    據徐旭升先生的研究,中國的上古部族,大體可分為華夏、東夷和苗蠻三大部落集團。華夏和東夷,早早的就開始了聯合及融合過程;三苗,則在堯舜時期就是大患。徐先生考證,當時三苗的活動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為中心,迤北到河南西部熊耳、外方、伏牛諸山脈間”。

    黃帝,公認是華夏族的先祖。大禹的父親是鯀,鯀是顓頊帝的後代;顓頊是黃帝的子孫。所以,大禹出自黃帝的華夏族,這一點沒有疑問。古代文獻中,對於自黃帝至禹到底相傳了多少代的記載不同。相當部分的學者認為,《古本竹書紀年》所說“黃帝至禹,為世三十”似更可信——中間隔了約千餘年。

    大禹屬於華夏族還有一個例證。史學青年才俊孫慶偉教授,提出了一個新觀點——關於史上盛讚的堯舜禹禪讓,他考證後認為,“堯、舜、禹和皋陶、伯益其實來自華夏和東夷兩大族群,他們之間的禪讓其實是這兩大族群的輪流執政,其順序是:華夏(堯)—東夷(舜)—華夏(禹)一東夷(皋陶和伯益)”。禹的兒子啟,從伯益那裡奪回了王權,只是打斷了這種輪流執政而已。

    大禹“老家”在哪兒或者住在哪兒。

    據蔡哲茂先生在《夏王朝存在新證——說殷卜辭“西邑”》一文中考證,大禹之族起源於關中的渭水流域。

    這與傅斯年先生關於“夏”之所在地域的研究是一致的——“夏之區城,包括今山西省南半,即汾水流域,今河南省之西部中部,即伊洛嵩高一帶,東不過平漢線,西有陝西一部分, 即渭水下游。東方界限,則其盛時曾有濟水上游,至於商邱,此便是與夷人相爭之線”。

    具體在渭水下游何地,目前尚未發現更詳細的線索。

    禹後來住在哪兒呢?古文獻裡有三種說法——

    第一,陽翟。 《漢書.地理志》和唐代顏師古注做此記載;還有《太平御覽》引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史記.周本紀.集解》引徐廣《史記音義》;《史記.夏本紀.正義》引《帝王紀》;《水經.潁水注》等。

    第二,陽城。 《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又引《世本》和《汲郡古文》提出此說;《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世本》; 《續漢書.郡國志》;《孟子.萬章上》;《史記.夏本紀》。

    第三,平陽。 《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世本》;《太平御覽》引《帝王世紀》;《水經.涑水注》。 現在的學者做了如下判斷——陽翟是禹受封立國的始居之地;陽城是禹避商均的臨時居地,再在此地受禪即位;禹即位後,又曾一度都於平陽。 對於這三地的具體所在,歷代以來也是意見紛陳,但較為普遍的看法是——陽翟在今河南禹州;陽城在今河南登封;平陽在今山西夏縣。

    大禹都邑的變遷顯示,夏族的主要活動區域在今河南境內的黃河沿線地區;勢力範圍則涉及晉南和山東部分地區。 陽翟是禹的始封之地,堪稱夏族的聖地,所以多代夏後均定都於此。可以想見,有夏一代,無論其都邑遷往何地,陽翟的禮儀設施始終存在,它的都邑功能始終存在,是夏人的聖都。其在性質上,與殷商王朝之商丘以及西周王朝的岐周故地是一樣的。

    臺灣著名學者張光直先生曾有夏商周三代“聖都”和“俗都”的說法。他說:“三代雖都在立國前後屢次遷徙,其最早的都城卻一直保持著祭儀上的崇高地位。如果把最早的都城比作是太陽,則後來遷徙往來的都城便好像是行星或衛星那樣圍繞著恆星執行。再換個說法,三代各代都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聖都’,也各有若干遷徙行走的‘俗都’。 聖都是祖宗廟的永恆基地,而俗都雖也是舉行日常祭儀所在,卻主要是王的政、經、軍的領導中心。”

    大禹到底屬於華夏、東夷或者西戎,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作為研究中國上古史的學者,搞清楚大禹的族系、起源、都邑,是必要的。從這個角度說,這是個課題。但必須看到,中華民族是由眾多民族融合而成的;特別是在上古時期,恰恰是民族融合的重要階段。作為大多數人來說,搞明白歷史知識固然重要。然而,帶著明顯的地域觀念而一爭短長,卻沒有必要——誰能搞得清楚自己的血液裡,流淌的到底是西戎的血還是東夷的呢——不如堅信都是中華民族的熱血。在這個意義上,本題目又屬於不是問題的問題。

    前面說到,中國的上古時期,曾經有華夏、東夷和苗蠻三大族群集團。這三大集團的區分,不是按照種族和遺傳基因劃分的,而主要是按照所居住的地域劃分的——在後來的很長時間內仍然是如此。 傅斯年先生提出過“夷夏東西”的理念——姒姓各族屬於華夏族,集中居於豫西、晉南、關中等西部地區;祝融和虞舜之後,主要分佈在豫東和豫北地區;皋陶為主的各族,則遍佈豫東和山東。 但是,夏族與其他部族在空間分佈上並非涇渭分明,而是犬牙交錯。特別是在夏代早中期,從總體態勢而言,夏人是逐步向東方推進的——在豫東、豫北和山東地區或設有都邑,或建有封國,夷、夏和祝融之族呈現出“一體化”趨勢。所以,李學勤先生說,“夏朝不是一個夷夏東西的問題,而是夷本身就在夏朝的範圍之內”。 到了夏朝末期,異姓國族與夏人互通婚姻;在王朝出任卿士;直接介人王朝政治鬥爭,等等現象層出不窮——這實際是各族之間的水乳交融,包括文化的融合。 祝融,曾在堯舜時期參與古國統治高層的運作,屬華夏集團。但在禹徵三苗之後,成了南方苗蠻集團的領袖。後來的楚,也屬華夏集團,南遷後同樣成為苗蠻集團的代表力量,然後又迴歸於華夏。這些都是例證。

  • 3 # 104795901406雲在青天

    大禹及夏后氏為姒姓,《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汾水下游最早有沈、姒、蓐、黃四部的先民,在臺駘的帶領下治理汾洮二水的水患,其中的姒姓先民必為大禹的祖上,大禹治水的經驗也承自臺駘。臺駘治汾洮成功後,得封於汾水下游將以上四個部族組建為臺國,春秋時期"晉主汾川而滅之",臺國此時才被晉國所滅。民國版的《新絳縣誌》記"絳邑皇古時為臺駘國",因而大禹故里在山西絳州(今新絳縣)的古臺國。另外,《左傳》中也多次提及,汾水下游的晉國故地為"夏虛”、"大夏之虛”,可見姒姓的大禹出自山西絳州是沒有疑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大江大河》中如果宋運萍死了,但是孩子保住了,會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