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奇觀影

    公元前513年的一個秋日,一條龍出現在了晉國國都絳城的郊野。魏獻子就此事向晉國的太史蔡墨進行諮詢,從而引出了中國古代神秘的馴龍一族的故事。今天留史君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龍的故事。

    龍在春秋時期算是比較稀罕的生物了,但是時常也能夠見到,只是普通民眾對其並不是特別瞭解。比如,公元前523年鄭國發大水,鄭國都城外的水中出現了龍爭鬥的奇景。國都的老百姓請求進行祭祀以消除災害,執掌鄭國國政的子產不同意,他說:我們人類打鬥的時候也沒見龍來觀看,如今龍在打鬥,我們為什麼要去看?我們對龍沒什麼需求,龍對我們同樣也沒需求,有啥可祭祀的。可見那時的龍確實稀奇,但也沒有特別值得奇怪的。

    河南濮陽仰韶遺址蚌殼組成的龍虎圖案,距今約六千年

    對於絳城郊野出現的龍,魏獻子只是覺得有些好奇,他問蔡墨說:我聽說龍是動物中最具有智慧的,因為從來沒被人類活捉過。這種說法可信嗎?蔡墨回答說:不是龍真的有智慧,而是這樣說的人對龍不瞭解。上古就有專門飼養龍的人,你聽說過豢(讀換,餵養的意思)龍氏和御龍氏嗎?

    魏獻子回答說,我到是也聽說過,只是不清楚他們的具體來歷。蔡墨說,從前有個飂(讀六)國,國君叫叔安,他的後代裡有個叫董父的特別喜歡龍,他通過了解龍的嗜好和習性而餵養龍,養了很多龍。董父靠著這門技藝侍奉舜帝,專門為舜帝養龍。舜帝賜他姓董,並封他為豢龍氏,封地在鬷(讀宗)川,現在的鬷夷氏就是他的後代。所以在舜帝的時代一直有人專門負責飼養龍。

    紅山文化玉龍,距今約五千年

    蔡墨接著又說,到了夏朝的孔甲為帝時,因為能夠順從天命(這裡與《史記》記載有區別,《史記》中的孔甲荒淫無道,喜好鬼神),所以上天賜給孔甲四條龍,兩公兩母(《史記》中為一公一母兩條龍)。孔甲不會飼養龍,又找不到豢龍氏的後人。堯帝所在的陶唐氏在堯帝之後逐漸衰落了,陶唐氏的後人中有一個叫劉累的人,曾經跟豢龍氏的後人學過馴養龍的本領,於是劉累就給孔甲飼養那幾條龍。別說,在劉累的飼養下,龍能夠正常吃喝了。孔甲很高興,封他為御龍氏,並把豕韋后人的封地賜給了劉累。Ps.劉累被尊為劉姓的先祖之一,劉姓有一個堂號就是御龍堂。

    山西陶寺遺址蟠龍紋陶盤,距今四千多年

    好奇寶寶魏獻子又問道:現在怎麼見不到龍了?(其實只是不常見了,十年前鄭國不是還出現龍鬥嗎,可能魏獻子不知道。)蔡墨耐心的回答說,古代對於每一件事物都設有專門的官員來管理。這些官員如果失職,不僅要丟官砸了飯碗,還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他們都非常盡職盡責,認真研習自己的專業,不敢怠慢。這樣,他們掌管的事物才會保持良好運轉,進而親近人類。如果他們荒廢職守,所掌管的事物就會逐漸消失,遠離人類。(樸素的環境友好論!)比如金木水火土五行都有相應的官職負責管理,木正叫句芒、火正叫祝融、金正叫蓐收、水正叫玄冥,土正叫后土,這些官職都位列上公。

    蔡墨又解釋說,龍屬於水中的生物,歸水正管理。那時的龍還是很常見的,《周易》中就多次提到龍,像《周易》中的什麼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群龍無首、龍戰於野(感覺像是打了一套降龍十八掌)等等,都是描寫龍的各種狀態。如果不是能夠常常見到龍,又怎麼會描述的這麼清楚呢?現在水正的官職早已荒廢,不再設立,所以我們也就見不到龍了。

    從上面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在上古時期,龍是比較常見的動物,人們對龍也很熟悉,甚至有人還吃過龍肉,還有專門負責馴養龍的古代馴龍高手——豢龍氏和御龍氏。只是後來由於環境的變化,龍逐漸消失,成了傳說中神秘的動物。龍只算是有一定智慧和靈性而已,並沒有特別強大的神性,只能做到不被人類活捉。其實掌握一定的技術也可以殺死龍,戰國時期有人曾散盡千金,花費三年的時間學成了屠龍術,可惜由於龍太稀少了,沒有用武之地。

    《韓非子》中有:“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看來龍不僅可以飼養,可以吃,還真的可以像電影《馴龍高手》中那樣,可以騎,只是不要觸碰龍脖子下面的逆鱗就好了。

    有時龍還是不詳的象徵,會帶來災異。傳說在夏朝末年,有兩條龍降落在王庭,自稱是褒國的兩位國君所化。夏王讓人占卜如何處理這兩條龍,不論是殺掉、放掉還是留著都不吉利,只有保留龍的涎液才是吉利的。夏王讓人把這意思書寫在簡冊上向龍禱告,龍果然留下涎液離開了。這些涎液被封固在木頭匣子中,歷經夏商周三代,一直保留到了周厲王時期。周厲王也是好奇寶寶,非要開啟看看,結果涎液流了出來,變成一隻黑黿(一種大鱉),這隻黑黿爬進後宮就不見了。後來一名宮女突然懷孕,生下了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就是被認為斷送了西周江山的褒姒。

    有人認為,上古時期的龍可能就是自然界存在的動物,比如鱷魚、大蟒蛇之類的。那時的人們經常和這類動物接觸,對之比較瞭解。後來隨著環境的改變,這些動物逐漸消亡或遷徙,人們不再能夠接觸到,它們也就逐漸成了傳說中的神話動物了。

    漢代開始,龍逐漸具備了神性,我們的老朋友,大神棍劉向認為:“神龍能為高,能為下,能為大,能為小,能為幽,能為明,能為短,能為長。昭乎其高也,淵乎其下也,薄乎天光,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虛無則精以知,動作者靈以化。”總之就是很神奇。東漢的《說文解字》中對龍的解釋也類似:“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濳淵。”伴隨著龍神性的提升,龍和帝王也逐漸產生了聯絡,併成為了帝王的象徵。秦始皇三十六年的時候,有人遇到一個手捧玉璧的怪人,他宣稱“今年祖龍死。”祖龍很明顯是指代秦始皇。秦始皇聽說後很不開心,他自己解釋說,祖龍是人的祖先,不承認自己是祖龍。可見當時龍還沒有固定成為帝王的象徵。漢代起,皇帝和龍開始掛上鉤了。漢太祖劉邦就宣稱自己是龍和人交配所生。漢武帝時,流傳著天上的巨龍接黃帝昇天的說法。此後,再見到龍多是祥瑞的象徵,漢宣帝和孫權用過的黃龍年號、曹睿用過的青龍年號,都是因為有龍出現。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教中龍王的形象逐漸和中國龍的形象像結合,賦予了龍行雲布雨的能力。中國原來的水神是河伯,後來龍王逐漸取代了河伯的水神地位。宋代的《雲麓漫抄》中說,“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釋氏書入,中土有龍王之說,河伯無聞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佛教中的龍,是一種原本叫做那伽(讀naga)的生物,是長著許多頭的大蟒蛇的形象。佛教為了便於在中國傳播,把它翻譯為龍。

    所以龍有了兩大主要職能,一是帝王的象徵,二是行雲布雨的水神。此外,龍還常常作為神仙的坐騎出現,可以直接騎乘,也可以駕駛龍車,龍還有了高階交通工具的職能,這可能源於韓非子和皇帝的傳說。龍雖然具有這些神性,但是它動物的本質還依然保留,也就不能避免被吃的命運,所以龍還是珍貴的食材。民間一直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龍肝鳳髓作為稀有的美味佳餚也經常在高階宴會上出現。清代的《聊齋志異》中還有一個短篇故事《龍肉》,說龍堆下面挖地數尺能挖到龍肉,可以任意割取食用,但吃的時候不能提“龍”字,如果誰說了就會被雷劈死。

    結尾彩蛋:

    龍的形象也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先秦時期,龍是各種怪模怪樣的(看前面的圖應該有感受),沒有特別統一的形象。有些可能也不確定是不是龍,但是我們把看起來像龍的都叫做龍,所以龍的形象千奇百怪。漢代龍的形象逐漸固定下來,一直到唐代,大體上都是一種走獸的形象,有著細長的身子,粗壯的四肢。到了宋代以後,龍的形象才開始逐漸變為我們現在熟悉的樣子。

  • 2 # 月亮林地的鵪鶉

    其他說法見得多,所以大同小異,現在講個比較辯證的。

    存在是什麼?現實叫存在,出現在精神世界就不是存在了麼?精神依託於身體,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精神也是一種存在?

    龍無論是現實,還是精神產物,都已經出現,出現而且被華夏認同,還被尊為圖騰,這本身也是一種存在的形式。

    再說,龍是各種動物的縮影,代表各種性格,人從龍身上學習各種精神,再反作用於現實世界,這難道不能稱為存在麼?

    電腦虛擬的各種場景,遊戲,碰撞,更有甚者,用電腦模擬的資料,演算法,預測世界,解釋世界,控制世界。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人類在用精神的東西創造世界?

    精神和物質沒有共同的載體,那他怎麼出現的?這個怎麼能解釋得通?請高人指點。獨陽不生,孤陰不長,這個起最樸素的道理吧?

    我們現在依賴手機,依賴各種科技,人難道不是活在現實世界,而生活在精神世界麼?

    所以不要否認龍的存在,他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華夏的一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烤雞皮不脆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