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透古今

    這種說法,是對歷史不負責。事實是,孔子背叛了華夏先祖先賢尊重,關愛,輔助廣大小人百姓的民本思想,和相民傳統。自己創立了一種專為統治階級服務,站在廣大小人百姓的對立面,去仇視,輕慢,醜化,攻訐廣大小人百姓。主張惡剝酷壓廣大小人百姓的學說。他的學說,無視廣大小人百姓的人格尊嚴,根本利益。以犧牲最廣大的小人百姓的利益,而滿足統治階級的物慾和尊榮。所以,他的思想,深受歷代獨裁統治者的遵崇。世稱儒家學說,或儒家思想。有些人否認孔丘為該學說的創始人,目的是為其開脫反人民的歷史罪責。

  • 2 # 莪就不懂了

    儒非孺,不知道自己是惡意重傷還是文盲無意用錯。儒教概念興起於清末康有為,在目睹中國正日益被基督教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宗教”自保概念。但儒家不是宗教,“敬鬼神而遠之”“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那時,中國基督徒也就二三十萬,康就預感到了危機。現在,國內官方估計是2000萬信徒,民間估計是1億,加入各類家庭教會的話國外認為應是1.8億信徒……詆譭的人,都是鼠目寸光者,看不到遠景。

  • 3 # 止0X

    “儒教”這個說法是基於西方學者對中國文化的不理解生造出來的詞,儒教從來不曾存在過!

    儒家不具備宗教應有的一切要素。儒家是中國先民對哲學的探索,但很遺憾,也沒有最終形成完整的體系。具體的,略過不表。

    在儒家著作中,常常追懷黃帝、伏羲、文王。巧的是,道家也以這些人為正統。由此可見,道家和儒家同源。同理,還能證明農家、法家、墨家等先秦主要思想學派都同源。不同的是,這些學派站在不同的立場、遭受不同的際遇,也就發展出了不同的方向。

    我曾經說過,先秦思想是以道家為宗的。農家和墨家是走了極端的道家,儒家是妥協的道家,法家是妥協的儒家。但是,毫無疑問,在孔子之前,沒有儒家。理由很簡單,迄今沒有發現先於孔子的儒家著作。

    “道之不行,吾知之矣”。孔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是儒家向世俗低頭的表現,也是儒家之所以為儒家的轉折點。孔子的“道”和道家的“道”是相通的,一脈相承。孔子不曾否認道家中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孟子、荀子終其一生都在怒懟“歪理邪說”,但他們從來不懟道家。因為道家主張才是他們的最高理想,儒家只是他們實現理想的現實手段。

    孔子深知,彼時已經沒有機會回到道法自然的美好時代了。因此才退而求其次,以仁義來約束道,試圖給道撐一把看得見的保護傘以阻止道之繼續墮落。然而,總的來說,他沒有成功。

    於是乎,荀子的弟子看見了癥結之所在——仁義的約束全靠自覺,但靠自覺是無法治理家國天下的。故而崇尚嚴刑峻法,將自覺轉換為要求。如商鞅所說——千丈高的山坡,跛腳的母羊悠閒地在上面吃草;十丈高的城牆,最勇敢計程車兵也爬不上去。

    事實上,孔子也曾經猶豫著要不要妥協到法家的程度,《論語》裡有表現——弟子問孔子,人家都說殷商時期的刑法太苛刻,在驛道上倒垃圾就要被剁手,先生怎麼看?孔子回答——是有這麼一條,但我縱觀史書,終殷商一朝,沒有人犯過這條。(明確的告訴老百姓什麼不能幹,幹了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罰)這不正是統治者對老百姓的保護嗎?

    但最終,在孔子的內心底,還是仁義戰勝了刑法,沒有再往前邁出那一步。歸根結蒂,還是孔子的貴族身份限制了孔子的言行思想,不能苛責。

    拉拉雜雜寫這麼多,只想說,儒家固有其時代的侷限性,但作為時代產物,儒家以及孔子在那個時期的進步性是毋庸置疑的。對於古代先賢,不是要照搬照做,也不是要棄若敝帚,取精棄粕才是當有的態度。

    至於外華人又給我們的古代文化取些什麼稀奇古怪的名字,或者某些假知識分子提出來什麼亂七八糟的觀點,呵呵一聲也就足夠了。我們有足夠的智力可以自己去理解。

  • 4 # 使用者96熱愛歷史

    春秋末期,東周式微。歷史上出現了“百家爭鳴",就是以儒、道、墨、法、兵、醫、陰陽五學、等等百家,互相爭議,歷史上稱為“庶民亂議",儒家也在其中之一。

    孔子建立了儒學,儒學是從周禮的“巫、卜、祝、史"中分化出來的。所以,孔子帶領他的弟子周遊列國推銷周禮,他的口號是“克己復禮"。由於周禮不符合當時的環境,所以沒有人要聽孔子的學說。孔子晚年辦學並修改《春秋》,在《春秋》一書中,孔子將魯國國君大罵了一通。

    戰國時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為“孔孟之道",也是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為此,以後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大怒,他將孟子踢出“儒家聖人祠"。一樣的儒學創始人,兩種待遇,朱元璋要求子孫只拜孔子,不拜孟子。

    漢高祖劉邦蔑視儒學,在漢初時都採用了“黃老之學"。漢武帝時,董仲舒向漢武帝推銷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六經是孔子的:易、書、詩、禮、樂、春秋,到了東漢丟了一經,變成了“五經"。)漢武帝接受了儒學,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術"就是一個騙術,因為漢武帝知道儒家是怎麼一回事。

    為此在以後,長安發生了兩次火災,董仲舒想用“天人感應"來嚇唬漢武帝。漢武帝見多識廣,知道儒學是怎麼一回事,就命令將董仲舒砍頭。儘管,砍頭是沒有成功,董仲舒知道漢武帝的厲害,以後就再不敢多囉嗦了。然而,儒學提倡的“君權神授",為二千年來的帝王們所推崇。所以,儒學能夠延續到今天。

  • 5 # 一老沈一

    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先生曾說:“孔子絕不是儒的開山祖師,要探明儒家的起源,還得從甲骨文裡去探討”。

    1,徐先生舉了編號為《人文》二八九四、《乙編》七七五一等甲骨為例,說其中的一個字是“需”,也就是原始的“儒”字。

    2,他又舉了金文的《需父辛鼎》、《孟簋》等作為旁證,講了“儒”字的演變。還舉了《說文》、《廣韻》、漢《衡方碑》、《禮記》、《論語》、《孟子》等文獻,考證了“儒”字的形音義。 3,在這番考證之後,徐先生說:“儒家的起源決不是班固所說的‘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而那些專門替殷商奴隸主貴族主持賓祭典禮、祭祖、事神、辦喪事、當司儀的人,才算是最早的儒家”。

    4,接著,徐先生分析了《人文》二八九五、《鐵》一六八.三、《明》二三二五、《佚》七四三、《後下》二八.一四等甲骨的卜辭。他說,甲骨上共有關於“需(儒)”的卜辭三十餘條,從中可得知,甲骨文中的儒,“有作為普通名詞儒家之儒;一般的儒則稱曰儒人,儒家的大主教則稱曰儒師,一個村社共同體的主教則稱曰丘儒;說明儒在殷商時代已經是一個有組織的僧侶制了”。

    5,徐先生舉出了十七塊甲骨上的卜辭,考證了一個“子儒”。這個子儒,是殷高宗武丁時人。武丁時代的卜辭中有“王族”、“子族”、“多子族”的名稱。王有王族,子有子族,王及其兄弟之子,又各以年輩相近的人分別組成多子族,子儒當是這個奴隸主氏族中的一員。 後人稱商為子姓,是從“子族”、“多子族”轉化而來。十七塊甲骨上記載,子儒為王室主持賓祭典禮,祭祀祖先,接待賓客,是一個專職的儒。

    6,徐先生還說,《周易》中有《需卦》,載明瞭春秋以前儒家職業性的活動,這也是孔子以前儒家存在的證據。他說:“從甲骨文的儒師、儒人、丘儒這幾個名稱來看,儒在殷代還有一個教階、教區的宗教組織。西周以後,這個與殺殉有聯絡的宗教組織,大概沒有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援,也就不復存在了”。 孔子,祖籍宋國,而宋國恰是殷人後裔,他是殷商之儒的後人也未可知。 有興趣者,可讀一讀徐中舒先生的《先秦史十講》的第九講。

  • 6 # 龔柳輝

    你的這個問題,我在網易部落格專門論述過,可惜網易部落格停止運營,我的部落格成了流浪地球,現在停止轉動,我只能一個字一個字的在這裡回答您的問題。這是一箇中國哲學的入門級問題,有很多人搞不清楚儒家和孔子的關係,現在詞源學比較發達,文化基因組學在美國已經有10多年的發展。因此解決你的問題就科學性基礎。

    首先儒家這個詞彙出現的比較晚,荀子的時代還沒有儒家這個詞彙,但是有大儒和小儒這樣的詞彙,荀子大概是韓非子的老師,所以荀子的生活年代也就是公元前250年左右。也就是說荀子都不知道儒家這個詞彙。孔子怎麼可能見到儒家這個詞彙。

    所以說是孔子在前,儒家在後,是儒家尊孔子為自己門派的祖宗。孔子本人不是儒家,孔子根本不知道儒家是什麼。就像周公不知道孔子一樣。但是孔子比較尊崇周公。也就是說周公,孔子,儒家,是三時代的人物和文化人群。他們只存在單向尊崇關係,不是雙向的可以互動的關係。說到這個份上,答案也就清楚了,明確的解讀就是:儒家尊崇孔子為自己的創始人,孔子有極為尊崇周公,周公又尊崇誰,文獻缺乏,無從考證。所以儒家的觀點只能追溯到周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調雪種一般多久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