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樓掌燈
-
2 # 使用者6698571313355
一直覺得認乾親很滑稽,不是親情是有感情嗎?乾親之間又沒有什麼責任和義務意義何在?對小孩由大人做主認乾親就更無聊了,小孩無意識無法表達意願,豈止是亳無道理是違背和不遵重人性。我孩子小時候有朋友要認乾兒子,讓孩子磕頭並掏錢要給,我不同意不想讓兒子背感情債,關鍵是孩子根不懂任人擺佈,我的阻攔雖然委婉但朋友覺得有些不高興了。我反感並不理解認乾親,朋友之間處的好勝似親人大有人在。
-
3 # 盛祖順心
乾爹,乾孃,不是雖便認的。以前,在我們這邊小孩愛生病,創姓才讓認乾爹,小名乾爹給起。而且還有個原則,比需兒女雙全,家丁旺的人家,才可當乾爹。乾兒子更女婿差不多,半個兒。
-
4 # 萬172869605
三歲的寶寶認乾爸乾媽很好哇只要寶寶喜歡,就要經常拜訪乾爸乾媽。過年過節生長滿日隨時與乾爸乾媽見面,好的乾爸乾媽如親生父母一樣好
-
5 # 名字已線上
我小時候總是體弱多病、身材瘦小。有一次家裡來了個親戚說我“命硬”不好養,如果想要少得病可以認個乾媽身體健康會好一點。媽媽有個好朋友也是我家的鄰居,年紀比媽媽稍小一點,家裡有兩個孩子,長得漂亮人品也挺好。媽媽和爸爸商量了一下,覺得是個當乾媽的合適人選,但是不知道人家同不同意,要讓她給我當乾媽得徵求一下人家的意見。大約又過了幾天,媽媽說她同意認乾媽這個事情了。
認乾爹乾媽舉行的儀式
認乾媽需要舉行一個小小的儀式,還有準備一點東西。記得當時媽媽買了幾尺布,按照乾媽的身材做了一條褲子,不過褲子的襠部沒有縫死,還準備了兩瓶那時我們當地人都喜歡喝的白酒就算齊了。
劉德華和乾媽葉德嫻
我們那認乾媽不分時間,一般在晚飯的時候。到了訂好的日子,爸爸和媽媽領著我、拿著東西到了“乾媽”家。“乾媽”已經準備好了飯菜在等待著我們。看見我們來了,“乾媽”把飯菜在屋裡擺好,在屋子中央放了一個凳子。媽媽把“乾媽”請到凳子上坐好,我站到“乾媽”對面,把那條襠部沒縫上的褲子從裡面套到頭上,然後從身體上穿過來再從腳底下把褲子拿出來,用此表示我是乾媽生的。而後,讓我跪下來給乾媽三拜九叩,給乾媽倒了一杯酒雙手奉上,改口叫“乾媽”請乾媽喝酒,乾媽把酒喝了,一個小小的認乾媽儀式也就結束了。
在過去醫學不發達的年代,農村好多人出於所謂的“說到”給孩子認乾媽,達到身體健康和其他的目的,也有一些人透過認乾媽的形式加深兩家人的感情。同國外“教父”、“教母”的內涵絕對不同。至於認乾媽究竟能帶來什麼好的效果和作用,無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
6 # 一杯仙
祝福你們喜得貴子,父母都希望兒女平安健康,這是個好事。我父母都有乾兒子,對認乾爹乾媽的事,知道一點。一:乾爹乾媽人品好,身體健康。不管窮富。二`兒女雙全,身體強壯。三.關係一般不收認乾兒子,對乾爹乾孃不好。為了孩子一生平安,認乾爹乾孃是件好事,我也給兒子認了乾爹乾孃,祝福兒子一生平安。
-
7 # 倒黴的小鬼
沒必要認,個人認為是麻煩事,逢年過節的,所謂的乾爹乾媽得破費,買衣服買鞋的,生日過年的還拿紅包!然後還得去給乾媽乾爹拜年,好麻煩哦!
-
8 # 梅花喑香
有的人認乾爹乾孃是因為迷信,八字不合要認個乾爹乾媽好帶;有的是因為家裡沒小孩子的看到你家裡幾個孩子了想認一個孩子,以便自已不孤獨了,有寄託有線希望了;有的是認乾爹乾孃純熟利益關係,用這種關係維護利益……我不多說了,反正任何關係走到最後都是最好的結局就好!大家認為了?
回覆列表
“拜乾親”就是認義父、義母,是流行全國的一種保育習俗。在北方叫“認乾爹,乾媽”;在南方則稱為“認寄父、寄母”,俗稱“拜過房爺、過房娘”。 嬰兒時期拜認的乾親可能是永久性的,終身保有這種關係,也有可能是臨時性的,多則三五年,少則匆匆一晤,從此各不相干。“拜乾親”的物件有的是人,也有的是物。其目的一是怕孩子嬌貴,不好生養,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無子,借“拜乾親”消災免禍,保住孩子;二是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借“拜乾親”來轉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為了讓孩子好養,“拜乾親”一般都喜歡認兒女較多或貧寒的人家做義父、義母,因為兒女多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動物一樣,容易長大;另外,貧寒的人家,小孩一般較多,又不嬌貴,反而容易養活、長大。當然,也有兩家為了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願認對方兒女作義子、義女的事情。至於那些富翁顯貴認坤伶、舞女做乾女兒,那是別有用心,已不在我們討論之列。 “拜乾親”的習慣,因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禮節習俗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在北京,人們一般認為認乾爹,乾媽會對於爹、乾媽自己親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親好友,人們一般是不敢求其作為自己孩子的乾爹、於媽的;而且拜乾親,雙方要互送禮物,並擺酒席,以後每年三節兩壽,乾兒子、乾女兒家都要給乾爹、乾媽送禮,做乾爹、乾媽的也要回贈禮物,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是難以應酬的。 既然要“拜乾親”,那麼就得擇一個吉日舉行儀式。屆時,做父母的除了要準備豐盛的酒席外,還要替自己的孩子預備孝敬乾爹、乾媽的禮物。這份禮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給乾爹的帽子和送給乾媽的鞋子,另外,還要配上衣料之類的物品。當然,乾爹、乾媽並不是只進不出。乾爹、乾媽送給乾兒子、乾女兒的東西一定要有飯碗,筷子和一把長命鎖,另外,還要有一套小衣服,鞋襪、帽子、圍嘴和兜肚等。過去,為了這些禮物,有錢的人家都是到首飾店去訂做銀碗銀筷,或者到護國寺、白塔寺喇嘛那裡去買木碗,以免小孩因失手而打碎。如果萬一打碎碗的話,就被認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在河南、陝西的一些地方,“拜乾親”是透過“碰”來完成的。在河南鄭州、開封一帶,嬰兒出生的頭一天早上,嬰兒的父親便要出門“碰”姓。“碰”到的第一個人,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嬰兒的父親都要跪下磕頭,然後向其說明家中生了孩子,並請對方為小孩起名。過去,農村早起的多為拾糞老頭,有的毫無思想準備,但礙於習俗,不便推卻,只好信口胡謅一個。於是,“糞筐”、“籮頭”、“狗娃”、“貓娃”等名字就出來了。這些名字雖然有點不雅,但好在只是小名,是人們對小孩的愛稱,只是小時候叫,也就沒多大關係。有的地方,被“碰”到的人除了給嬰兒取名外,還要送給嬰兒一件禮物,並被認成乾親。在陝西一些地方,“認乾親”一般是在孩子“滿月”的那天,由其祖母或祖父抱出去,出門後碰見的第一個成年人即拜為乾媽或乾爹。當然,這種“碰”除了有一定的隨機性外,大多數場合往往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碰”見的第一人,或是與他家關係要好,或是有地位有身份之人。 在杭州,小孩“拜乾親”卻有另一套風俗。他們所拜的乾親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魯迅先生文章中經常提到的“無常鬼”。在那裡,“父母恐其子不壽,又懼拜乾爹娘用費大,便不寄於人,而寄於無常鬼”,俗稱“拜胡幹爺”。據當地傳說,無常鬼是閻羅王專門派來拘攝死者之魂的鬼,將子女寄於無常鬼,是希望它不要拘攝寄子之魂,以保長壽之意。過去,世人不知道無常鬼的名義,而將它訛為胡姓,於是便有“胡幹爺”的稱謂。寄拜胡幹爺的方法是:小孩的父母先要做一件嶄新的白衣衫,然後將它帶至廟中,用它去換取胡幹爺偶像身上的舊衣,並以燒酒、燒餅、香燭、銀錠供而焚之。最後,由廟中和尚為出寄之子取名。以後,每年七月,小孩的父母都要抱其前往寺廟拜賀胡幹爺的生日,直到小孩年滿16歲為止。 除漢族以外,中國一些少數民族也有“拜乾親”的習俗,如土家族就非常有代表性。土家族的小孩除了寄拜給別姓之人作為“乾兒子”、“乾女兒”之外,有些人家還將小孩寄拜給樹木、岩石、水井以及豬、狗、雞等物,並以寄拜之物為小孩命名。如果是男孩,一般謂之為“巖保”、“水保”、“豬保”、“雞保”等;如果是女孩,則一般取名為“巖妹”、“水妹”、“狗妹”、“雞妹”等。因為在土家人看來,只有將小孩寄拜給他人或事物,才能消除災星,讓小孩順利成長。 不過,普通“認乾親”的儀式,只要孩子正式向乾爹、乾媽磕上三個頭,並改口稱呼乾爹、乾媽即算完成。若孩子幼小和特別嬌貴,認乾親時,乾媽要穿一條特別肥大的紅褲子,坐在炕頭上,由旁人抱著孩子從褲襠裡鑽出來,以表示孩子是自己親生的。然後乾媽給他(她)戴上長命鎖,起個乳名,以後用於爹、乾媽所贈送的碗筷吃飯。這寓意著小孩從此成為他們的孩子,吃他們家的飯,和親生父母不相干了。從此,小孩也就可以借乾爹、乾媽的福氣,順利成長,健康長壽。 “拜乾親”這種保育習俗,儘管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我們仍能從中找到一些共同之處,那就是:(1)目的相同,都是為了讓小孩好養和順利成長;(2)起因相似,都帶有較為濃厚的迷信色彩;(3)情感一致,都富有極為濃烈的人情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