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狼思語
-
2 # 小喵說藥
施一公: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之後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中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2017年獲得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
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
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
主要從事與疾病相關的重要膜轉運蛋白、電壓門控離子通道的結構及工作機理,及膜蛋白調控膽固醇代謝通路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
施一公與顏寧相差近11歲,他們是導師與學生關係,但他們的經歷太像了,他們都曾在《自然》、《科學》、《細胞》發表諸多論文,其中顏寧在《自然》、《科學》發表的論文總數超北大,被《自然》評為“中國科學之星”。
施一公+顏寧=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
我認為這真不是瞎說,就他們兩人發表的論文質量數量碾壓多少人。更何況他們又做了多少研究,帶出多少博士
-
3 # 手機使用者59055281070
論高階海歸人才,應換另一角度去思考。很多高階海歸是受人尊敬的(就像施一公這樣的海歸)!但為什麼有的高階海歸在國內評不上院士就跑回美國去?主要原因是,中國院士與美國院士在利益上有極大的差別,評上中國院士可享受副部級待遇,且由其組建的高階科研團隊擁有國內的一流科研環境,還可有其它的獲益。而評上美國院士多是榮譽方面的,且因在美國天才科學家太多,難顯身手。因而有的高階海歸是衝著評中國院士而來,其選擇的目的意向:評中國院士>評美國院士>評美國外籍院士。確也有的高階海歸功利意識太強,絲毫沒半丁點錢學森先生的情懷,回國幾年評不上中國院士就拂手而去,跑回美國,這就不足為奇了。雖說來去自由,但給國家大投入為其組建的高階科研團隊所造成的損失是慘重的。北大教授批評清北培養了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看來是很有道理的!
-
4 # 二十二世紀爬蟲
他們科研水平在自己的領域應該是頂級的,否則不會那麼影響力大。但是對於社會的貢獻來說,比較一般,至少沒有聽說中國在他們研究成果涉及的領域有什麼重大應用和技術推廣
-
5 # 珍愛生命
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可能不會對目前的社會有直接貢獻,但是對於不久的將來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比如現在用的好多高科技東西,裡面包含的很多科技細節,並不是近期的成果,它們需要許多年的開發,從發現,驗證,試驗,應用,普及等等,這是個很長的過程。
所以,請尊重現在的科研人員,他們真的很偉大,不要計較他們的直接社會貢獻,如果真要計較,請你也專業一點,進行深入的瞭解和學習,你會發現,你生活中好多東西是和他們的成果有關係的,只是你不深入而已!
請用一顆感恩的心看待這個世界!
-
6 # 自力更生的我很驕傲
我是屬於生命科學大類裡面搞科研的,我個人意見是,在科研上,這兩位的大部分工作是毫無實際意義的,再給5年時間來驗證吧,如果在他們的基礎上沒有任何進一步的實際應用那就能證明我個人的觀點了。他倆的結構研究是把蛋白質提純成單體再結晶出來鏡檢(當拍X光吧),而體內的蛋白可不是孤立存在起作用的,也不是這個結構。他倆的工作最多對一維結構解析有貢獻,但一維結構的解析方法太多了,也沒這麼貴!而在二維結構和三維結構上又脫離了體內蛋白的原始狀態,比如蛋白聚糖,糖蛋白,比如與某些功能離子絡合,比如是延展狀態。提純的過程和結晶液已經改變了實際結合性和結構性,故在此基礎上所謂的計算類藥物篩選(生物資訊學)都是扯淡的玩意兒,發文章而已,能打到目標藥物的概率很低,所謂的學術成果一大片,就是沒見到能通過臨床的藥物開發出來。
-
7 # 華仔144927515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近些年曝光率高的專家基本都在新興學科或交叉學科這些些容易出成果的領域。這些領域的研究當下有實用價值的極少,未來誰也不知道。說實話,如果科研經費像施一公那麼充足,科研條件像顏寧一樣優厚,會有很多搞科研的人創造出比他(她)們的研究更有價值的東西。
-
8 # 唐皇他爹
他們厲不厲害,只需要比較擁有同樣工具的其他科學家發的文章。據悉,中國其他科學家近年來用電鏡發的自然、科學文章超過50篇,佔世界80%,而且名不見經傳的小單位也發,是不是說明中中國人特別有電鏡天賦呢?
-
9 # freebsd666
不如直接說,給國家賺了多少錢。還貢獻。白痴腦子。貝爾實驗室,給美國貢獻了多少錢,一分沒有,還吸財政撥款呢,傻逼人問傻逼問題
-
10 # 天上人間194034780
莊小葳與施一公同一時代生物學精英,且都獲得美國教授的聘請及國際大將,都分別回國受聘北大後清華的教授。誰影響力更大,水平更高?
回覆列表
施一公和顏寧,都是當今世界上頂尖的生命科學領域的學者和研究者。其中,施一公對國家貢獻特別重大。
施一公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是世界級頂尖的是生命科學專家。在他事業外於高峰的時候,毅然拋棄高薪待遇,從美國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仼教於清華大學。先後就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期間,施一公領導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世界級的頂尖科研成果。為中國的生命科學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對施一公印象尤深的,是施一公在某次演講中的一個論點。他認為,當今人類社會對宇宙祕密的認識,還處在很低的水平上。用百分比來說的話,只是認識了百分之五。另外,那95%還急需要人類去做進一步的探索研究。人類死亡後的靈魂,究竟存不存在?現在沒有答案。也有待人們去進一步的論證研究。
至於作為施一公學生的顏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後,去了美國。並出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我們只能尊重她個人的選擇,可也不再值得關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