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向雜談
-
2 # 公民健康
建立唐朝第一代太上皇帝是:唐高祖李淵,唐朝第二代開元皇帝(子)唐太宗是李世民,繼位皇帝(孫)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當朝執政),繼位皇帝(重孫)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楊貴妃)
回答:唐高祖和唐高宗是祖孫關係。在家族來說他們是祖父與孫子關係。在皇位上計:唐高祖李淵與唐高宗李治是第一代皇帝和第三代繼位皇帝的關係。
建立唐朝第一代太上皇帝是:唐高祖李淵,唐朝第二代開元皇帝(子)唐太宗是李世民,繼位皇帝(孫)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當朝執政),繼位皇帝(重孫)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楊貴妃)
回答:唐高祖和唐高宗是祖孫關係。在家族來說他們是祖父與孫子關係。在皇位上計:唐高祖李淵與唐高宗李治是第一代皇帝和第三代繼位皇帝的關係。
唐高祖
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 隴西成紀( 甘肅 天水)人, ,祖籍 邢州 堯山( 邢臺 隆堯) 。 唐朝開國 皇帝。李淵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開皇中,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 隋煬帝即位後,李淵又歷任 滎陽(今河南鄭州)、 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 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又升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大業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亂時, 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義寧二年(618年)農曆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 隋恭帝的 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並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武德九年(626年),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稱 太上皇, 禪位於兒子 李世民。 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 獻陵。上元元年(674年)農曆八月,改上 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754年)農曆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中國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是嫡三子。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於長安太極殿,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李治在位三十四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唐高祖評價:世之論史者,常常把漢高祖、明太祖並稱為平民皇帝,把漢高祖、唐太宗並稱為創業之君,而加以種種稱讚,對於唐高祖,則鮮有人提及,縱然提及,不說他平庸,便批評他無能,幾乎成為千百年來異口同聲的定論。作者原先亦信而不疑,但近十餘年來,時常閱讀新舊唐書及其他有關唐代史籍,當初閱到《舊唐書·高祖本紀》後面史臣有“決神機而速若疾雷,驅豪傑而從如偃草”之評語時,頓覺和向來的印象有些矛盾,再看許多有關唐高祖的記載,認為他不只不平庸無能,而且是十足地具有英雄氣概。但是在另一方面,表現唐高祖平庸無能的記載,確實屢見不鮮
唐高宗評價:是歷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其實是睿智偉略兼備的一代明君,在他的治下,關隴門閥被嚴重削弱打擊,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建立了華夏王朝數千年曆史上的最大版圖。
李治即位之初,他的舅舅、關隴門閥代表人物長孫無忌,倚仗自己凌煙閣首席功臣的威望,獨攬朝權,並利用高陽公主一案借題發揮,大肆株連,處死了包括名將薛萬徹在內兩名親王、兩名公主、三名駙馬,並流放宗室名將李道宗、名將執失思力、宰相宇文節、譙國公柴哲威等,罷原宰相房玄齡配享,打倒了作為關東寒士代表的房家。
長孫氏為代表的關隴門閥籍著殺人立威,得以一家獨大,朝野內外對長孫無忌的“竊弄威權,構害良善”行徑,噤若寒蟬,難以制止。
眼看隋高祖楊堅、隋世祖楊廣、唐太宗李世民等數代英主幾十年大力削弱士族的改革成果即將毀於一旦,唐朝竟有倒退回到西魏、北周時代由關隴門閥一舉遮天的危險。
唐高宗李治年紀雖輕,卻絕不甘從此成為門閥手中的玩偶。他一邊含淚下詔,批准處決自己的兄弟、姊妹,一邊苦苦忍耐數年,終於覓得了兩個最得力的政治幫手,其一是託孤大臣、軍方首席名將李勣,其二便是他的舊情人武媚娘。
為達到目的,李治做了精心準備,他先將李恪被處死後留下的司空頭銜,授予李勣。同時還以此為由,派專人給李勣畫像,親自為畫像題詞,詞中更言道「朕以綺紈之歲,先朝特以委公,故知則哲之明,所寄斯重,……茂德舊臣,惟公而已」。當時凌煙閣功臣尚有包括長孫無忌在內的數人在世,李治卻偏偏對李勣說“惟公而已”,對長孫無忌專權的不滿,與向李勣的求援意圖已甚是明白。
李勣能從瓦崗軍中一介盜賊,而登帝國元老之位,李密、李淵這些亂世梟雄皆對他恩信有加,李世民委之託孤重任,本就是個精明之極的人物,對李治的本意亦心知肚明。
李治不顧長孫無忌反對,堅持己見,定要立武則天為皇后,並非單單因為個人私愛,而正是洞悉了武則天出眾的政治才幹,相信她可以成為自己打擊門閥的得力助手,並同治理這個疆域萬里的大帝國。
終於在武則天立後事件,皇帝與長孫無忌在朝堂相持近一年不下時,長期隱忍的李勣代表帝國軍方做出了支援李治的關鍵表態:「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公元655年11月,李治命司空李勣主持儀式,將璽綬授予皇后武氏,之前隱身於幕後,為李治出謀劃策的武則天得以正式走到臺前,接受百官朝賀。夫妻二人共同秉政、默契配合,打擊關隴門閥,強化君主集權。
659年,失勢多時的長孫無忌終於被削職流放黔州,不久被逼自盡,其黨羽早已盡數被清出朝堂。
660年,李治風疾發作,一度頭暈目眩,不能視政,於是讓武后正式作為他的代理,臨時性攝行皇權,總攬朝政。
也就在這幾年間,唐軍北征西討,蘇定方攻滅西突厥、百濟,程名振和薛仁貴連敗高句麗,劉仁軌敗倭軍於白江口,鐵勒、龜茲、疏勒等屬國叛亂也被輕易平定,大唐軍隊天下無敵,李治的威信也如日中天。
664年,大唐帝國正式開啟天皇天后、二聖臨朝體制。
666年,李治封禪泰山,武則天作為皇后升壇亞獻,昭告天地百官萬民。
同年,近八十高齡的李勣掛帥出征,征討高句麗,歷時兩年,一舉功成,將這個擁兵數十萬,立國近七百年的東北亞強國犁庭掃穴,完成了隋唐三代英主的未竟之志。
大唐國勢鼎盛,拓地遠及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至總章年間(公元680年),終於建立了華夏王朝數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圖。西到中亞鹹海,東到日本海,北包貝加爾湖,南抵中南半島,面積約1200多萬平方公里。
李治從來不是什麼昏庸無能懦弱的窩囊好人,而是史上極腹黑極假慈悲極會偽裝的政治天才。從前長孫無忌冤殺吳王李恪時,他一樣是一面流淚,一面點頭,無非是一邊對舅舅的弄權濫殺不滿,卻又不免竊喜於從前爭競太子位的敵手蹈入死地。
此外,李治更堅持漢本位思想,對胡人的輕視和警惕一以貫之。有一次他登樓觀看民情,胡人們特意聚在一起踢球,想討好他。而李治寧可把球燒了,也不給胡人可乘之機,“冀杜胡人窺望之情”。
二月,甲寅,上御安福門樓,觀百戲。乙卯,上謂侍臣曰:“昨登樓,欲以觀人情及風谷奢儉,非為聲樂。朕聞胡人善為擊鞠之戲,嘗一觀之。昨初升樓,即有群胡擊鞠,意謂朕篤好之也。帝王所為,豈宜容易。朕已焚此鞠,冀杜胡人窺望之情,亦因以自誡。”
影視劇中大都喜歡將李治塑造成對武后唯命是從的妻奴形象,實在是荒謬已極;武后在許多“惡行”上都給丈夫背了黑鍋,如貶殺長孫無忌,處死王皇后蕭淑妃,處決廢太子李忠等,真正最後做決斷的是且只能是李治。
在二聖臨朝期間,武后決斷每一樁要事,幾乎都同時符合李治夫妻二人的共同利益。李治真不想動的人,武則天一個也動不了。如名將王方翼作為王皇后親屬,依舊能帶兵打仗,軍功赫赫。又比如廢去他們共同的兒子章懷太子李賢,也是因為李賢的鋒芒畢露,不止是和武后這個攝政皇后爭權,更直接威脅了李治的皇位本身。
如果武后早在比自己還小四歲的李治之前去世,那麼除了給李世民當過妃妾算一段不為當時大眾所知的黑歷史外,簡直就是民間話本和市井百姓憧憬中,夫妻共掌江山的模範皇后了。
在李治在位期間,武則天因為幼年被異母兄弟虐待,和孃家人關係極差,得勢後整死一個哥哥,又毒死侄女並藉此案殺掉兩個侄子,還殺了孃家的嗣子、外甥賀蘭敏之。在李治看來,這樣一個孤家寡人般的皇后,不向著李唐皇室,還能向著誰?後來是武則天為改朝換代、加強親族需要,才將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從流放地召回,高官顯爵的。
因此李治臨終前將朝政大權交託給年近六十的武則天,是合乎人之常情的,並不能作為他的過失。六旬老婦、並有兩個親生皇子,竟有改朝換代的鼎革野心這種事,武則天之前根本沒任何人能想象。在李治和絕大多數朝臣看來,武則天無非是和先朝眾稱制太后一樣執政終身,而這並沒有什麼不妥,反正最後還是要還政於他們共同子孫的。
武則天在之後二十年雖然一通折騰,終究徒勞,最終還是自去帝號,以皇后身份和李治合葬乾陵,還政唐中宗李顯,如了李治之願。這對半生恩愛的夫婦殊途同歸,長眠於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