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悠遊閭春暉
-
2 # 大福讀史
第一在戰略上,第二在戰術上。
公元前636年,流亡19年的晉文公繼位。二年前,宋楚爆發泓水之戰,宋襄公戰敗身死,楚國控制中原。晉文公繼位後,欲拾起齊桓公的霸業,領導中原諸侯抗擊楚國。但是楚成王在位長達40年,令尹子文對國政也是兢兢業業,所以楚國不僅政治安定、經濟充實而且軍事實力也很強大。泓水之戰前,楚國就有兵車600乘,更不論其後增添的兵馬。所以晉國想要擊敗楚國必須聯絡齊、秦,打起尊王的旗幟,才能號召諸侯合力制服楚國。
秦國自不待言,因為秦晉正處於最佳蜜月期。同時,為了讓秦國牽制楚國,晉秦兩家一起聯兵滅了鄀國(河南內鄉),並襲取了楚國的商密(淅川縣荊紫關),打開了秦國出武關威脅楚國側翼的一路。因為楚國已控制中原諸侯,所以位於河濟之地的衛國阻擋了晉國聯絡齊國的通道,且齊國還未從齊國五公子之亂中恢復國力,故而聯齊只能暫時作罷。
當然,晉國想要和楚國掰手腕。那麼他就必須要渡過黃河,想要平安地渡過黃河就必須要控制黃河兩岸的鄭國與衛國,想要控制鄭國與衛國那就必須在太行山以東獲得落腳點。但是這事不太好辦,因為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之地屬於周王室的轄區。雖然周王室已經落魄,但貿然攻擊天子領地確實不妥當。恰好,周王室的內亂給了晉文公藉口。公元前636年,周襄王的異母兄弟王子帶先與王后私通,後聯合大臣發動叛亂,並引導狄人圍攻周襄王。襄王不敵,倉皇逃到汜地(今襄城),王子帶遂自立為王,史稱王子帶之亂。
此事無疑給了晉文公施行“尊王”的最好藉口!公元前635年,晉國出兵平定王子帶叛亂後,獲得了周襄王賜封的四個戰略要地:陽樊(沁陽)、溫(溫縣)、原(原陽)、欑茅(修武)。於是晉國終於獲取了東出太行的戰略基地。為了控制四地,晉文公命趙衰、狐偃之弟分別在原地與為溫地建築了軍事重鎮。在晉國緊急處理完周王室的內亂後,前633年,素不屈服楚國的宋人又遭到了楚國的攻打,宋人向晉文公緊急告急,晉文公遂率主力救援,城濮大戰一觸即發。
晉國南的黃河三條線路
公元前632年,晉國實行攻敵所必救之策,定下“圍攻楚國附庸曹衛而吸引楚軍放棄宋都北上,晉軍以逸待勞”的戰略後,立刻自白馬口(滑縣北,當時屬於延津渡口)過黃河,攻佔了衛國斂孟(濮陽),將曹衛兩國一分為二,截斷曹都陶丘(定陶)與衛都楚丘(滑縣)的聯絡。衛國君主倉皇逃亡,晉軍佔領衛都楚丘(滑縣),之後晉軍又包圍且攻陷了陶丘,生擒曹共公。也是在三月份,聞聽晉軍出師,在宋都前線指揮的楚成王擔心秦國出武關偷襲楚國南陽,便率部分兵力回師防守。剩下的楚國大將成得臣正繼續圍攻宋都睢陽(商丘),聽聞晉軍攻破曹衛便急忙率軍北上。為了讓楚軍繼續疲勞,晉文公藉口兌現當初“退避三舍”的諾言,一直退了90裡,楚軍又經過一番奔波後緊跟著到了城濮(山東鄄城臨濮集),大戰隨即展開。
晉軍分為上中下,楚軍分為左中右,捉對對壘,晉軍下軍率先以虎皮蒙在馬上出兵攻擊楚軍右軍,楚軍見狀驚懼不已,毫無戰心。與此同時,晉軍下軍之一部又將樹枝掛在戰車之後,縱馬賓士,攪起漫天沙塵。當時城濮戰場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多為黃土層,且開戰時間正值冬末春初。此季節北方盛行東北風,故而易起沙塵。迎面遭受風沙的楚軍右軍陣勢大亂,潰敗四散。
晉軍上軍見下軍得手,遂打出晉軍大將旗幟佯裝撤退,而晉軍中軍卻堅守不動。楚軍中軍主帥成得臣見晉軍上軍敗退,連忙命楚軍左軍追擊,楚軍左軍在追擊過程中其側背暴漏給了堅守陣地的晉國中軍,晉中軍趁機分兵橫擊楚軍左軍。晉國上軍也回軍與晉中軍夾擊楚軍左軍,楚軍左軍大敗。此時正在攻擊晉中軍留守兵馬的成得臣,聞聽楚軍左右兩軍均大敗,當機立斷地命令中軍停止攻擊,撤出戰場,城濮之戰結束。此戰,晉國以弱勝強,擊敗楚軍。鄭國聽聞楚軍戰敗,遂重新歸附晉國。戰後,周襄王親自蒞臨前線勞軍,晉文公彙集諸侯朝見周襄王,於踐土(廣武鎮)修築王宮迎接周天子,並向周天子親自獻俘致敬,晉國霸業已成!
-
3 # 津口船伕
這一仗是非常有意思,楚國也非常有意思。我也一直喜歡楚國那種不按規矩出牌,桀驁不馴的性格。楚國攻打了齊國之後,想想在打哪個玩玩咧——宋國。於是糾合陳、蔡、鄭、許四國部隊同申、息地方部隊一同伐宋,宋國被打的沒辦法,只得向晉國求援,加上晉文公正想著稱霸中原,於是擴充兩軍為三軍,拜先軫為中軍元帥,統兵救宋。
怎麼救呢?直接開赴前線,與楚軍正面衝突,一是不能速戰速勝,二是不一定打的贏,三是楚成王曾對自己有恩。晉文公正猶豫不決,先軫建議先打衛國與曹國,原因有二:一是晉文公流亡時,這兩個國家曾開罪過晉文公,二是這兩個國家是楚國的鐵粉,打他們,楚國一定會救,宋國之圍遂解。結果是攻滅了曹國,抓了曹國國君,破了衛國,嚇跑了衛國國君。
楚成王得到訊息,著急忙慌的帶著兩廣精銳去救,發現這兩個國家都被滅了,嚇出一身冷汗,太厲害啦,晉文公不愧在江湖晃盪了十九年,這麼短的時間就滅了兩國,還是不與晉國發生衝突的好。於是歸還了侵佔齊國的土地,召回圍宋的聯軍。可子玉不聽啊,向楚王保證一定拿下宋國,楚王到還有自知之明,反覆叮囑子玉,不可與晉國輕易開戰,能和則和。
子玉攻宋越急,也越厲害。宋國已經招架不住,將國庫裡好的東西都搬出來賄賂晉國,盼望晉國快快派兵來救。
晉文公還是擔心打不贏楚國,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先軫又出主意說:不如把這些賄賂給晉國的東西分送給秦、齊兩國,只要他們肯出兵,楚國就一定會敗。於是宋國的使臣分別將賄賂送給秦國、齊國,這兩國都同意說和。
當秦齊兩國派使臣去求成時,先軫擔心宋國跟從了楚國,自己沒撈著一點好處,決意要破壞秦齊的說和,偷偷將曹衛的國土送給宋國。這一下急壞了子玉,這哪是來求和的,把老子粉絲的土地拿來送給宋國,因此和談破裂,開打!
這之中子玉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就是解了宋圍,追著晉國打。
晉文公想著先前流亡時楚王的好處,命部隊後退三舍,也就是九十里地,在城濮安營。子玉一看,哎呀!這是怕我們啊,追上去,於是城濮之戰開始。
先軫在戰爭中使詐,讓上軍的戰馬蒙上虎皮,衝擊楚軍的左軍,那楚軍的戰馬看見老虎下山,調轉馬頭往死了跑,衝動了後面的部隊,一團亂粥,被晉軍殺得十存二三。接著晉國下軍望見楚國右軍掉頭就跑,跑的塵土飛揚,當然是晉軍在戰車車尾綁了樹枝,來回飛奔揚起塵土,製造兵敗的假象。楚軍不知道啊,拼了命的追,結果進入埋伏圈,被分做幾段,包了餃子,逃出來的十分之一。中軍看到左軍衝上去了,加上晉國間諜高聲叫喊晉國敗啦!晉國敗啦!也玩命的向前衝,沒多大會發現上了當,趕快玩命的回撤,見到中軍營帳也被佔了,撒腿向別的方向跑,加上晉文公命令部隊不要追趕,才沒遭受很大的損失。
城濮之戰以楚國慘敗結束。同時失去了曹、衛、鄭、許、蔡、陳這些鐵桿粉絲。
回覆列表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晉楚爭霸的重要一戰,有關探討晉勝楚敗的戰役原因的文章很多,其中確實有雙方主帥先軫和成得臣(子玉)的個人表現的緣故,但我個人以為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首先,所謂晉楚兩軍的交戰兵力相當是不準確的,晉國由於晉文公親征,精銳幾乎盡出。反觀楚國,在子玉率楚、陳、蔡、鄭、許五國聯軍伐宋時,楚成王還另率大軍伐齊,因此子玉手裡的聯軍數量雖然龐大,(甚至超過晉軍一方),但其中真正的楚國軍隊並不佔優勢。尤其是,當楚成王聞聽晉軍以摧木拉朽之勢連破曹、衛兩國後,自己立刻和齊軍議和班師,並下令讓子玉的聯軍也南歸避戰。可是當子玉抗命不歸時,楚成王卻顯得猶豫不決,既沒有嚴令子玉等撤軍,又沒有派出主力去增援子玉,楚軍實際上是以偏師去迎戰晉國精銳,焉得不敗。
其次,由於前後兩任晉國主帥(中軍主將)郤轂和先軫的巧妙運作,晉國在戰前的外交角逐上佔了上風,直接後果就是秦、齊兩大強國均派軍參加了晉國一方作戰,這與被綁架參戰的陳、蔡、鄭、許等楚國附庸計程車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最後,簡單說說子玉此人,楚成王時期鬥氏家族權傾楚國,其中子玉尤其得成王青睞,有意扶持,子玉也確實在幾次楚國對外的戰事中立下功勳,因此當時的令尹子文窺測聖意,主動將大權讓與子玉。這在楚國群臣中引起很大的爭議,蒍賈就曾公開說,子玉既不適於治民,也不善於治軍,若帶兵超過300乘,非打敗仗不可。。。。因此子玉任主帥以來的壓力很大,使得他急於想贏得一場對大國的勝仗,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在這種賭徒以求僥倖的心理下,自然無法客觀、冷靜地評估雙方的力量對比,也無法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做出及時、準確的反應了。
總之,我認為城濮之戰的結局早在開戰之前就已經註定,但失敗方的楚國僅僅喪失了一支偏師,它的主力和國本並沒有遭到很大的損失,戰後晉楚爭霸的格局絲毫沒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