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冀東1952

    這個問題很專業,非小民視野之內,但聽過金燦榮老師之講座,也可知之一二,英商曾送乾龍帝兩把左輪手槍,儘管實效效果很好,但是乾龍皇帝認為有違大清雄騎之陽鋼,棄置於書房,如此皇帝,上行下效之後果也。

  • 2 # 品史君

    滿洲是馬上得到的天下,一直認為騎射是根本,所以不怎麼重視火器。在清朝的時候也是以科舉制選拔人才,士人大都讀四書五經以考取功名,滿清實行的奴才制,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基本上沒有什麼人來繼續研究火器,所以也就慢慢的銷聲匿跡了。

  • 3 # 雪堂說史

    清朝拋棄先進的火器,堅持騎馬射箭的戰爭方式可以說是自作孽不可活,自作孽也就罷了,還使得中國一步步落後於世界潮流,最終讓我中華民族淪為列強的附庸,人民受盡欺辱,是近代中國愚昧落後、捱打、混亂的罪人。一、明朝的燧發槍有何先進之處

    1、在明末的燧發槍研製出之前,明朝的火繩槍一直在不斷改進,並且被明軍較大規模的使用。

    火繩槍又被稱為鳥銃,在明朝初年就已經被裝備進了軍隊。這種槍使用的時候,需要點燃火繩,進而點著火藥,射程達到120米。因其槍托形狀和鳥嘴相似,又被稱為“鳥嘴銃”

    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就曾用火繩槍打擊過倭寇。在浙江剿滅倭寇的戰鬥中,倭寇自恃個人戰鬥力強,背靠背圍成一圈想要負隅頑抗。沒想到戚家軍鳥銃一通狂射,把倭寇亂槍打死。

    2、明朝末年,明代的火器專家研製出了燧發槍。

    相比於火繩槍靠火繩點燃火藥,燧發槍更為先進,它靠的是火石打火,不怕風雨,發射的速度和精準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明代的燧發槍基本上和歐洲同步。也不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發明的火藥卻用它製作爆竹敬神。

    二、清政府為何拋棄先進的火藥,死守已經落後於時代潮流的騎射,原因有如下三點:

    1、清太祖努爾哈赤死於袁崇煥的紅夷大炮

    努爾哈赤憑藉十三副鎧甲起兵,軍事實力不斷擴大,自詡戰無不勝。沒想到在小小的寧遠城吃了大虧。袁崇煥從在澳門的葡萄牙人那裡買來了幾門紅夷大炮,吸引清軍到了城下,把努爾哈赤轟成重傷,不治而亡。

    自此以後,滿人對火藥是又怕又恨。他們卻又有奇怪的邏輯,因為害怕火器,所以就禁止火器,而不是發展它。

    2、清政府靠騎射統一天下,又天然的瞧不起火器

    畢竟當時的火器還不是軍隊的主流裝備,所以最終決定了戰爭走勢的還是騎兵。所以清政府靠著從深山老林走出來的強壯身板打敗了明軍,他就有個誤解,他們認為,火器是奇技淫巧,沒什麼太大用處。

    3、清政府還認為,騎射是清軍的傳統,不能丟掉

    這種可笑的思想使得他們禁止火器,極力地保持落後的傳統,八旗子弟兵們每日還是練習著騎馬射箭這樣的冷兵器,對火槍打炮不屑一顧。

    所以到了鴉片戰爭期間,清朝的大炮射程竟然不到明朝的一半,他們引以為傲的八旗子弟兵早就被鴉片掏空了身體,不堪一擊,真是可笑可悲之極。

    閉關自守,盲目排外,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清政府是中國近代百年混亂的根源所在,不要說所謂的康乾盛世,從它建立起,就已經註定了中華民族悲慘坎坷的命運。

  • 4 # 火器工坊

    所謂明代的燧發火槍,指的應該就是畢懋康在《軍器圖說》中提到的自生火銃,書中對自生火銃的描述是:“銃遇風雨不便,凡銃必先開火門,乃可對敵舉放。往往有被風雨飄溼而不能一發者,有未及照星而誤發者,須將龍頭改造訊息,令火石觸機自擊而發藥得石火自燃,風雨不及飄溼,緩急可應手。”

    從這段描述和書中配圖來看,自生火銃確實是一種早期的燧發槍,這在整個東亞軍事史上來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為這一個發明證明了只要條件允許,東方人一樣可以創造出和西方一樣優秀的武器出來。

    不過很遺憾的是,並沒有文獻和文物證據證明過大明有把這一武器實物化,所以這麼看來,明代的燧發槍也只是概念性武器。(百度百科上說掣電銃是燧發槍純屬扯淡,就文字描述和武器圖紙來看,很明顯就是火繩槍)

    事實上燧發槍的實物第一次在中國出現恰好就是大清朝的時候,在雅克薩之戰後,清軍繳獲了大量的俄羅斯燧發槍,當時仿製了4把,作為康熙皇帝狩獵時的御用火槍,在使用時,康熙皇帝也表示燧發槍確實要比火繩槍用起來更方便,不過因為當時大清帝國已經在東亞天下無敵了,所以也就沒有必要費勁巴力的去重新大規模的更換和裝備燧發槍來取代剛剛普及開來的火繩槍。

    其實整個大清帝國的火槍發展,都是要比明朝先進的多的。明代是火門槍同火繩槍混合裝備,但是火門槍的數量明顯是要多於火繩槍的裝備數量,尤其是北方的邊軍,對落後的火門槍格外依賴,對於先進的火繩槍表示不屑,理由是北方風沙大,不適合用,這點連戚繼光將軍也經常吐槽。

    清康熙年間三藩平定以後,康熙皇帝開始在傳教士南懷仁的幫助下改制或其規格,在火槍方面首先一條就是取消了火門槍的裝備,所有的火槍統一採用比利時風格的番腸鳥銃樣式,這遠比明代日本風格的鳥銃要威力強得多。

    在雍正九年,清軍敗於和通泊之戰,之後大清開始仿製從中亞傳來的贊巴拉克火繩槍,這種火力強勁的重火槍,使得當時所有的盔甲都變得不堪一擊,也是這種火槍的大量裝備,清軍的甲冑開始愈發的範輕化。

    在明代時,來自土耳其的魯密銃雖然也屬於重火槍範疇,可是由於大明財政窘迫,所有政府無力大量仿製裝備入軍,這種當時先進的重火槍在中國發展的故事也就就此停止了。

    太平天國期間,太平軍在打下南京以後,開始和西方國家有所接觸,他們從歐洲的軍火商那裡購買了大量的燧發槍裝備入軍,並且組成了更為密集的火槍陣來迎擊清軍,受到太平軍的啟發,清軍也開始大量的引進和製造燧發槍,試圖改變自己的軍事面貌。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幾乎整個清國的軍人所使用的火槍已經都改製為燧發槍。洋務運動後,火冒槍的製作工藝被引進中國,燧發槍在中國的發展歷程開始走了下坡路。1886年,大清開始學習德華人的後裝槍技術,自此前裝燧發槍開始被逐步取代。

  • 5 # 北洋海軍炮手

    不就是想吹一波畢懋康發明燧發槍嘛,順道再黑一下清朝斷送火器,幹嘛掖著藏著。

    畢懋康這個燧發槍,可謂是有文字,無實物,說好聽點就是僅僅停留在紙面上,說不好聽的就是想想而已。畢竟明朝連火繩槍都沒普及,又談什麼更高階的燧發槍。就是這玩意而已,只是一張圖配上一段簡單的解說而已,這就能證明明朝有燧發槍了?那麼看看《神器譜》卷五的內容。

    或問:霹靂火銃,神奇特異。不惟不畏風雨,利於戰陣,即主帥、軍幕、商賈、逆旅,盡足以御暴客,《譜》中不具圖式,不言製法,何也?曰:此器固是神奇,甚難製造,費又數倍,非經服習,火又未必即發。倘值變起,倉卒俄頃之間,藉此以定軀命安危,反覺誤人。如軒轅、嚕蜜,易習易制,見之無不蹙額語難。今日敢以此器望世人制造服習哉?

    說到底僅僅是見過而已,既不是發明,也沒有製造,因為只能看著流哈喇子,造不出來。燧發槍對金屬冶煉工藝有一定的要求,對於金屬冶煉落後於歐洲的古典中國來說,造不出來是一定的,只能進口。

    第一、來自於贊巴拉槍。贊巴拉槍是清朝對其引進的中亞、西亞火槍的統稱,有火繩槍也有燧發槍,其中一土耳其重型火繩槍為主。

    第二、從洋人那裡進口。根據我目前接觸到的資料來看,清軍在鴉片戰爭之前曾經緊急進口了一批燧發槍裝備部隊。

    正所謂讀書不能讀死,要相互對照著來。所以這個明朝燧發槍不過是和介紹一下歐洲燧發槍而已,根本就沒什麼值得炫耀的。所以就拜託明吹不要吹啦。

    全文完

  • 6 # 三箭一雕230

    1.清軍入關以後,統治階級認為弓馬才是立國之本,畢竟當時燧發槍技術,並不成熟,而且生產製造成本很高。其實就和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已經出現鐵製武器,而秦國的主流武器仍然使用青銅一樣的道理。

    2.燧發槍的精確度並不高。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反映,那個時期歐美使用燧發槍的戰術,列隊射擊。明朝末期,因為主要敵人是後金,國家之間的戰爭,在這種情況下,燧發槍能發揮比較大的作用。但是滿清統一天下之後,它沒有大規模的敵人,使用燧發槍的效率並不高,遠不如使用冷兵器。

    3.清朝的武器發展,並不是我們印象中那樣落後。現在已經可考證的,即使是我們印象中最屈辱的那段時間,清朝軍隊的武器裝備比較先進的那一部分,並不比歐洲國家落後很多。只是清朝上至統治階層,下至軍隊基層指揮員一直抱定傳統的思路,沒有發揮出武器的效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局《父母愛情》中,反映了哪些社會問題?你對這些問題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