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尚桔子

    電視劇《父母愛情》透過表現男主人公江德福和女主人公安傑將近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並且用溫情敘事風格展現夫妻、姑嫂、親子、婆媳、鄰里之間的衝突和煩惱,展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體現出了仁愛孝悌、誠信知報、見利思義、勇毅力行等中國的傳統美德。 關鍵詞:仁愛孝悌;誠信知報;見利思義;勇毅力行

      傳統美德,是指在自覺地或習俗的道德規範中那些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並實際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貫之的,在現代仍發揮著積極影響的那些德目。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是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共存共榮的凝聚劑和內聚力,她在價值的意義上形成中華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父母愛情》是軍旅作家劉靜於1994 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當年的《解放軍文藝》。2014 年2 月2 日起,由劉靜改編、孔笙導演的44 集同名電視連續劇《父母愛情》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熱播,它詮釋了平凡樸實的幸福、彌足珍貴的溫情。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它彰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並且體現出中國的傳統美德。

      一、仁愛孝悌

      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儒家文化所誇大的“仁愛”思維的核心就飽含著其內涵。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主張:“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在《孟子・ 梁惠王上》中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是將“仁愛”置於社會關係中。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孝悌之情擴充套件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

      在電視劇《父母愛情》中,藉助情感這條紐帶,傳遞出真善美的正能量和東方文化中的優秀傳統美德,洞悉社會歷史的變遷和世事滄桑,彰顯出人與人之間真誠、理解、包容、信賴的主流價值觀,徹底改變了以往家庭倫理劇流行的“三破一苦”的現象。劇中的江德福和安傑,他們的相識和結合,帶有強烈的時代撮合的氣息。江德福出身農村,參加過革命戰爭,建國後任職團長在某海軍炮兵高階學校學習。他將具有中國傳統男性的憨厚耿直,又會有著軍人的一身正氣。在軍校上學時,被校長叫過去參加舞會,校長的愛人為軍校的學生安排的舞會,其實就是一場相親會。但是,安傑這個資本家出身的小姐,因為出身不好,本來是不能去參加舞會的,但是為了湊個數,隨著同事也去參加舞會。安傑漂亮有氣質,有修養,有內涵,結果舞會上遇見了江德福,還被不會跳舞的江德福踩傷了腳,一瘸一拐回去了。這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面,經過了坎坷波折,安傑最終還是嫁給了他這樣一個大老粗軍官。但在兩個人走到一起之後,卻建立了深厚的愛情,丈夫庇護著妻子,妻子榮耀著丈夫。江德福也因安傑的出身影響到自己的仕途,但是江德福沒有怨恨,回到家還是笑嘻嘻地看著安傑,一家人是那麼有溫情,那麼仁愛。

      安傑的姐夫歐陽家是有錢的地主,後來慢慢沒落了。況且歐陽懿有親戚在國軍中當軍官,所以歐陽毅劃分為右派,被下放到一個荒涼的小島上。安傑夫婦知道後,並沒有用世俗的眼光和他們一刀兩斷,安傑去看望自己的姐姐,看到姐姐一家生活那麼艱苦,仁愛之心油然而生。等姐姐家平反後,江德福和安傑幫助他們的兩個孩子去當兵,使得歐陽懿感激涕零。這充分體現出仁愛。讓我們感受到了親情。

      江德福寧願被安傑誤解也不揭穿前來認爹的孩子――江昌義,最後還送他去當人人豔羨的海軍,其實他在劇裡表現出巨大的容忍和寬厚,彰顯出人性的光輝。但是江德福面對突然來的孩子,雖然他並不是自己的親兒子,但是他沒有說出這是他的哥哥的孩子,還是送他當兵了。

      另外,劇中的其他人物也都體現出了“仁”:江德華對老丁一往情深、不計回報的付出,終於感動了老丁,二人終成眷屬,而且德華對老丁的孩子也是呵護備至;安傑的姐夫歐陽懿被打成“右派”下放到荒涼的海島改造,姐姐安欣毅然決然地追隨丈夫來到海島,夫妻二人共同承擔生活的磨難;安傑的大女兒江亞菲與王海洋結婚後,對王海洋與其前妻所生的兒子視如己出,母子關係和諧融洽……

      二、誠信知報

      “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涵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信”是守信用、講信義,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報”即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知恩、感恩、報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美德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這些也都是組成華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國道德質樸性的重要表現。通俗來講“知恩、感恩、報恩”,就是對天然、社會和他人給予自己的恩惠和利益由衷認可,並真誠回報的一種知悉、情感和行為。在現代社會,所謂“知恩、感恩、報恩”,就是對在自己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曾經給予過積極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種感謝與回報。

      《父母愛情》在傳遞和表達誠信、知恩圖報等社會核心價值觀上,的確具有獨到之處。江德福在軍校上學時,深得校長的賞識,所以,江德福心裡一直記著校長,退休後還去看望了老校長。

      安傑鄙視粗俗、沒文化的農村婦女王秀娥,而王秀娥與江德華“串通一氣”,同樣也瞧不起風情、漂亮時尚的安傑。就連王秀娥送來的包子,安傑就不願意吃。但在安傑深夜提前生產時,恰恰是她一貫瞧不起的王秀娥臨危不亂為她接生,確保了安傑母子的平安,安傑也由此改變了對王秀娥的偏見。在和自己的姐姐聊天時,也說起來王秀娥,明顯有一種感激之情。

      三、見利思義

      對義利關係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義,《中庸》解釋為:“義,宜也”,即“應該、應當、適宜”之意。孟子認為:“義,人之正路也”! 說明義是一種引導人們正確行動的規範、準則。儒家經典《易經》中有“利見大人”之句,其中的利是對個人“有利”之意。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義利觀是:義以為上,重義輕利。孔子要求:“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在生活中,君子作為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應該把義放在首位,立身行事要以義為根本和依據,對待物質利益要合於義然後取。戰國中期的孟子繼承了孔子的義利思想。並且有所發展,提出了“先義後利,以義制利”的說法。“先義後利,以義制利”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核心,也是中華民族十分重要的傳統美德。以義為人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昇華為中華民族“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   江德福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英雄,但劇中並沒有凸顯英雄主義或宣揚理想主義,而是塑造了他離開大城市青島,前往祖國邊防守衛祖國,而且海島很小,幾乎是與外界隔絕。去海島的船常常因為颱風等問題停運。而且生活條件更加艱苦,沒有城市的現代文明設施,連吃的水都要去挑,燒火要拉風箱。但是江德福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守衛祖國的海防,直至退休。江德福的形象反映了軍人捨身為國的精神。

      四、勇毅力行

      這是中華民族在踐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說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體現的美德。“勇”有憑力氣的血氣之勇,有憑意志的意氣之勇,理直氣壯、恪守堅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艱難困苦中堅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準則方面的毅力。它所強調的是堅韌不拔、百折不回、勇往直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孔子說:“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要求重任在身的人要有寬廣大度的心胸,剛強堅忍的意志,始能經得住漫漫征程的考驗。這種精神就是堅毅。華人十分重視“力行”的美德。中國文化認為,人格的完善,社會的進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於行。所以,在遇到艱難險阻時,要有不屈不撓、信勇剛毅、無私無畏的精神。

      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婚姻中,江德福和安傑信守著對婚姻的承諾,相依相賴,患難與共。江德福為了能夠與安傑結婚,不惜放棄晉升的機遇,而且因為安傑的出身和家庭關係受到了影響;喝慣了美酒和咖啡的安傑,為了江德福來到偏遠荒涼的海島並適應了艱苦的海島生活,由最開始的嫌棄海島的生活到後來樂於在海島,並且在海島當起了教師,也在為祖國的邊防做著貢獻;安傑為給江德福準備生日禮物,熬夜趕製毛衣而昏迷入院;而江德福在安傑病危之際,表現出來的是對安傑無限的依戀和深情……正是這種可貴的堅守,讓兩人的愛情更加醇厚綿長,江德福始終以其男人的寬容大度,庇護著安傑和其家人,並以生活的智慧和巧妙,化解了許多家庭內部的矛盾。無論是江德福還是安傑都有擔當意識,都有勇氣承擔起屬於自己的義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電視劇《都挺好》中原生家庭的影響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