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器百科

    因為在1939年爆發的諾門坎戰役中,蘇聯打敗日本,取得戰役的戰略性勝利。這也讓日本不敢再對蘇聯發動進攻。

    諾門坎戰役中,蘇軍坦克對日軍發動進攻

    諾門罕戰役,是蘇聯與日本在遠東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戰事為第1次諾門罕事件。從6月上旬至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第2次諾門罕事件。在這次戰爭中,蘇聯、日本的軍隊,各自代表蒙古人民共和國及偽滿洲國作戰,但雙方並沒有正式向對方宣戰。這次戰爭的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取得勝利。從諾門坎戰役結束後,一直到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本宣戰前,蘇聯都與日本保持著和平狀態。

    蘇軍檢查日軍坦克

    諾門罕戰役,是自日俄戰爭以來,兩國之間發生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相比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其他戰役,諾門坎戰役可以說是非常“不顯眼”,但是這場戰爭,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勢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在諾門坎戰役爆發前,日本製定了“南進”和“北進”的部署。其中“北進”,指的是日本針對蘇聯的戰略部署。而“南進”,指的是日本為確保東南亞石油等資源的通道,針對美國的戰略部署。諾門罕戰役日本的失敗,一改日俄戰爭以來,日本對俄國形成的固有觀念(覺得蘇聯很好打,實際上並不是),使得日本決策者不得不重新評估蘇聯軍事實力以及擱置“北進”計劃,轉而掉頭實行“南進”計劃,最終引發了太平洋戰爭。

    諾門坎戰役中的日軍戰俘

    對獲勝的蘇聯方面來說,諾門罕戰役的勝利解除了來自遠東方面的威脅。1939年9月17日,在諾門罕停火協議之後兩天,蘇聯入侵波蘭,和納粹德國瓜分了波蘭。遠東的安定也使得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得以地將遠東部隊調往西線,使得蘇聯在這個戰爭中避免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 2 # 最後的騎兵90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師從西方,成為亞洲一霸,在侵略中國的同時也不忘記與西方爭霸,面對龐然大物的蘇聯,英法等國尚不敢直接交火,日本藉著武士道精神公然挑戰蘇聯。

    是什麼原因讓日本見到蘇聯就慫了,精銳的關東軍一槍不發全面潰敗。

    《壹》日本由驕橫變慫貨

    一、日俄之爭的勝利給了日本不可一世的勇氣

    1904年,清國末年,為爭奪東北土地,蘇聯的前身沙皇俄國與日本大打出手,日本僥倖得勝,從此日本以為完全跨入世界列強行列,及蘇聯成立後,日本仍舊磨刀霍霍準備隨時拿蘇聯開刀。

    沙皇俄國的失敗主要還是自身統治岌岌可危,蘇聯人可是記仇的。

    二、張鼓峰事件、哈拉河戰役

    ①張鼓峰位於東北琿春市,日本一直將蘇聯視為假想敵,1938年蘇聯在邊境自己一側構築防禦工事,日本派出人員武裝偵查,雙方從小規模爭執升級達人為大規模衝突,日軍戰敗,將這一地區劃為禁區,中國因此喪失在東北出海口。

    ②日本方面沒有看到蘇聯的變化,還處於日俄戰爭時代認知,1939年,蘇聯控制下的外蒙古和日本控制的偽滿洲國牧民因為草場產生糾紛,日本藉機進攻。

    ④雙方近20萬人在哈拉河廝殺,日本武士道對戰蘇軍鋼鐵洪流,以日本全面失敗結束,日本徹底認清現實,蘇聯不是沙俄。

    ⑤哈拉河一戰,也是蘇聯新武器和新戰術的一次檢驗,日本只得求和,雙方訂立互不侵犯合約。

    日軍幾乎全軍覆沒,戰死被俘無數,唯一的坦克師團徹底團滅。

    《貳》恐蘇症

    一、恐懼讓日本再也不敢挑戰蘇聯

    張鼓峰是雙方有限度的衝突,哈拉河則是日本拼盡全力一戰,兩次戰敗讓日本意識到自己小國寡民的不足。

    當德國提出要求東西夾擊蘇聯的要求,日本國內為北上還是南下,也爭論不休,蘇聯的實力讓日本軍方想都不敢想,恐懼讓日本覺得打不過蘇聯,就去突襲珍珠港。

    德國是很強,遇到義大利和日本這倆盟友,猛虎架不住群狼活該戰敗,日本以為美國是軟柿子把美國拖下水,豈不知美國實力也不比蘇聯差。

    二、幸災樂禍心理

    日本覺得德國進攻蘇聯,自己都失敗希特勒也不會成功,況且蘇聯在遠東還有近百萬軍隊,放棄與德國共同夾擊蘇聯北上、會師德國的計劃,代表南下的海軍佔據上風,日軍轉向太平洋戰場,把美國拉進戰爭漩渦。

    所以任憑希特勒苦口婆心,日本關東軍就是死不挪窩,蘇聯雖然不怕其實也擔心日本突然進攻,這下好了蘇軍可以全力以赴對抗德國。

    自始自終日本再也不敢向蘇軍打出一槍一彈,看著德軍兵敗莫斯科,也迎來了自己的滅亡。

    蘇軍進入東北日本自以為強大的關東軍瞬間瓦解。

    幸好蘇軍透過張鼓峰和哈拉河兩戰打垮了日本囂張氣焰,讓日本做出錯誤選擇一定程度上促進二戰盟軍的勝利。

  • 3 # prq1211

    我們知道對於一場戰爭而言,都有一個決定性的時刻,在這個時刻情形可能發生逆轉,原本強的力量突然暴露出脆弱的短板,原本弱的突然煥發出勃勃生機。在戰場上,一切皆有可能。

    一九四一年,是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也是希特勒無所不勝的“軍神”道路的轉折點,這一年六月之前,希特勒過得順風順水,到這一年的六年,希特勒孤注一擲,集結了五百五十萬的軍隊進攻蘇聯。

    此時的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希特勒也有一些顧慮,所以再三催促日本從東北方向出兵,夾擊蘇聯。日本的迴應是:“知道了。”然後在邊境做了一次演習,之後沒動靜了,而德國孤軍深入太深,處於被動局面。

    蘇聯其實沒想到德國會這麼瘋狂,自取滅亡,當時蘇聯以為德國會先打英國,在沒打英國之前不可能打蘇聯,所以他們邊境軍隊一直處於懈怠狀態,根本沒做戰前準備。

    德軍就喜歡突然行動,因為勝算大,所以蘇聯在開戰的第一天就損失了70萬人,一千五百架戰機,整個國家處於懵了的狀態。

    蘇聯戰略縱深很大,只要將工廠、機關進行轉移,德國就沒辦法,加上先進的,不遜色於德國的武器,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和人口,德國只能是越來越吃力,後備力量越來越跟不上,資源消耗越來越大。

    不過德國認為,日本的七十多萬關東軍隨時可以撲過來,將蘇聯在遠東的軍隊壓住,但日本並不這麼認為。

    日本很精明,知道蘇聯軍隊不好對付,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就發現俄國,不好惹,在諾門坎戰役中更證明了這一點,日軍四個師團損失慘重。

    而與此同時蘇俄也覺得日本不好惹,所以蘇俄的軍隊在遠東地區也按兵不動,即使保衛莫斯科的時候,調動了少數軍隊,也只是一部分,大部分軍隊仍然留下來跟日本對峙。

    雖然這樣,日本認為蘇聯還是有勝算,因為日軍的武器裝備不行,他們整天面對面防禦,日本的情報工作又搞得好,所以他們知道一旦打起來的話,他們的王八盒子是比不過蘇聯精銳的武器,何況還有坦克,日軍的坦克也很垃圾,真打起來蘇聯分分鐘滅了日本,日本傷亡會很大。

    對峙期間日本如此膽戰心驚,更別提主動衝進人家領土找事了,如果在邊境待著,蘇聯投鼠忌器,還能給日本一點好顏色,如果日本衝進去了,蘇聯豁出去了,日本??而且南方也需要兵力,日本本來人口就少,又死得差不多了,萬一無兵可派就麻煩了。

    綜上所述,七十萬關東軍衝進去遏制蘇聯那是找死,結果還是蘇聯勝,日本被滅,希特勒那邊不過是爭取了一些緩衝時間罷了。

    那我們假設日本能拿下遠東地區,結果怎麼樣呢?

    大家都知道蘇聯的主要財富在歐洲,資源在歐洲,亞洲地區資源貧瘠,希特勒想得到什麼日本當然知道,日本得到遠東,自己又能得到什麼呢?希特勒贏了,富庶的東歐豐富的石油資源都歸他了,日本付出巨大傷亡佔領遠東,只能得到風雪和北極熊,這是賠本的買賣,日本當然不幹。

    當然西伯利亞也有石油,但日本開採不了,日本哪有這個技術,何況打仗需要錢,日本早沒錢了,自己想用錢還得到中國來搶,哪有閒置的資金可以買點裝置到西伯利亞開採石油去?要日本能那樣早就去了,日本還缺乏資源呢。

    現在日本就想弄明白一個問題,它需要的資源從哪裡來,德國能給送來嗎?日本是自私,但這自私沒錯,哪個國家不自私?

    所以日本更希望染指東南亞,因為東南亞會讓日本更加熱愛生活,蘇門答臘的油田是日本的最愛,除此之外鋼鐵、大米、橡膠也是日本需要的。

    日本早就制定了南下戰略,但因為怕英國和法國沒敢輕舉妄動,但後來法國已經被德軍佔領,荷蘭也被德軍佔領,日本就可以愉快地下手了,而英國自保都難,顧不上東南亞,日本又透過德國佔領了法國殖民地,此時日本決定在南邊多用些力,也就是說日本玩得正嗨,顧不上德國。不過日本也有短板,那就是美國的經濟制裁。

    美國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讓日本焦頭爛額,自身難保,當然是選擇先保全自己,避免與蘇聯作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梳直與拉直哪個更傷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