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兵器世界
-
2 # 湛河政法
袁崇煥不死也改變不了明朝滅亡的命運!主要是崇禎皇帝已經失去了大臣的信任。所謂主帥無能累死三軍。滿朝大臣猜忌完,誰還願意為他捨命?
-
3 # 北洋水兵
袁崇煥死不死清軍都會入關。
清朝入主中原,從時間節點來看是偶然,但是從歷史來看是必然,換句話說,清朝入關就是天意,是誰也改變不了的。
清軍在入關前,總共消滅了差不多30萬明軍,對明朝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尤其是野戰明軍根本無法戰勝清軍,也徹底戳破了明朝表面上的強大。所以明軍為了對抗清軍,玩起了堡壘戰術這種吞金獸,目的就是為了透過堡壘遏制清軍的行動,避免與清軍野戰。這也導致了明軍龜縮堡壘,野戰能力進一步退化,往往清軍沒有攻克堡壘而撤退就吹噓為“大捷”,並誇大戰功,用來換取封賞。
不過,自從清軍裝備紅衣大炮以後,這種徒費錢糧的堡壘戰術就失去了作用,清軍可以憑藉優勢的火力一個一個的轟開堡壘。早在努爾哈齊時期,八旗火器戰術就初露崢嶸,徐光啟曾說:遼左再敗之後,賊則昔無今有,有而且多;我則昔多今少,少而且劣。我雖舊有,用之甚拙;賊雖創有,用之甚工。如近攻遼陽東門,賊來止七百人,車載大銃,我川兵千人逆之。賊發虛銃二次,我兵不損一人,因而直前搏戰。迨至二三十步,真銃齊發,我兵存者七人而巳。後來的大淩河之戰,明援軍構築車營在後金剛組建的重炮部隊轟擊下而灰飛煙滅。到了松錦大戰的時候,清軍一次性拉出了60門紅衣大炮和明軍對轟,並且在錦州城外架起火炮日夜猛轟,遼東巡撫黎玉田哀嘆:以奴之勢,在昔不當我中國一大縣,每臨陣尤勢相均力相敵也。訖於今,而鑄炮造藥,十倍我之神器矣。
而且,袁崇煥還活著的時候,後金就破關而入,在北京城下走位風騷,可以說是把北京城裡的崇禎嚇破了膽。不過實際上,袁崇煥乾的活是替崇禎去議和,不過這屬於黑活,不可能讓大家都知道,只有這對君臣知道怎麼回事。議和成功了,功勞是你袁崇煥的;議和失敗了,所有的責任都是你袁蠻子的,我崇禎什麼也不知道。而皇太極第一次破關,即標誌著議和破裂,畢竟皇太極要的不是遼東一隅之地,而是整個天下。所以,袁蠻子就很可悲的成了替罪羊。
-
4 # 遠山的記憶鍾
袁崇煥不死,後金絕對進不了中原!!崇煥是皇太極頭疼的對手。皇太極利用崇禎多疑猜忌,對臣下刻薄的性格特點和明廷政治腐敗朝臣傾軋的情形,使用反間計殺死了崇煥!!崇煥死,大明無人能敵皇太極了!
-
5 # 特別特別正經
事實上袁崇煥死了後金沒有入關,吳三桂守山海關後金也沒有太多辦法,這也是當初王再晉的戰略,明太祖和戚繼光大力維護長城不無道理,袁崇煥的關外守孤城的辦法本就值得詬病。守住長城大明就安全,這裡我站王再晉。
-
6 # 萌大叔來了
清軍入關的前提條件是李自成,攻陷北京,這和袁崇煥沒關係!只要李自成老老實實的,北京就沒事兒!吳三桂也不會放清兵入關!
-
7 # 淨月暖陽
大明朝是由後金滅的嗎?好像大明亡於李自成之手吧!
明之存亡,內亂不止,黨爭不止,積重難返,崇禎昏潰,這才是主因,後金只是外力,在一個腐朽的大廈將傾之時,給重重推了一把而已,並借勢取而代之。
袁崇煥是很能幹,一介書生,投筆從戎,用實戰戰績,成為東部棟樑,扼守關寧一線,抗住後金咄咄逼人攻勢。
可就是如此,也並沒有完全阻住皇太極,繞過山海關攻到北京城下。所以只靠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是守不住漫長的長城防線。而明之國力,在當時也就只能支援袁崇煥這點兵力了,問題還出在內部,不是袁崇煥一個可以扭轉歷史程序的。
-
8 # 聽海不如看海
還用假如?問這問題的一定是要給袁崇煥洗地。因為不用假如,後金就是在袁崇煥當督師時入的關,還打到了北京城下!督師因為縱敵長驅等等罪名而死。
如果非要把走山海關才叫入關,那直到大順滅亡明朝,後金也沒有入過關。如果以危害來說,那第一次被敵人打到北京的袁崇煥,是罪魁禍首,即便有李自成的起義,沒有袁嘟嘟這國賊,後金都沒有打到北京。
再舉一個事,就是縱敵人到北京的祖大壽這支部隊,就是漢奸,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你們敢說這漢奸不會獻北京城嗎?
回覆列表
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梁啟超 這是梁啟超對袁崇煥的評價。現在簡單介紹一下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剛開始不過是個地方小官,3年期滿後回京接受考核,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侯恂,把他提拔為了京官。具體點就是在兵部任職,六品官,剛上任不久,廣寧失陷,遼東情況岌岌可危。他主動提出去遼東,在那裡度過了此後的十年,這裡就到提到他人生的第二個貴人——孫承宗,天啟皇帝的老師,他對袁崇煥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此後的人生路線簡單概括:寧遠戰役阻擋清軍還炸傷努爾哈赤最後致死——以“五年平遼”被崇禎器重一路步步高昇——多次擋住皇太極的進犯——崇禎十三年清軍越過長城攻擊關內,被人誣陷下獄最後凌遲3543刀處死。(他的槽點也比較多,這個人有點任性,未上報皇帝砍了和自己級別相當的皮島總兵毛文龍) 言歸正傳,早在1644年之前清軍就已經多次進入關內進行掠奪,最遠的一次是深入山東境內擄走30萬人,沿途明軍卻不敢迎敵。皇太極多次試圖突破關寧錦防線後受挫後,決定借道,於1635年統一漠南蒙古,崇禎十三年越過長城一路燒殺搶掠到達京師外圍。袁崇煥率9000關寧鐵騎馬不停蹄趕到京師解圍。此後聶政王多爾袞南下騷擾更頻繁,北方各地民不聊生,可以說當時北方除了京師之外沒有一處是安全的。(附1616年明北方地圖)
既然這樣也能越過明朝防線,為何不直接南下呢?因為清軍大本營主要在遼東,從山海關入關是條捷徑,不走這條路的話經過蒙古再越過長城,路程太遠不說後勤難以保障。古代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即使攻陷了北方各地卻因為後勤跟不上極易被切斷無法進行長期佔領,想入關只能從山海關下手。
接下來看一看明末情況,松山之戰明軍調集全國精銳包括多次用來撲滅各地起義之火的軍隊,結果松山一役主力全軍覆沒,就連多次參與剿滅起義軍的洪承疇,邊關守將祖大壽也歸降清軍,被起義軍視為“盧閻王”的盧象升在清軍南下騷擾時由於寡不敵眾戰死。1643年,再起的李自成兵圍開封,被後人評價為“傳庭死,而明亡矣”的孫傳庭被從天牢中放出,率5000新兵(崇禎以為是精銳,後來孫傳庭給崇禎寫信曰:“兵不堪用”)在崇禎的再三催促下出兵,有部電影叫《大明劫》講述了這段歷史。後來在陝西潼關戰死,這位曾在黑水峽之戰俘獲老闖王,多次擊潰李自成的數十萬大軍的孫督師結束了他的一生,伴隨著孫傳庭的死大明王朝的氣數也已經盡了。
1644年京師陷落,隨後率主力攻打山海關。此時如果守將換做袁崇煥以他的個性絕對不會降大順,更不會像吳三桂一樣開關延敵歸降清軍,他會死戰。但決戰地點不會是山海關,他不是吳三桂,他在接到崇禎的入京勤王的命令後會率主力馬不停蹄的趕到京師,此時關外就剩幾座孤城,他會把剩下的兵力收攏起來集中在山海關。接下來圍攻京師的軍隊數量是當時與吳三桂鏖戰山海關的數十倍,袁崇煥手上有不到4萬。按明朝慣例,邊關軍隊不得進入京師,只能在京師外圍佈防(詳情參考崇禎十三年清軍圍攻京師)他會戰死,毫無疑問,北京淪陷。如果清軍抓住機會攻打山海關的話,山海關易手,如果大順軍來同樣會輕易攻佔(從關內打山海關更好打) 此後無論大順派誰守山海關都不好守,起義軍將領幾乎從來沒涉及過城池攻防戰守的一方,大順只控制了北方,南方還有明朝遺留勢力,清軍虎視眈眈。倘若多爾袞要像以往攻城一樣率10萬精銳攻打剛剛入順軍手的山海關很容易,順軍佔有數量優勢,但無質量,守備山海關的軍隊不會太多,李自成還要分兵駐紮全國的城鎮,在南方集結重兵以防北伐。順軍大多農民出身,可能昨天還在家裡閒著,今天就被李自成召來打京師了(比喻,可能有點誇張)死戰不現實。
順軍缺乏袁崇煥這樣的人物,再者大順根基不穩,90%的官員繼承的是明朝的,誰能保證哪天不反水,清軍實力非大順軍能比。
我的結論:無論換做誰守,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清軍都會入關。 (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