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筆似塵鉤

    我們梳理一下太康之治的時間線,在280-289年這將近十年的時間,可以說在歷史的長河中轉瞬即逝,筆者簡單分析一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一些舉措。

    經濟上,那肯定是廢除了時間已久沒有什麼實際用處的井田制,改為佔田制,這項政策是十分行之有效的,而且也快速的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整個國家看上去煥顏一新,但跟隨佔田製出現的政策還有去州郡兵制,這個就有些過於急促和想當然了,這也是西晉末年被內外憂困時候無兵可用的原因之一。

    政治上,懷柔,分封,無為而治,基本採用的是西漢初時的政策,留下的巨大隱患稍微一提,對少數民族的懷柔政策導致他們紛紛內遷並聚在一起,卻沒有行之有效的法制相隨,導致後期迭亂頻繁,滅頂之災。分封制,八王之亂,禍根,不提也罷。

    文化上,也可以說是對人才的懷柔,任人唯賢。

    太康之治總體來說在短期內是很有效的,但是卻步步為後世埋下了巨大的火種,我個人認為縱使接班人選的不是那個痴傻皇帝,西晉也難逃短期滅亡的命運。

  • 2 # 流水晶瑩

    太康之治不提也罷,因它短暫的太平,卻幾乎給華夏文明帶來滅頂之災,要不是後來的冉閔力挽狂瀾,後果真的不敢設想。

  • 3 # 上善若水36526

    晉武帝司馬炎,年富力強,雄心勃勃,篡位後繼續推行曹魏時期的屯田政策,並且加大力度,增加屯田勞動力。罷州郡兵以歸農、解放奴俾,安置流民等投入農業生產。

    施行“佔田制”,獎勵農民開荒耕種。農民開荒就是自己的田地了,自然而然就會用心用力地去幹!租稅增加了,人民不再四處奔波也可以有飯吃有衣穿,國家安穩發展,經濟很快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司馬炎不但鼓勵農民自己開荒耕種,但凡在農業上有建樹的地方官吏,一律加以提拔任用。並以“給口糧,免徭役”等政策對原蜀國、吳國的人才進行招引!

    在政治上,司馬炎對魏元帝雖然降封為陳留王,但卻讓他“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原魏國正朔。使得亡國之君曹奐得以善終。

    對蜀漢後主劉禪,司馬炎更加沒有為難。封其為安樂縣公。以至後來劉禪“樂不思蜀”。逝於洛陽安樂。諡思公。

    由於司馬炎任人唯賢的懷柔政策,在文化弘揚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許多人才歸聚,在太康年間,湧現出大批的史上佳作、文化名流。

    司馬炎雖然在晚期驕奢淫逸,但“太康之治”卻堪稱盛世。

    西晉的政治、經濟、農業、文化,在280年——289年這十年間得到極大的提高。

  • 4 # 大美自然

    謝悟空平臺摯邀!晉武帝司馬炎開創的“太康之治",公元280至289年的十年繁榮景象。主要措施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經濟上廢除了屯田制,施行佔田制,安撫流民和貧民,罷州郡兵歸農,興修水利,鼓勵開荒造田施行獎勵,佔田制的施行激發了農業大發展,提起農民的種田和開荒造田的積極性,雖然租稅增加了,但是人民不四處流浪和奔波了,有田種有糧吃有衣穿,過上了安穩的日子,國家有了糧食充足儲備,社會秩序安全,國家安穩發展。

    政治上採取了懷柔政策,在用人方面不計前嫌,唯賢任用,使的無為寬鬆的政策,採取分封制度,實施法律制度《泰始律》,對社會穩定與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法律的實行使得司馬炎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

    文化上由於司馬炎施行了不計前嫌,任人唯賢,對人才進行積極保護,使的人才發揮才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湧現出大量的文化佳作和文化名人。

  • 5 # 農夫看天下

    司馬炎“太康之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呢?

    司馬炎(236——290年)司馬懿孫子,司馬昭嫡長子。在位時間是(265——290年),一共在位25年。

    在他在位統治其間曾有過那麼一小段曇花一現的“太康盛世”,時間是在太康元年280年——289年之間。對於晉武帝的統治當時西晉文學家陸機曾經這樣讚頌道:

    “世祖武皇帝臨朝拱默,訓世以儉。即位二十有六載,宮室臺榭無所新營,屢發明詔,厚戒豐奢。”

    太康元年之時(280年),西晉正在對吳用兵之時,國內各種資源貧乏、民有菜色,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河東、高平、三河、魏郡、弘農各地連下“冰雹”,各種農作物被毀得蕩然無存。

    然而281年又是來個雪上加霜,淮南、丹陽兩地發生大地震。江夏、泰山、河南、荊州、揚州暴發洪水,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席捲而來。老百姓生活在殘酷的水深火熱之中,一時之間哀鴻遍野、十室九空。

    由於西晉在滅吳後的一段時間裡,曾經允許各級官員按照官品佔有土地和人口,又允許在職士族人員可以承襲已享有的土地以及各種權利的政策。而且還免除士族人員的徭役。

    這種“士族門閥”政策的確立使得各地的土地兼併和壟斷變得相當嚴峻。比如長安東南藍田縣有一個小小的雜牌將軍名叫寵宗的,僅他一戶就佔有土地幾百頃。

    普通老百姓手中根本無田可種。

    面對這樣的殘酷現實下,為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晉武帝司馬炎大刀闊斧地出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開始向貧民授田,其中包括農田“戶調式”,稅收“戶調製”與“品帑佔田萌客制”:

    一、戶調式:

    1、佔田制:

    規定16——60歲為正丁,13——15歲和61——65歲次丁,12歲以下為小丁,66歲以上才能是老人。

    丁男可以分得70畝田;丁女可以領到30畝;男的必須交50畝的賦稅,相當於四斛;女上交20畝;次丁男25畝;次丁女免交。

    所有農民都可以合法擁有土地,這一政策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一些受僱於士族階層的佃戶紛紛脫離原僱主而自立。經濟開始逐步好轉。

    2、戶調製:

    戶調製指的是戶稅的調整。丁男必須每年上交絹三匹,綿三斤;女以及次丁男按照丁男的徵額減半上交。少數民族以及邊郡的丁男按照遠近各為一丈和一匹。女以及次丁男按照 一丈和一匹的三分之二徵收。

    3、品帑佔田萌客制:

    所謂的“品帑佔田萌客制”指的是限制高官和士族階層無休無止地兼併土地,並要求全面上報所使用和隱瞞的奴役人員。

    一至九品官員按照每低一品減少擁有5頃田來分封,一品50頃:二品45頃;三品40頃以此往下遞減。

    開始全面嚴格控制“庇萌戶”。

    勞動力的匱乏使得司馬炎的朝庭,不得不嚴格控制高官士族階層所擁有的奴役人數。

    規定六品以上只能擁有“衣食客”3人;七、八品可以2人;九品1人。

    擁有的佃戶數量也有詳細的規定,一二品不能超過15戶;三品10戶;四、五、六、七品分別為7、5、3、2戶。並且規定“底萌戶”為私家人口,可以不要負擔國家賦稅。

    然而因為這個規定中對可以擁有的戶數過於偏少,遭到豪門世族的強烈抗議,他們以各種各樣的辦法來對付朝庭,或隱瞞戶數不報,或者隱瞞田地面積不報。

    晉武帝施以各種各樣的辦法來增加人口數量。

    當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了三國之後,中原人口已經喪失到以前的幾十分之一,出現了人煙稀少、十室九空的一派蕭條景象。為了快速地恢復人口數量,晉武帝採取了官辦婚姻和優惠移民的辦法。

    規定了所有年滿17歲尚且待嫁閨中的少女,官府有權官媒嫁之;另外又大規模遷移蜀中與吳境人口進入中原。並且官府給糧兩年,免徭役20年。對於吳境來者免徭役10年,百工免20年。

    另外晉武帝還曾經設立“常平倉”,豐年拋售布帛,收購糧食;荒年低價出售糧食。

    據《隋書地理志》記載,經過上述的一系列措施以後,晉華人口數量由由280年的161.6萬人增加到了282年的377萬人。有效戶數在原來246萬戶直接向上增加了130萬戶。

    經歷了東漢一百多年的動亂之後,終於出現了一小段人民安居樂業,纖陌縱橫、雞犬相聞的太平盛世。

  • 6 # 種地的秀才

    太康之治只是地主階級的繁榮,農民依然連蔬食也吃不上,太康年代的繁富只是因為滅蜀平吳抄了其國庫得到三百二十多萬斛糧食,金銀數千斤,帛數十萬匹,船五六千隻,軍官官吏個個荷包滿滿的,形成了泰康年代的一種虛假繁榮!

    司馬炎雖然一方面施行佔田制,一方面獎勵人口增殖,但是太注重地主階級利益把一部分荒地和人口實行分贓,作為私產,其他的作為皇室和官府所有,農民、士兵及屯田的奴婢都作為皇室和官府的佃戶。對皇親國戚、官僚、貴族、士人按職位高低又規定一套免稅免役的辦法,農業人口男女老少合計不到一千萬,僅靠他們去養活奢侈無度的地主階級,支援其全部國家機關的開銷和供應,把血汗榨乾也支援不下去啊!百姓很多餓死卻養成了像王愷、石崇之流的許多毫奢的富翁,真是一種諷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雪鷹領主大結局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