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合陽發現
-
2 # 80後的執著不變
我們這邊臘月27以後就開始製作過年用的炸貨,開始蒸大饅頭,豬皮凍。除夕下午去給已故的老人們上墳祭祖,回來後開始貼春聯,立馬就能感覺到新年的喜慶。然後除夕晚上吃水餃看春節聯歡晚會。到了春節零點後,起來放鞭炮,燒香,接著再睡個回籠覺,早上早去給長輩拜年,大年初二開始走親戚。
-
3 # VINO02330
座標福建西北山區農村!
輾轉三十多年,貌似小時候的一些習俗現在也沒有了!好比舞龍燈,孩童少年時每年春節都有,長大後就不常有了,幾年才有一次!
一直都有的習俗就是除夕拜太陽神,正月初一去山廟裡拜如來觀音諸神!還有一個就是從初二開始,家家戶戶挨個請新郎和請新娘,就是前一年出嫁的女兒,就請女婿吃飯,俗稱請新郎,前一年成家的兒子,就請媳婦吃飯,俗稱請新娘!
-
4 # 南書一現129
我是山東濰坊的,我們這裡的習俗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送財神,二十八祭祖,春節包餃子,全家人看著春節晚會吃年夜飯。初一給長輩拜年,初二開始走親戚,直至二月二日、龍抬頭,春節慶祝結束,文娛活動有跑獅子,扭秧歌等。
-
5 # 來鳳小覃
我們是土家族少數民族,我們那裡的春節,基本上和其他的地方差不多,過年的時候二十四小年,家裡的人都會在一起吃飯,還有二十九的時候有些家裡人會在別家過年,三十的時候到自己家裡過年,因為我們那裡一個地方一個習俗不,有些姓氏過年的時候風俗也不一樣,有些會過二十九,有些會過大年三十,過年的時間一般都會殺雞,殺魚,還有祭祖,到家裡面祭祖了,還要到先人的墓邊去祭祖,一般都是豬頭,還有我們那裡的餈粑,一些過年我們自己吃的東西都會拿去祭祖,祭祖回來了才會吃飯,我們那裡過年吃年夜飯的時候跟其他很多地方都不一樣,一般中午十一點左右就要吃年夜了,吃飯的時候就是放煙花爆竹,不像其他地方非得搞到晚上才叫年夜飯,一家人一起吃完飯了,就開始洗澡,把一年的晦氣都洗掉,然後穿上新衣服,特別是小孩子一定要穿新衣服的,這樣代表新年新氣象,衣服也要三十洗掉不能等到初一洗的,家裡也不能掃地初一。初二之後才可以掃地。後面就是初一走親戚,首先外婆家舅舅家,然後才是其他的親戚家裡去…還有好多風俗我都不清楚,這些都是我知道的一點而已。因為我們是少數民族有些不一樣。
回覆列表
在合陽民間,春節這一天的活動內容十分豐富。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洽川人許琰於嘉慶元年(1796)撰成一冊《風俗考義》,於“正月”一條中載,“夙興具祭品香燭,焚草爆竹,謁神祀先已,拜尊長戚友;飲屠蘇酒,以幼為始。”《合陽縣志》1996年版載,“不待天明,鳴放鞭炮,點燃院落中先一日備好的柏枝垛(燃柏枝為古代儺俗遺蹟)。家庭主事男子端香盤、執酒壺,率子侄趕往村中各神廟爭燒‘頭爐香’,繼給家中天地、土神、門神、門、灶、財、牛馬王諸神燒香磕頭。男女老少皆換新衣,先同族聚於祠堂,然後全家聚於主房,餚饌祭祖,按輩‘拜年’,亦稱‘見節’。早餐,俗曰團圓飯,吃煮餃、添歲餛飩。……飯後,晚輩挨門齊戶向長輩拜年……”
從許琰生活的時代到現在已過去二百多年,祀神祭祖吃團圓飯的風俗在合陽民間卻一直延續著。除夕之夜交子時,新的一年到來了,人們在籠罷“旺火”之後,不少性急的人便端著香盤和神桃到神廟裡搶燒“頭爐香”了。人們認為,燒頭爐香會讓神靈感知自己的虔誠,對自己分外眷顧,隨之降下更多的福祉。昔日村莊裡神廟多,人們挨個兒齊齊跪下來,天已大明。現在隨著神廟的拆毀,此俗已不復存在,只在個別新建了廟宇的村莊還保留著。合陽被稱為“面花之鄉”,民間獻在家神前的年饃形態不同,各有寓意。
土地爺是“家宅六神”之首,獻的是麥積子和籠籠,希望土地保佑自家的麥積子大,糧食打得多;同時希望土地爺用籠籠給自己家中把財富多拖些回來。獻給灶火爺的是“銀子行行(háng)”,同樣希望家中財富不斷增多。合陽東鄉風俗,獻天地神的任務由家庭主婦來完成,在院中擺上平日吃飯的小桌,放上香爐,端出一摞五個神桃,焚香叩首,這或者是一種對主婦在家庭中重要地位的肯定。合陽人的風俗中至今仍有不少顯示出古代先民“萬物有靈”觀念的遺蹟,比如給清油燈前獻一隻“看燈雞”;給水甕上獻一條“花魚”;給水道獻一隻“蛤蟆”,給糧食囤獻一隻貓、一隻鱉,意思是讓貓看好糧囤,而“鱉”與“憋”同音,則是希望“憋囤”,即囤裡裝滿糧食的美好期盼。在西北鄉的甘井地區,還有獻“場神”的風俗。獻場神的面花是一摞五個,稱為“場鵓鴿饃”:兩隻鵓鴿,一公一母,場裡啄糧食顆的鵓鴿多了,說明糧食豐收了;兩個“積積饃”,一個表示麥積子,一個上端粘幾粒紅小豆,表明是積積子。積積饃頂端都壓一個紅棗,意思是希望打場時太陽紅紅兒地不要下雨,讓人們把上場的莊稼儘快碾打完畢,顆粒歸倉。還有一個是模擬碾場工具的“碌碡饃。”
合陽是旱塬,昔日不少村莊別說澆地,連飲用水都十分困難,徐水塬畔的一些村莊是靠從溝下挑水。大年初一天不明,這些村莊的許多人都要挑著桶擔下溝,擔回一擔清亮清亮的泉水,再在擔頭上綁一小捆柴火,叫做“財(柴)水進門”。方言中柴與財同音,水亦是財的象徵,希望來年財源滾滾,吃穿不愁。
過去的合陽鄉間,差不多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戶大人多的,除過老祠堂,還有若干個小祠堂。大年初一清晨,族人聚集在祠堂祭祖,長幼有序,恭而敬之。在老祠堂裡祭罷,再到分支祠堂,然後回到家裡祭祀自己的祖先。
祭祖結束,一家人圍坐一起吃“團圓飯”,菜餚豐盛自不必說,而煮餃和添歲餛飩是絕不能少的。煮餃裡有一個包著銅錢(現在是硬幣),稱為“大錢餃子”,誰如果吃到了這個“大錢餃子”,說明他有福氣。添歲餛飩亦稱“歲數餛飩”,全家無論男女老少,每人一個;如果有家人在外不能回來,也得設法為他捎去。添歲餛飩同樣有一個包著銅錢,餛飩本身就象徵著圓滿和吉祥,再加上表示福氣和好運的銅錢,能吃到的人自然是興奮異常了。老人飯量小,添歲餛飩一頓吃不完,放到下頓再吃,別人是不可以幫忙的。正如王安石《元日》詩中說的“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這頓難得的團圓飯中,一壺好酒全家聚飲是少不了的,但這酒不按平日裡“先敬長者”的規矩,卻是從幼者開始,對此,許琰在《風俗考義》中是這樣解釋的:“董勳曰,少者得歲,故先;老者失歲,故後。東坡詩,但把窮愁博長健,不妨最後飲屠蘇。”看來這是一個很古老的風俗了。
吃新節,也是合陽民間古老的風俗,在許多村莊裡至今仍在流傳。所謂“吃新節”,是把本巷院中先年娶回的新媳婦請到自己家中吃年飯,因為請吃新節的人多,所以剛到這家坐定,菜還沒吃幾口,就有另外幾家的人催著快去他家。也可能去了多家,卻還沒吃飽,但卻展現了濃濃的鄉情,表達了左鄰右舍對“娶新媳婦添人丁”之家的祝福。同樣地,對於蓋了新房、孩子考上了大學、買了新車等等有喜事臨門的家庭,巷院中那些熱心人也會抬上鑼鼓到其院子裡熱熱鬧鬧地敲打一番,既是一種祝賀,同時抒發心中的興奮之情,主人自然十分感激,忙不迭地取出菸酒果品招待大家,農家院裡一片歡聲笑語。
六十年一個花甲子,人進入花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合陽不少村莊都有“賀花甲”的風俗,或請進入六十的人聚在一起,年輕人致祝詞,唱歌演戲,讓老人高高興興過新年;或抬上鑼鼓到進入花甲之年的老人家中去敲,老人為表達謝意,會拿出一點錢來,集中一起,作為公益(比如添置鑼鼓傢什)之用。在洽川最南端的申西村還有一個“滾核桃”的敬老風俗。據老輩子人傳說,該村過去有一個在外做生意的人過年回來為家中老人祝壽,給村裡的小孩子散發核桃、花生等乾果,孩子們你爭我搶,把乾果都踩壞了。這個人便搭上梯子上房,把核桃從瓦溝裡往下滾,這樣不但不擁擠,場面卻顯得更為熱鬧。從此“滾核桃”在這個村裡沿襲成俗,一直流傳到現在。每年大年初一,該村便在巷道中擺上一長溜方桌,每家都送來一盤菜和一壺酒,村中凡上了六十歲的老人,不分男女,不論窮富貴賤,均在桌子後邊面南而坐,接受晚輩們敬酒拜年。每一年都有幾家在這天為自己的老人祝壽,祝壽的方式便是上房“滾核桃”,從高處拋撒花生、糖果。孩子們在巷道里忽而東,忽而西,笑聲一片,鄰近村的人也穿紅掛綠地前來看熱鬧,巷道里充滿了歡樂和喜氣。
坊鎮東北五里有個和陽村,村名與縣名同音。這個村中有一項傳統工藝——編制柳條簸萁,所以人稱“簸萁村”。該村的姚家巷有一項獨特的年俗——打喜。這個風俗起於何時,沒人能說的清,但除過“文革”中停過一兩年之外,年年都在進行。著名姚家巷,但姚姓人家只有幾戶,居住在這裡的秦姓、劉姓、王姓人家,家家都是這項民俗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每年大年初一早飯後,那些巷院中的熱心人便把先一年添了孩子(早先僅限於男娃,實行計劃生育後男孩女孩都一樣)的家長(孩子的父親)集合到一搭,用勒麥車的大繩串在一起,就像頑皮的孩子用細線串螞蚱一樣,拉著在巷道里遊行,前面由鑼鼓導引。每走上一段,前頭拽繩和後頭拉繩的小夥子一用力,那些被繩拴住的人便東倒西歪,顛翻在地,任你穿著過年的新衣服,也會滾一身雪泥,一副狼狽相,逗得看熱鬧的人在一旁拍手大笑,巷道里瀰漫著濃濃的年味。跌倒的人不能動怒,更不能發火,因為心中明白大家是用一種特殊的方式為自己祝福,為你恭喜,如若你瞪眼吊臉,給大家個難看,名聲傳出,以後再沒人敢和你來往,你便在巷院中失去了人氣,那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在遊行中,還會有幾位老者拿著竹掃帚,用尾端瞅空子拍打被綁者的腳踝和小腿,說是這樣可以打掉身上的晦氣,在新的一年裡全家老少平安吉祥。據說“打喜”之名就是由此得來。跟著遊行的還有孩子的爺爺奶奶,事前那些熱心人都對他們作過精心化妝,臉上抹著紅或鍋墨,或者當奶奶的穿著兒媳的大紅棉襖,或者爺爺反穿皮襖,雖然個個奇形怪狀,滑稽可笑,臉上卻都是難以掩飾的喜悅之情。隊伍遊行到添了孩子的家門口,這家人便端出香菸糖果招待大家。如果眾人把這一家所準備的年貨吃得一乾二淨,便說明這一家人氣特旺,這家人也會感到臉上增添了光彩。
在許琰的《風俗考義》中還記載了當時的一些年俗,“元日以青術香煮湯沐浴,令人至老發黑;用麻子七粒、赤豆七粒共撒井中,闢疫邪;取故鵲巢燒灰,撒門內闢盜。”二百多年過去,合陽民間曾經有過的這些風俗已經消失了。
大年初一是高高興興的一天,忙忙碌碌的一天,忙過這一天,人們便開始走親戚拜年或在家中接待客人了。
作者 史耀增
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員、中國俗文化研究會會員。曾任陝西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渭南地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合陽縣政協二至六屆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