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茹叔敬
-
2 # 術球
胤礽,姓愛新覺羅,民族,滿,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正式冊封的太子。出生在帝王家,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在出生第二年,又被冊封為太子,少年得志。文武兼備,不但會滿人擅長的弓馬騎射,還精通諸子百家,詩書禮記啥的,放在現代社會,那就一活生生的學霸型人物。特別是竟然還會祭祀,那可不得了啊,在古代,祭祀是非常隆重的,是一國之興的根本呀。並且很多次都監國,監國的意思,就是代理皇帝,除了特別巨大的事情,其他都能做主,而且乾的還不錯,文武百官都非常認同他。
胤礽本人
後面因為在烏蘭布通之戰前夕,康熙出塞途中生病,胤礽到行宮看到父皇病容,絲毫沒有憂愁的樣子,康熙認為這個兒子絕無忠愛君父之念,在康熙的心中留下了個大疙瘩。十多年後因為康熙最寵的十八子(康熙帝共有子女55個,其中兒子35個,女兒20個)生病,但是胤礽沒有一點擔心的意思,讓康熙氣憤地責備太子:作為嫡長子,毫無做兄長的樣子。但是皇太子不僅不接受批評,而且還忿然發怒,蠻橫地與父皇頂嘴。這也是刺激康熙撤掉太子的直接導火索。
在《雍正王朝》裡胤礽被廢后,為什麼去西北平叛就會被認為是康熙新的繼承人?正所謂家中有糧,心中不慌。肯定是大臣們覺得胤礽德才兼備,有作為明君的一切基本條件,康熙又是個喜怒無常的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又復立太子了。
康熙本尊
-
3 # 老胡讀歷史
《雍正王朝》並非歷史,只是小說而已。但就這部電視劇來說,在當時的環境下,康熙皇帝將太子胤礽廢掉之後引來九王奪嫡。從表面上看,誰掌握了軍權,無疑就是在奪嫡競爭中先勝一籌。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首先是諸位阿哥太低估了他們的皇阿瑪。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聖明君主,他運籌帷幄的能力,和對國家權力的把控非常之強。因此,即便是將軍權下放給某位阿哥,他也能保證透過其他手段再收回來。太子二次被廢之前的兵變失敗,就是證明。
其次,在這次西北出征選將的過程中,康熙皇帝是有意將兵權交給當時尚屬於八爺黨的十四阿哥胤禵的。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康熙皇帝發現,之前傳爾丹兵敗的主因在於八爺黨在糧草後援方面掣肘所致。因此,為了國家大計,他選擇了退而求其次,將兵權暫時交給十四阿哥胤禵。這樣就避免了首次西征的失敗,同時也可以暫時穩定八爺黨。
除此之外,還有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康熙可以借這次機會,最後測試一下胤禛是否有成為天子的大度胸襟。雖然此時,除了胤禛之外,大清朝已經再也找不出來第二位合格的繼承人,但康熙皇帝為了能讓自己放心,還是選擇了測試胤禛。倘若後者推舉胤禵,則說明他心胸磊落,可以為了國家大局而放開私人恩怨。如果他不能這麼做,康熙難免失望。這些蛛絲馬跡,都可以從電視劇裡鄔思道對局勢的分析中找到佐證。
-
4 # 知史局
【2019】總317期
在《雍正王朝》 裡胤礽被廢后,為什麼去西北平叛就會被認為是康熙新的繼承人?
在這部戲裡,這位派到西北的人是康熙十四子允禵 。允禵(1688年—1755年),康熙帝第十四子,清世宗胤禛同母弟,清生母為孝恭仁皇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為保衛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胤禵雖為雍正帝的同母弟弟,但其卻是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重要的一員,所以雍正帝胤禛登基後將他遠派守皇陵幽禁。直至乾隆帝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二月河至少在這一段的寫作上,是比較接近史實的。到康熙五十七年的時候,太子允礽已經被廢近十年。皇子們的明爭暗鬥仍在進行中,但允礽的下場,讓他們不得不有所收斂。更常見的形態是,暗流湧動。康熙帝對此明察秋毫,究竟選誰為接班人,他心裡應該有數了。
為什這樣說呢,有兩點可以參照。一是,康熙這個時候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健康狀況,在《康熙起居注》和《康熙滿文奏摺》裡,既有他懂中醫的零星記載,也有他對暮年健康狀況的一些感慨。五十七年以後,他的銳氣大減。智慧而又痛苦的康熙,他的主意已定。可是面臨複雜的局面,他必須保護儲君。有一點似可證明,他嚴格保密儲君的人選,連那個儲君自己也不知道。
胤禵,和許多天真的天才人物一樣,他太不懂政治了,太不會韜光養晦了。在眾皇子裡,他光彩奪目,幾乎就是男一號。他勇敢無畏,雷厲風行、善於納諫、平易近人等等,那些康熙的主要優點,他都具備。但是,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一過於義氣用事,居然為了八哥胤禩當眾與父皇吵了起來,差點被康熙殺了。雖然父皇后來原諒了他,甚至表面上更加恩寵,但是,他應該與繼承人絕緣了。康熙不喜歡衝動的人。
到西北平叛,就當時的情形而言,選胤禵做大將軍是正確的,當然,別的人選也不是沒有。但是康熙選了這十四子,並且為此大做文章。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拉布坦,康熙封他為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十二月,胤禵統帥西征之師起程時,康熙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出征之王、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齊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徵之王、貝勒、貝子、公並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齊集午門外。大將軍胤禵跪受敕印,謝恩行禮畢,隨敕印出午門,乘騎出天安門,由德勝門前往。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並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處。大將軍胤禵望闕叩首行禮,肅隊而行。”同時,康熙帝曾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說:“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爾等惟應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
眾人的目光一下子被聚光了在了老十四身上。這算不算是聲東擊西法呢?是的,這個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胤禵將是新的太子。這時,康熙放心了許多。他在遺詔裡清清楚楚地寫出“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前一段遼寧省檔案館出示了《康熙遺詔》原件,證實了這一點。
-
5 # 看遍山川
這當然了,那是什麼年頭,康熙五十七年是九龍奪嫡正暗流洶湧的時候,誰去西北平定準噶爾叛亂肯定會在康熙面前加分不少,有擺得上桌面的話語權,並且更能得到群臣的擁戴。再說了,滿人最注重軍功,康熙皇帝能有如此威望也離不開他平三藩,收臺灣和三徵噶爾丹所積攢的功勳。
連被囚禁的廢太子胤礽都蠢蠢欲動,將這次機會視作自己最後一次的救命稻草,偷偷寫了秘密礬書信件,讓人帶出去想辦法保舉他出任大將軍。這事被八爺黨的人知道後,在背後拆臺向康熙舉報,胤礽的願望才落空,還被康熙訓了一頓。
能領銜帝國大宗兵馬出征,在清初最起碼得宗室人物或王爵,而十四阿哥胤禵當時還是貝子,從等級來看,向上還差貝勒和郡王兩個級別。所以當康熙任命胤禵為西北主帥時,沒有人不感到吃驚,似乎暗示著十四阿哥胤禵在康熙皇帝的心目中沉甸甸的分量,況且康熙還破例授予胤禵大將軍王的爵位。
其實當時康熙也沒得人可選,那些年輕時和他上過陣的老將都已經凋零。但不管老皇帝事前事後是如何考慮,是什麼動機,儘管大將軍王也只是個虛銜,胤禵並沒有得到王爵的實質性待遇。但在旁人看來康熙在關鍵時間點上超乎尋常地任命胤禵,在詭密的儲位之爭中既讓胤禵得到軍功,又讓他遠離京師是非之地,普通人都能體會到康熙的用心良苦。
真不知道當時四爺是什麼想法,可能那時他覺得是自爭儲以來自己處在最下風的時候,祈盼著啥時才能柳暗花明。
回覆列表
朝臣中不斷有人從封建正統觀念請求康熙皇帝恢復胤礽的儲君地位,但康熙皇帝對胤礽已經絕望,同時對諸皇子結黨鬥爭也深惡痛絕,所以圍繞復位立儲的一切活動成為徒勞。也就是說十四子卻因西北戰事的發展康熙給了他在政治上嶄露頭角的機會。並不是等於立十四子為儲君。在胤礽,大阿哥,胤禩,紛紛離皇儲寶座遠去的時候,十四子在政治上有了發展機會。他是雍正同母的弟弟,比胤禛小十歲,但他卻與胤禛不和,很早就參加了胤禩一黨。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因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率軍叛亂,康熙將十四子由貝子超授王爵,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總領西北各路大軍平定叛亂。出征前,康熙皇帝親自在太和殿舉行授大將軍印儀式,出征時,諸王及二品以上文武官員到德勝門軍營送行,據康熙的命令,即代天子出征之意,稱大將軍王。在康熙眾多皇子中,只有十四子被授予有實權,有地位的大將軍,被當時朝廷內外認為這是康熙信任的表現。(注:不是立儲的表現),因為十四子是胤禩集團,胤禩奪位無望,其黨羽轉而支援和宣傳十四子。十四子也乘機籠絡士人,以圖壯大自己的勢力。他與胤禩保持密切聯絡隨時瞭解京師的政局,但是,十四子在西北前後五年,一直沒有回過京師,直到康熙皇帝去世才被雍正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