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前父母婚姻出問題,我媽各種發瘋,每天只管鬧情緒,還跟周圍人發生矛盾。本來她性格脾氣就不好,父母一直有點三觀扭曲病態極端,從小喜歡控制我思想,穿衣打扮啊什麼也要管。 然後被搞抑鬱了,抑鬱期間我有情緒,他們不懂就天天發瘋打罵我,現在還想破壞影響我婚後生活,利用我老公和熟人管我,談戀愛或社交她和家裡外人都要干涉參合。以前跟他們生活每天都很痛苦,每天都會哭還被逼吃很多藥,抑鬱越嚴重 最後還利用嫁人趕我離開家,為了外人扇我耳光,我媽面目猙獰可怕,現在死活不想回家又被不懂我,不分是非的人罵,他們看不慣年輕人不接受新文化,天天罵活該,我該怎麼辦呢?
7
回覆列表
  • 1 # 小殪說情感

    針對這樣的問題,首先搞清楚你口中所說的病態到底屬於哪一種?比如父母對你一些偏執的要求?父母總干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還是父母之間那種矛盾讓家庭氛圍蒙上陰霾?

    其實,我說這些,都是我經歷過的,我不稱之為病態。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無論他們做什麼樣的決定或者你認為過分的事,我相信初衷都是好的。常話說,三年一代溝,我覺得,溝通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以前我父母無論任何事都強迫我按他們設定的軌跡,按他們的意願走,那時候,我也很叛逆,經常和他們反著幹,甚至會爭吵,摔門而出,這些我都做過,直到有一天,我攤上事了,看著他們漸漸衰老的背影,我突然明白很多。

    再後來,我就和他們心平氣和溝通,和他們講這個社會,講發展規則,並引導他們使用現在流行的電子支付和即時聊天工具,陪他們看新聞,只有當他們真正瞭解,理解這個社會的時候,一般父母都會選擇尊重兒女的意願。

    最後,我建議,不要想著去擺脫,也不要逃避,人生苦短,父母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獻在兒女身上,懂得感恩。其實我不相信輪迴,如果有一天父母老了,走了,那就是永恆的分離,趁現在,多溝通,多理解,多讓步,父母就像小孩一樣,可愛又溫馨。

  • 2 # 一嘉商學院

    首先,很抱歉拖了9個小時才回答這個問題。

    病態父母給自己造成了陰影創傷,一嘉認為這更多的是一代人與一代人的磨合。

    凡有磨合必然產生挫傷——一嘉

    人們總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且美其名曰我是為了他好。相信大家身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這樣的人,她或許是你的同事,也或許是你的領導……

    迴歸主題,如何擺脫病態父母造成的陰影創傷。

    1.嘗試主動去改變你母親(父親)的想法,這一點比較困難,畢竟他們的思想/行為早已固化。可藉助外力——打碎他們的幻想(具體方法結合實際)。一嘉的母親是個很強勢的人,在我有了溫飽自己的能力後逐漸掌控主導。不斷的讓她受挫,人很少能百折不撓的,雖然殘忍但不失為一種方法。

    2.讓他們被動的去改變。正所謂近墨著者黑,近朱者赤。你可以用自己的行為不斷的去影響他們,鐵杵磨針毅力足……

    3.目前大多數選擇的方法,這是個被動選擇。鴕鳥思維,能躲一時是一時……

  • 3 # 周小鵬

    所有原生家庭的創傷,都要我們自己解開。

    電視劇《都挺好》熱播,掀起了一場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熱潮,很多人從蘇明玉身上看到了自己——那個因為得不到愛,最終學會了堅強的孩子。蘇母重男輕女,對兩個兒子有多好,對女兒蘇明玉就有多糟糕。

    飯桌上,蘇母會給兩個兒子夾雞腿,而蘇明玉,別說雞腿了,蘇母從來不會去關心她。反而,在蘇明玉即將參加高考時,讓她去洗哥哥的衣服。

    在她想要考清華時,對她說,女孩子上那麼好的大學有什麼用,逼她去上免費的師範學校。

    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把她的房間賣了,為了供大哥去美國讀書;當二哥想要出去旅遊時,蘇母給了二哥2000塊,但當她想要1000塊參加清華培訓班的時候,蘇母拒絕了,說:“我只負責養你到18歲。”

    二哥洗碗會被母親誇獎懂事,而她只會被指責,為什麼沒把桌子擦乾淨。……

    這一切,她傷心,憤怒,最後崩潰:“你為什麼要生我?”

    這個家裡所有人都讓她感到失望,她選擇了離開,她拼命生長,用冷漠和幹練包裝自己。十年,她從那個不甘心、被忽視、不被愛的女孩,變成了有錢有房的女強人。

    她真的很堅強,但就是這份堅強讓人心疼,因為那些血肉模糊的傷痕從未結痂:她在大房子裡整夜整夜地失眠,即便遇到了互相喜歡的人,她也不敢去愛。她不相信愛,也不相信自己能得到愛;她渴望愛,卻從不敢邁出一步。

    這就是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創傷,我們可以事業有成,物質豐盈,但過得幸福、擁抱幸福太難了。

    直到長大,我們才明白的一個道理是:父母對我們的態度會對我們產生巨大影響,同樣,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也會帶給孩子很大的傷害。姜思達小時候經歷了父母離婚,當他和父親在一起的時候,會聽到父親說母親的不是,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候,又會聽到母親說父親的壞話。聽著最親密的兩個人互相指責對方,他不知道該去相信誰,這讓他變得很難去相信一個人,哪怕他很愛對方。

    春夏也有著同樣的經歷,她曾經坦言她很期待在婚姻中得到愉悅感,但她覺得她不會擁有理想的婚姻。原因是她家裡的所有女性都離過婚,她從小看到的就是愛情狼狽的樣子。

    這些童年時遭受的傷害早已刻進我們骨子裡,被忽視的感覺、不被愛的感覺讓我們對愛本能的恐懼。哪怕放下了這份恐懼進入親密關係,也依舊不安。

    演員秋瓷炫也是如此,即使她遇見了全心全意愛她的於曉光,她還是沒有安全感,她難以相信自己能夠擁有長久的愛情。

    為了尋求這份安全感,她提出了許多“看似無理”的要求:不許對她發脾氣、一定要接她打的電話、所有的錢由她包管、網購每月不可以超過4件,如果離婚,房子和錢,全部歸她。因為足夠愛她,更因為自己有足夠的安全感,於曉光答應了這些,秋瓷炫也開始相信這份愛。

    但在現實中,更多像秋瓷炫這樣的姑娘,沒能擁有這份幸運,她們的伴侶也有自己的缺失和侷限,無法給予她們渴望的安全感。最後,兩個人都更加不相信愛了。

    可是,就如我的很多來訪者所說,原生家庭帶給了我們這麼多傷害,但我們內心深處依舊對父母有著極熱烈的愛。我們再難過再痛苦,也不願意丟掉這份深刻的情感,因為這是我們愛的起源。所以,即使我們內心對他們有恨,但又沒有一刻真正恨過他們,我們恨不起來。

    面對這些傷痛的過往,我們寧願承認是自己不夠好,是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願承認父母不懂愛,不願把錯歸在他們身上。

    甚至,我們還活成了他們的模樣,我們學會了憤怒、學會了壓抑愛、也習慣了被忽視、也忽視著我們最親密的人。

    我們不喜歡這樣,但,這是很多人最終找到的表達自己愛的方式。

    畢淑敏在《女心理學師》中就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在解放前,大芳的母親是有錢人的小老婆,受盡了委屈。她去世前留給大芳的最後一句話是:要做大……

    大芳對這句話的理解是“要做大房”。但在現代社會實行一夫一妻制,所以大芳做了一件事:不斷帶小姑娘回家,讓老公認識,最後老公一次次出軌,這樣她就成了所謂的“大房”。

    但在這個滿足母親願望的過程,她自己是痛苦的,所以每發現老公出軌一次,她就有一個器官出現問題,然後進醫院做手術。

    聽著很荒誕的故事,就是現實中很多人對父母、對愛人表達愛的方式——為了愛你,我寧願毀滅自我、傷害自我。

    《挺好的》中的3個孩子也是如此,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著母親。

    母親期望大兒子出國讀書,讓她有面子,大兒子做到了,並且努力扮演著這樣的角色,儘管他在美國過得沒那麼開心,他的工作也不夠順利。

    當二兒子發現母親喜歡自己關心她、孝順她,他滿足著母親的這些願望和需求,他留在家中,扮演著母親喜歡的兒子。就像他自己所說:“她就想天天看著我。”

    蘇明玉也一樣,她發現無論自己怎麼做,母親都不喜歡她,母親最期望的可能就是她消失,所以,她就這樣做了——如果我離開能讓你開心,那我選擇離開。同時,母親將對自己的不喜歡,轉移到了她身上,她幫母親承擔了這些“認為自己不夠好”的部分。

    最後,我們活得彆扭極了,無法認可父母、也做不到喜歡自己。甚至,我們完全意識不到,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愛。

    我們沒有和過去和解,也始終沒有放下內心對愛的渴望。在愛這件事上,每個人都像一個孩子一樣,傾盡全力,想要對方開心。諷刺的是,擁有這樣美好的愛的我們,卻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那要如何面對這些傷痛和愛呢,我們要怎麼樣才可以放過自己,活得更加舒服?

    首先,停止自我譴責,不要把所有的錯都怪罪於自己,並且意識到不是必須有一個人來承擔這些。

    其次,接受父母的侷限,也看到自己的強大和美好。就像《挺好的》那句經典臺詞: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你也可以選擇放下。

    最後,關於原生家庭的創傷,沒有人出身在一個完美無缺的家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對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都要去找尋、去經歷,讓自己成長得更加完整。這是成年後我們自己需要面對的課題,不該由父母承擔一切過錯。

    當認識到這些後,也應該意識到我們不需要一遍遍地告訴自己“都挺好”,真實的感受從來無法遮掩,不如大膽地承認那些“不夠好”,告訴自己沒什麼好羞恥,這樣,才會迎來一個好的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賈母和劉姥姥誰的幸福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