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懶懶推文
-
2 # 馬桂明12
好的文字文章不僅僅考量文筆,更重要的是生活常識(史記類更需要關注實事背景)。
科幻類與玄幻類僅僅是一步之遙——背景、風俗。讓讀者信服,“爽”文很少能讓人思考或學到什麼。
-
3 # 賀蘭風月
真實的寫作素材源於現實,源於身邊,源於生活,可以讓讀者對照,參考和領悟現實生活,更容易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
4 # 伏生有夢
我倒不是這樣認為。非虛構寫作雖然取材於真人真事,但終歸還是有形成一個文學作品。文學作品能否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關鍵還是要看它是不是一篇優秀的文章,情節是否曲折、內容是否新奇、讀後能否引起共鳴、宣傳的思想是否積極向上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所以,非虛構寫作還是要發掘它文學作品的特點,力爭從文學性上吸引讀者,激發更多人的閱讀興趣,這才是非虛構寫作發展的方向。
-
5 # 待曉兒
非虛構寫作不是完全沒有虛構,要正確理解這個概念。我曾經當面問過麥家他小說里人物的問題。
麥家小說《暗算》裡面寫有一個人物,叫做阿炳,是一個瞎子,但是聽力非常敏銳,能在雜亂的電臺訊號裡找到特殊的頻率。
關於這個人物,我曾經當面問過麥家,這個人物是不是有原型。他的回答是,有原型。阿炳的原型是一個失聰的人,但是眼睛非常好。而在文學作品裡,他刺瞎了阿炳的眼睛,卻給了他一副神奇的聽覺。
文學是有虛構的權利的,而非虛構寫作並不是剝奪文學虛構的權利,而是在規則之內進行虛構。就像前一段時間“咪蒙”之所以被聲討,就是因為它的那篇“寒門狀元之死”超出了文學虛構的界限,在愚弄大眾。
那這個規則是什麼?這個規則就是心理認同。很多年前曾經和一個朋友討論前輩經典的小說和當代的一些小說,她有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她說,讀張愛玲這種大家都作品,把自己帶入每一個人物,按照情節的發展來做選擇,會發現這些人物是不得不如此。但如果把自己帶入當代的一些小說,面臨選擇的時候就會感覺到,事情怎麼會如此?這就是真實性的差距,只有遵從了這個規則才能讓人產生認同。
非虛構寫作,是要求作者表露自己的情感、思想、追求的,而不是為了寫故事而編造。曾經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上很火熱的報告文學,就是非虛構寫作的一種模式。比如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一篇寫陳景潤的報告文學。文學不是新聞,所以徐遲寫了大量虛構的情節,但是,這並不影響甚至更深刻地展現了陳景潤的形象。比如陳景潤拿著論文,說要把自己的成果交給國家交給黨,交給人民。很多人站在現在的角度去抨擊這種寫作方式,以為是特殊時代特殊產物。但是,文學不是紀實,報告文學要突出的是陳景潤這個人物,他可能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但他們是用實際的行動來證實這種境界的。同時也是在表露包括陳景潤在內的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的價值追求,這種表達不真實嗎?
文學追求的真實不是生活的真實,而是藝術的真實。所以有這麼一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如果只是按照生活本身來描述,那不是文學,而是紀錄。同樣,文學追求的非虛構不是不虛構,而是要在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虛構,讓所傳遞的思想內涵符合更復雜的社會環境,而不是針對單一某種現象而發聲。
-
6 # 蜂聞言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娛樂。
人們娛樂的方式豐富多彩,有閱讀,看電影,跳舞唱歌……文藝創作不是為了自嗨,是為了向市場輸出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
據說10年前有一個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拍攝完了以後,只播出了一次就匆忙下架了,幾年以後才在網路上流行起來,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5分。同一部作品,10年間從低谷走到了高峰,作品沒有變,是觀眾的口味變了。
這些年大量虛構的體裁,觀眾欣賞閱讀了很多玄幻小說穿越小說,估計就像我們吃飯,想要換一個口味,更願意從真實的故事當中找到閱讀的樂趣吧!
-
7 # 我說你聽你說我聽
虛構的故事好還是真實的故事好?
作為一個寫作的愛好者,我可以說說我的實踐體驗。
首先要說明的是,虛構的故事再好,也不會比真實的故事更鮮活生動。很多寫作愛好者都有這個體會。這才有作家拼命到生活中去挖掘素材。
任何一個作家都會哀嘆,即便自己的腦袋再靈,自己虛構出來的故事也沒有真實的故事鮮活生動。
但也不是說,作家就不要虛構了。虛構的故事也可以讓讀者看的津津有味。
虛構的故事,一般都是啟發了讀者曾經的生活體驗,拿這個體驗當柺棍,去體驗那個虛構的故事。
這樣的故事,比起從生活中挖掘出來的,讀者從沒看過的故事來說,自然是低了一個層次。
這樣真實的鮮活生動的故事,是作家坐在書齋裡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的。
聰明的作家都知道,自己的大腦容積是有限的,認知、儲存和生活體驗也是有限的,但大眾的大腦是無限的,把大眾的大腦擴大到自己的大腦裡來,把大眾的認知、眼界、語言方式放到自己的腦袋裡,比作家憋在家裡想要多快好省的多。
當然,作家還是要如蜜蜂釀蜜一樣,把採集來的故事加工改造一番。
有的作家在辯解別人對自己作品的評價,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我寫的是真實的故事。
好像真實的就是最好的。
這是對真實的誤解。讀者不喜歡你的真實,是因為你沒有加工,有點整吃整拉了。
-
8 # Anteo
一切看人。看是誰寫的。故事本身無所謂。
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多的是,普通人寫出來誰看呢?
比如……不說了。
名人明星時代。正能量需要炒作才是能量。
-
9 # 莫兮醬
創意寫作書坊中有一本書,名字叫做《從生活到小說》。主要內容講述的是,生活素材轉換為小說素材,以及非虛構寫作與回憶錄的區別。
先說生活素材轉換為小說素材吧。
在羅賓·赫姆利的建議中,有一點很有趣:作者需要轉換不同的視角來觀察生活,然後展開想象——這個生活經歷可以寫成日記或者回憶錄,加以我之前提到的“四訪客法則”。
舉個例子:
作者的生活經歷或者日記記錄的是:
初入新日,葉子與夜色盡衰,零落飄滿地。
第一訪客:最初的、直接的、預料之中的反應。
內容:秋天來了,植物褪去生機。秋風一吹,落葉歸根。
第二訪客:稍微深入獨創性領域。
內容:落葉?這不是夏天嗎?昨天發生了什麼?是誰毀掉了這些葉子?
第三訪客:類似於“礦井中的通道”。
內容:落葉是因為樹枝掛滿了新的東西。枝丫末端原本的位置被一團團簇擁著的緋紅肉糜替代,悄悄蠕動著吞吐著樹枝。
第四訪客:女王居住之地。
內容:葉子飄落不是因為腐朽、衰敗,而是為了生存和繁殖。那些堆滿地面的葉子在腐爛後接連飄起來,狠狠咬住枝頭。沒過幾天,樹枝層疊著聚滿了葉子,形狀彷如主角失蹤的弟弟的頭顱。
注意,寫作寫得是不同尋常的地方。其中轉變愈是離奇、反常,愈會誘發讀者對人物反應的興趣。但要注意用力過猛,一切轉折需要在角色的承受範圍和邏輯之內。
再來說一說非虛構寫作和回憶錄。
從相同點來說,兩者都是基於生活的素材。再準確說一點,虛構寫作、非虛構寫作和回憶錄都是基於生活的經驗。
從區別上來說,回憶錄側重於篩選出作者本人所經歷的故事和延伸;非虛構寫作側重於這些事件發生在角色身上。它們都不在乎生活中是不是真的發生了這件事情、後來的結果應該是什麼樣的,而只在乎這件事情對生活的影響。
注意,對環境、人物的行為產生影響的事件,才能寫進故事裡。這是小說的情節點,也是骨架。而人物的反應、行為則是血肉,但要小心用力過猛導致肌肉變成脂肪。
最後總結一下:回憶錄和非虛構寫作的基礎都來自於現實生活,但前者重點在代入感受,讓讀者感同身受;後者重點在人物行為,可能會出現一系列離奇的壓力,讓讀者覺得“巧合”,但人物的選擇又在情理之中。這便是寫作的戲劇性。
-
10 # 語見
真實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力量。
虛構的故事再巧妙、再精緻,但始終是假的,而真實的故事本身就蘊含了極大的能量,這個能量可能來自人性、生活、生命、社會、時代等很多元素,這些東西疊加在一起,就有了天然的力量。
真人真實貼近人的生活,更容易讓人接受,當然更能激發閱讀興趣,比如“正午故事”,就是很棒的非虛構寫作媒體。
回覆列表
素材源於生活,更容易得到共鳴。
因為貼近生活,所以每個人都能從中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的影子,家庭上,工作中,生活裡....
最平凡的,最樸實的,最寫實得,最接近我們生活的,這些題材,只要是好的內容,都不會被埋沒,都能激發我們的興趣。
Quattroporte也好,國家幹部也好,明星也好,社會名人也好,這些人再多,也多不過咱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