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良人一品
-
2 # 黃坑鴻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將軍,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對於戰法理論知識連父親趙奢都頗有不如,但趙奢認為兒子只會紙上談兵,根本不會在實戰中取勝。後來秦趙長平之戰,趙括果然慘敗,自己戰死,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活埋。
伯樂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書名叫《相馬經》. 伯樂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父親,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
3 # 皓皓天心
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作為疑軍,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北),自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在甘肅境內)。當時有久經戰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議論者都說應該以這些人為先鋒,而諸葛亮違背眾人意見提拔馬謖,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來伐後,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阻擋馬謖。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部隊分置排程混亂,馬謖的先鋒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而且馬謖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馬謖計程車兵敗逃四散。
諸葛亮進軍沒有落腳據點,只得攻取西縣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漢中。然後諸葛亮將馬謖斬首示眾。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書上學來的知識,只有去生活中驗證,才能屬於自己真正的知識。掌握了書上的知識,而不懂隨著身邊環境的變化的改變而改變,就屬於書呆子了。空有理論知識,而沒有實踐真知,這就是他們失敗的根本原因。
-
4 # 湖漢山
簡略介紹三個相對有名的紙上英雄
紙上談兵金牌英雄——趙括要說紙上談兵,百分之九十的人會想到趙括,這個在長平之戰中,葬送了整個趙國四十萬有生力量的將門之後。有記載說,趙括常和父親趙奢談論兵法,很多時候都能把父親趙奢懟的啞口無言。要知道趙奢是趙國有名的文武兼備的大將,文能收稅,富國強民,武有謀略,以弱勝強,巧解令廉頗樂乘都望而卻步的閼與之圍。這樣的一個父親,卻對兒子的軍事理論水平評價相當低,總覺得這小子誇誇其談的,有些不著調。果然,在秦趙長平對峙長達三年,趙國已經山窮水盡之時,趙王用趙括換下了堅壁高壘的廉頗將軍。只有理論知識,沒有經過實踐錘鍊的趙括,只一戰,就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還有四十萬趙國僅存的有生力量。這一敗,若不是秦國將相掣肘,趙國就直接宣告滅亡了。
這紙上談兵,可真是害人不淺啊!但歷史也是有許多疑慮之處,在戰事頻繁的戰國時代,趙括完全有機會,或者說趙國完全有機會,給趙括來一次小考,這一伸手,就是決定趙國生死存亡的大戰,理論上來說是不大可能的。另外,趙括在趙王的威逼利誘下,棄守轉攻應該是大機率事件了。或許,趙括是個背鍋俠呢。
紙上談兵銀牌英雄——馬謖馬謖,是三國時期諸葛丞相手下參軍,其官職相當於現在的軍事參謀。諸葛亮之所以要派馬謖為先鋒去守街亭,實際是有意錘鍊馬謖,讓馬謖在戰爭中學會打仗。如果順利,馬謖可能會陸遜式的蜀國將才。按諸葛亮的構思,街亭是一個重要而相對簡單的隘口,用五萬大軍,只要在當道扎一個收費站,我不抬橫杆,給錢也不能過,而且,諸葛為了減少街亭的壓力,做了很多軍事上的備份。本來,守街亭,是場鍍金遊行,卻讓馬謖玩成了喪命之旅了,諸葛此舉還有壓制魏延的意思,此不在這個問題討論的範疇內,就不展開了。而馬謖,覺著自己久在諸葛丞相帳下行走,連丞相也常常問計於我,守街亭,定要守出自己一套別樣的風采才行,完全依照丞相吩咐行事,即便勝了,也是仰人鼻息。所以,他雖然立過生死軍令狀,也要特立獨行,死抄兵書,居高臨下。諸葛其實是很捨不得這個人才的,揮淚斬了他也是整肅軍紀不得已而為之。馬謖實際比趙括要廢柴的多。要知道,趙括是去的險地,而馬謖去的平地。之所以給他個銀牌,完全是名氣的問題啊。
紙上談兵鐵牌英雄——袁紹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被兵力遠少於自己的曹操擊敗,而且敗的很徹底。袁紹是老牌的軍閥,其實力集聚,多仰賴四世三公的赫赫威名,擁有的軍事實力和號召力,都遠勝於曹操。然而,袁紹過於持重,在官渡之戰中,沒有把握好時機,還被曹操在最後關頭坑了一把。袁紹原本想一戰而平定曹操,所以採取的是穩紮穩打的戰略,就好比是下軍棋一樣,估算著自己的子力遠勝對方,就按著兵書上的,絲毫不願冒任何風險。其敗,就是過於紙上談兵的結果,細數袁紹發動的幾次軍事行動,鮮有勝蹟,而曹操,則用兵靈活,計謀百出。
其實,紙上談兵型別的還有很多,古今中外都有,特別是近代歷史,只是有些忌憚,不好說而已。當然,歷史老是記載頭部英雄,有些需要撥冗細尋,才可以一窺真相,也是難以例舉的重要原因了。
回覆列表
戰爭的勝敗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因為自從戰爭開始的時候,他們就投入了大量的軍力和財力,戰爭的勝敗可能就意味著敗方的滅國,所以優秀的將領對於戰爭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的將領他們熟讀兵書,深諳兵法,而且他們在打仗的時候可以靈活的運用,而有的將領卻不是這樣,他們在兵法上面的造詣比那些征戰沙場多年的將領要高,但是等到他們真正的參見戰鬥的時候,他們先前學到的兵法都成為了妄談,這些人只會紙上談兵,不會根據戰場上的變化來改變對敵策略。那麼都有哪些人是紙上談兵的代表呢?結果都是如何呢?
說到了紙上談兵,我們首先想到了就是趙括,的確,這個典故就是關於他的故事。趙括受到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喜歡讀兵書,而且能言善辯,常常將自己的父親說的啞口無言,這就讓他在趙國很出名。因為不是誰都可以在兵法上面辯敗趙奢的。雖然兒子在軍事上面的才能很高,但是趙奢並沒有很開心,反而還感到非常的焦慮,不為別的,就因為他沒有去到戰場,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所以現在說的這些話都是空談而已,兵法是死的,而戰場上的局勢瞬息多變。在趙奢臨終的時候,他讓自己的夫人轉告趙王,讓他不要啟用趙括為將,只可惜趙王沒有聽進去。
後來因為趙國接受了南韓的土地,所以受到了秦國的攻伐,在秦軍的攻擊下,趙軍根本都抵抗不了正面的衝擊,之後趙軍就開始在廉頗的帶領下開始死守,雖然秦軍仍然是不斷衝擊趙軍的防禦,但是此刻的他們不能前進半步,所以雙方就開始進入了對峙期。後來趙王就換下了廉頗,用趙括為將,趙括沒有和廉頗一樣堅守不出,他開始率軍主動出擊秦軍,看到秦軍的敗退,他直接命令手下全軍追擊,可惜中了誘敵之計,被秦軍包圍了,眼見於此,趙括就開始突圍,但是他失敗了,沒有突圍成功,還被秦軍射殺了。
馬謖這個人從小也是深諳兵法,才氣過人,後來跟了諸葛亮之後,深受器重,諸葛亮每逢召見他的時候,都會和他談論兵法,每逢主意不定的時候,都會向他詢問計策,這就開始讓馬謖自滿了,他覺得丞相這麼厲害的人都向自己詢問,這就是對自己才能的肯定。後來馬謖不滿於現狀了,因為他覺得自己雖然在丞相身邊多年,但是他沒有任何軍功在身,所以他就想透過立功來加深自己的地位,於是就在諸葛亮面前提出了鎮守街亭的想法,還立下了軍令狀,只可惜這就要了他的命。
司馬懿在解除了孟達攻擊大魏都城的危機之後,他開始率兵攻擊諸葛亮了,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諸葛亮並沒有驚慌,他在思考之後,就知道了司馬懿此刻必然會攻取街亭,於是就準備派人去鎮守,話音剛落,馬謖就站起來了,說自己願意前往,還立下了軍令狀,雖然諸葛亮不放心,但是此刻身邊無人可用的他只好讓他去守,還囑託他該怎麼駐紮軍營。
到了地方之後,馬謖看了周圍的地勢之後,就無視諸葛亮的話了,開始按照兵法上面說的紮營,他將營寨紮在了山上,準備以居高臨下的勢頭對付魏軍。後來魏軍到了之後,他們沒有直接進攻馬謖,而是採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十幾天之後,馬謖的軍士開始慌了,看到這個現象,馬謖就不在等待魏軍的攻擊了,而是主動出擊,以求迅速退敵,但是他失敗了。逃回去的馬謖就讓手下捆綁住自己,然後去見了諸葛亮,諸葛亮雖然很不想殺死他,但是因為軍法如山,他不得不這樣做,流著淚命人斬殺馬謖。那些歷史上紙上談兵的將領都落得了悲慘的結局。